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教材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在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大气的运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的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和全球气候变化、洋流等的基础和理论依据,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探究欲旺盛,对自然地理很感兴趣。学生已学习过热力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等基础性知识。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气压带与风带”作为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在新、旧课程中部属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范畴,是后面学习气候、洋流、水循环等内容的知识基础和理论依据。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将“气压带与风带”置于“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的背景下,还赋予它作为基本地理过程在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理性思维上无  相似文献   

3.
正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节的《洋流及其地理意义》一目中,教材配备了"气压带、风带(左)与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右)"和"世界洋流分布(北半球冬季)"两幅插图。在利用这两幅插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图中部分内容与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地理意义不相符。首先,我们来看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图。图1是教材插图2-3-6"气压带、风带(左)与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图(右)"。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是地球人气三圈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圈环流对全球热量和水分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是全球气候形成的基础。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平衡具有一定的影响,对气候的形成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分析和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可以全面分析和了解全球的气候。一、有关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几个重要概念1.地球自转、公转与黄赤夹角地球本身围绕其自转轴的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  相似文献   

5.
关于“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规律的教学探讨戴竹君笔者在讲授“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移动规律的内容时,首先让学生阅读高中地理课本上册第62页第二自然段:“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也随季节变化而移动,就北半球来说...  相似文献   

6.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本条标准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首先,学生要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次,能够通过所绘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干湿性质和移动规律;最后,  相似文献   

7.
通过教学反思,该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地理,才发现以前是在教学目标的认识与设计方面出现了偏差。基于这种反思,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之《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为例,寻找精确定位教学目标基础上的优化教学设计策略,通过优化教学目标设计、"活动化"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力求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一、说教材 《圆的周长》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第三节。本课教学是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的,是对前面所学“圆的认识”的深化,也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本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陈兵 《成才之路》2014,(21):95-95
一、设计理念 高中地理新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物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来探究地理过程成因以及规律等。因此,我在设计本课进行教学时,从学生身逆遇到的实际热力环流问题人手,力求将知识融于生活,并充分考虑目前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引导掣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来提升他们匀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章内容与前后知识关联性很强,其中“热力环流”更是本章内容学习的基础,因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而且后面的“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等也都是“热力环流”的知识延伸和理论拓展,所以“热力环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见,学好这部分内容是掌握大气运动知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 说教学内容1.1 教学内容及包含知识点(1)本课内容是初中几何第二册第四章《四边形》第三节《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第一课时.(2)包含知识点:①概念:平行四边形及两条平行线问的距离.②定理: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定理2、及推论.1.2 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本课内容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本课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作铺垫,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  相似文献   

11.
李道平 《贵州教育》2013,(22):32-3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高中地理中的主干知识,也是难点。这部分内容教师教得很艰难,画板图、用地球仪比划,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三节“两位数减整十数”。二、教材简析本课内容是由已学过的整十数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为基础发展而成的。教材采用直观图示方法,使学生明确“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理,这样处理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心...  相似文献   

13.
王春云 《地理教育》2013,(Z2):47-47
云南省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一年来,地理教学本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超越教材而不是脱离教材"原则,用心整合教材,丰富教材内涵,拓展教材外延,进而达到高效和有效教学。做法一:适时将"单元活动"内容穿插,联系前后知识,层层递进例如,讲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讲到"四、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时,对学生提  相似文献   

14.
由于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作用,地球可分为大致与纬度平行的若干气压带和风带,根据这些气压带,风带降水量和降水的特点又可分为不同的降水带。其中对于信风带的降水,目前一些地理、气象教材及有关参考书认为:信风带降水稀少,因而定为“少雨带”,在这些教材的论述中,由于付热带高压带(即回归干燥带)和极地带雨量稀少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关于“信风带是少雨带”这一结论的提出都是相对赤道带和西风带的降水来说的。信风带究竟是多雨带还是少雨带,其降水量是多于西风带还是少于西风带,这是气象学和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重要问题,有必要进行认真探讨。经过笔者对世界降水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信风带的降水量要多于西风带,因而是仅次于赤道带的第二个多雨带。本文试从信风带与西风带降水量的比较来论证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5.
本课是牛津上海版初中科学六年级第六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蒸发现象、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及运用粒子模型解释蒸发快慢的原因等。在学习本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沸腾现象、物质的粒子模型等知识,还设计过“种子发芽”、“分辨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等简单实验。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注·提”实验教材第十册第十二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生  相似文献   

17.
科学分析教材有利于教师厘清各知识点的层次结构,为教学设计指明方向。文章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建构教材分析框架,以湘教版教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一节为例,说明教材编写方式对学生认知负荷的影响,为教师正确分析地理教材提供了方向,并提出了有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初二世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世界的气候”,是全部世界地理教材中最重要而又最难教的一部分。本节内容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1、世界的气候是复杂多样的;2、虽然复杂多样,但气候的形成又是有规律的,是受到地理纬度,气压带、风带,海陆分布,地形和洋流等多种因素影响、制约的结果。教材着重解释了气压带和风带这一影响气候的因素;3、由于各地所受到的各种因素影响情况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各具有不同的特点,并按一定的规律分布。  相似文献   

19.
第十一章 大气压强 1 教材特点 本章共三节。第一节“大气的压强”,介绍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其测定。第二节“大气压的变化”,讲述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气压计、标准大气压值、沸点随气压改变.第三节“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介绍利用大气压抽水的设备。第四节“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为选学内容。与原教材相比,本章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20.
廖树标 《广东教育》2014,(11):44-45
"气候类型"的判读、分布、成因、特征等是高考的常考点。其中有三种气候类型,近四年广东文综地理试题反复考查,这三种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这三种气候类型是教材案例中重点列出的三种,都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密切相关,与《考试大纲》考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相一致。高考严格按《考试大纲》考点命题,掌握这三种气候类型的判读、分布、成因、特征,对2015年的备考还是有较大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