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前,电子图书成为越来越多读者的阅读选择,电子阅读器作为电子图书的载体,也日益受到出版人和读者的关注.本研究选取阅读活跃的在校大学生作为阅读主体,新兴的手持电子阅读器作为客体,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电子阅读器接受和使用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探讨电子图书的载体及其内客对于读者的适用性,读者接受、使用和阅读电子阅读器的倾向,以及电子阅读器的未来发展趋势,为电子阅读器制造商、运营商和电子图书出版人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国外,阅读电子图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据说在纽约,无论是在地铁上还是校园里,无论是在上班途中还是用餐期间,随时随处都能见到拿着电子阅读器或手机看书的人,而开车的人也喜欢用电子阅读器来听小说或者其他类型的图书,甚至还有人使用这些设备听《圣经》.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在这不可阻挡的阅读新潮流的推动下,图书出版业正在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变革. 一、阅读与出版的关系 人类对文字的创作活动和对阅读的需求使得出版活动获得诞生与发展,同时,出版活动的发展与壮大不断满足着人们的阅读需求,扩大和普及了阅读活动.  相似文献   

3.
电子书阅读器在2009年是一个相当热门的话题,以亚马逊的电子书阅读器Kindle为代表的阅读器产品也成为市场上抢手的产品。电子书阅读器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真正的电子图书个人消费的增长,使得电子图书从B2B市场开始走向B2C市场,从而推动了整个出版产业的数字化进程。文章介绍了电子书阅读器的概念、技术与历史,回顾了2009年整个产业发展的进程,也分析了电子书阅读器与电子书内容相关联的商务模式和博弈双方的互相促进作用。同时评论了国内外图书馆对电子书阅读器的相关应用。最后本文指出电子书阅读器起到了连接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以及纸质社会与无纸化社会的桥梁的作用,作为深受影响的图书馆行业应该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技术在我国的日益普及,数字化内容的“阅读分享”越来越频繁地走进大众视野,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以数字化“阅读分享”内容为研究对象,结合与其相关的互联网、出版行业、服务终端等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数字化“阅读分享”之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全媒体出版又可以称作"复合出版"或"跨媒体出版",是一种整合多种媒体形式对同一内容进行多媒介同步发行的全新出版理念.即一方面以传统方式进行纸质图书出版,另一方面以数字图书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进行同步出版.2008年12月19日,长江文艺出版社和中文在线将冯小刚首部长篇小说<非诚勿扰>以传统图书、互联网、手持阅读器,手机阅读等四种形式同步出版,实现了全媒体出版的首次尝试.  相似文献   

6.
马美 《编辑之友》2011,(7):28-30
随着以手机、电子阅读器、网络在线等为载体的数字阅读不断发展,人们惊呼当今社会已进入数字阅读时代。从事传统图书出版的业内人士,更是担忧数字出版对纸质出版的侵占与蚕食。从我国目前国民阅读调查来看,传统书业的确不容乐观。那么,当今图书出版业现状如何,造成图书阅读低迷的根源何在,传统出版是否仍然有发展的空间呢?一当今出版业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关于数字出版领域几个概念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诞生了很多新的概念.本文对全媒体,移动出版、移动阅读,电子书、电纸书、电子阅读器,按需印刷、按需出版等四组概念进行了辨析与思考.厘清这些相关概念,是我们认识事物和探讨问题的基础,也是产业发展和研究、管理工作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8.
电子出版这一新的出版形式和相应的电子出版物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目前电子阅读器的种类繁多,但对阅读的电子出版物往往都有格式上的要求。本文探讨并再现了无格式限制的文本类电子出版物阅读器的开发过程,该阅读器不仅可以对阅读的信息进行摘录、查询、统计,而且还可以改变阅读环境、字体格式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跨越传统、网络及无线通信平台的全媒体出版方式日渐升温,成为图书出版的发展趋势。3月26日,作家出版社与中文在线联手,将目前已被翻译成36种语言,在世界各国热销的以印度社会为背景的畅销小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以全球全媒体——同时采用传统图书、互联网、手持阅读器、手