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56页“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中采用了浓氨水和无色酚酞试液2种试剂。具体实验过程如下: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在烧杯B中加入3—5mL浓氨水,用1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的溶液罩在一起(图1),观察现象。浓氨水具有强烈的氨臭味,实验中虽然使用到的浓氨水不多,但往往还是弄得教室里臭味四溢,且该实验基本上只能作为演示实验,很难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相似文献   

2.
一、说明分子运动和化学变化的实验将杯底内壁贴有被水润湿的酚酞试纸的太烧杯,先罩在盛浓氨水的小烧杯上,看到贴在杯底的酚酞试纸变成红色;再将上述大烧杯罩在盛浓盐酸的小烧杯上,看到已变红色的酚酞试纸重又变成白色,大烧杯内还有白烟生成。此实验说明了 NHs 分子与 HCl 分子的运动,以及 NH_2与试纸中的水作用:  相似文献   

3.
化学新课程标准教材中,氨的扩散实验是用于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实验,但按教材图示进行实验存在以下不足:仪器设备不全,药品用量大,易造成空气污染,获知面不广。为弥补以上不足,笔者对原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1实验用品100mL烧杯1只、15mm×150mm试管5支、带橡皮塞的导管2根、10mL量筒1只、胶头滴管1支、酚酞溶液、浓氨水、蒸馏水20mL。 b.取少量上述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c.在A,B试管内分别倒入5mL烧杯中的酚…  相似文献   

4.
初中化学第一章第四节“分子”是本章教材的难点,我们设计了一种“氨的扩散”演示实验来说明分子的性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实验内容 取A,B两个50mL烧杯,向A杯注入浓氨水50mL,B杯注入蒸馏水50mL,滴加1~2滴酚酞试液,用1000mL烧杯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中,课题2"分子和原子"中"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探究实验,虽然实验现象明显,反应速度较快,但实验过程中挥发出来的氨气没做任何处理,挥发到空气中易污染环境,加之用小烧杯装氨水,所需药品量大,不能充分体现绿色化  相似文献   

6.
通常演示氨水性质实验所采取的方法是:取两个烧杯。在其中一个加入20raL的蒸馏水并滴加2—3滴酚酞试液;在另一个烧杯中加入10raL的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将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过了几分钟之后,装有酚酞试液的烧杯就会变红。  相似文献   

7.
分子运动     
1探究目的 在密闭的环境中用氨水做分子扩散的实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8.
现行教材人教版初中化学的分组实验《分子运动》中.有这样一个实验:氨分子的扩散。该实验在设计上存在的缺点主要有:一是实验时间过长;二是操作不易,用滴管吸取浓氨水后,滴在试管口的脱脂棉上,易造成过多氨水流入试管中,与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接触,有碍得到正确的结论;三是氨水有挥发性,氨气对人体有危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改进如下,如装置图所示:  相似文献   

9.
一、培养兴趣 1.发挥化学实验的魅力,将学生引入化学殿堂. 如学习<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中的一个学生实验:两个烧杯中分别装有氨水、酚酞溶液,同时置于一个大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学生发现酚酞溶液变红了,为什么两种相互未接触的药品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相似文献   

10.
近朱者赤     
实验用品:脱脂棉球2团、镊子1把、小表面皿2块、1000mL烧杯1只、酚酞试液、浓氨水.  相似文献   

11.
一、培养兴趣1.发挥化学实验的魅力,将学生引入化学殿堂。如学习《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中的一个学生实验:两个烧杯中分别装有氨水、酚酞溶液,同时置于一个大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学生发现酚酞溶液变红了,为什么两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实验步步改进,实验内涵层层递升1.教材实验氯化氢气体与氨气的反应实验是用两根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与浓氨水,逐渐靠近,会看到先有微微白雾,再有浓浓白烟。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有刺激性气味。但是,"雾""烟"有时对比度不大,难以区分与证实,且有污染,不符合绿色与环保理念。  相似文献   

13.
学生在实验室中做铜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这两个实验时,分别把浓、稀硝酸倒入两支试管中,然后加铜片来观察现象。这样操作,不仅实验现象不明显,而且反应生成的NO2和NO气体直接排入空气中,严重污染环境,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了使实验现象明显和不污染空气,可以把课本中实验改进如下。一、所用仪器、试剂及实验装置仪器:试管,集气瓶,烧杯,玻璃弯管,打气球,硬质玻璃管。试剂:铜片,浓硝酸,稀硝酸,水,NaOH溶液。装置:二、实验步骤和现象1按图组装仪器并检验气密性。2向大试管中加入浓硝酸,再加入铜片,迅速塞上塞子。此时试管内产生…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乙醛分子的结构、性质、用途和工业制法。 教学重点:乙醛的还原性。 实验用品:2%AgNO_3溶液、2%氨水、10%NaOH溶液、2%CuSO_4溶液、乙醛、溴水、酸性KMnO_4溶液、浓HNO_3、稀HNO_3、试管、试管夹、火柴、酒精灯、烧杯。 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法。  相似文献   

15.
现行教材人教版初中化学的分组实验《分子运动》中 ,有这样一个实验 :氨分子的扩散。该实验在设计上存在的缺点主要有 :一是实验时间过长 ;二是操作不易 ,用滴管吸取浓氨水后 ,滴在试管口的脱脂棉上 ,易造成过多氨水流入试管中 ,与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接触 ,有碍得到正确的结论 ;三是氨水有挥发性 ,氨气对人体有危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现改进如下 ,如装置图所示 :操作步骤 :1 用滴管吸取浓氨水 ,滴在一条长 8cm、宽 1cm左右的滤纸上 ,每隔 ( 1 5~ 2 )cm处滴一小滴酚酞试液。滴好后把纸条一端用胶带固定在玻璃片中间。2 在集气…  相似文献   

16.
小改进二则     
(一)吴少明湖北省大冶市金牛教育组35100初中化学新编课本“氨分子扩散”实验,笔者在教学实验中发现:很难直接收到预定效果,其原因主要有下列三点:1平放的试管易使氨水流入(笔者在实验课中,要求学生在操作时向尾部垫一个高约0.5cm的物体。)从而使学生产生“气体分子的运动在这里是靠液体流动来完成和说明”的错觉;2实验过程经过了管外脱脂棉被满上的氨水浸润→管内脱脂棉被传递的氨水浸润→氟水在管内挥发→管内氨气与滤纸上的水化合成氨水等多步,转弯太多,说明分子运动原理的效果不佳。同时又由于氨水在室内的挥发,污染了空…  相似文献   

17.
项贤民 《物理教师》2002,23(9):42-44
1 分子动理论对水的蒸发现象的解释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水分子中 ,总有一些速度大的分子能克服液面其它分子的吸引跑到水面外面去成为水蒸气分子 ,这就是水的蒸发 .2 过热水在实验室中做水的沸腾实验会因为所用水的干净程度不同而得到两种不同的实验结果 .(1 )用一般的河水或自来水来实验 ,那么当水的温度达到沸点 ,对水继续加热 ,水就沸腾 .在沸腾过程中 ,水温保持沸点不变 .(2 )把水提纯 ,并去除水中的微小的空气泡及尘土 ,烧杯也经过精密的清洗 ,去除杯上的油渍及尘土 ,实验结果是水温达到沸点后 ,对水继续加热时 ,水并不沸腾 ,完全…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 P98氨与氯化氢的反应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氨遇到氯化氢时迅速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即形成"白烟",如图1所示,NH3+HCl=NH4Cl。在实验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图1氨与氯化氢反应(1)此实验在敞开的环境中进行,由于浓盐酸和浓氨水的挥发性较大,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相似文献   

19.
二、实验过程 1.取暖水瓶胆碎片100克于250ml烧杯中加入30%硝酸溶液100~150ml,加热使暖瓶胆碎片上的银溶解。过滤得硝酸银溶液。 2.取硝酸银溶液5~10ml。加浓氨水,制得土伦试剂。 3.取干净的旧棉花约5克,放入250ml烧杯中,用水浸泡加入浓H_2SO_4。不能搅拌,微热至溶解为止,然后加入碳酸钠粉末至不出气泡为止。过滤得葡萄糖溶液。 4.用干净试管一支加入葡萄糖溶液和土  相似文献   

20.
正A、B烧杯中的溶液会发生变化吗?浓氨水酚酞溶液C A B近年来随着化学教学的不断改革,化学实验改革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化学实验的微型化成为化学实验改革的一大亮点,针对教材中的典型实验我们进行了"微型化"设计,并作了有益探索和尝试,现将有关实验案例的微型化设计展示如下,与大家共享,望大家指正。一、探究微观粒子的特性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这些微观粒子不是静止不动的,总在不断运动。为了探究分子具有不断运动的特性,初中化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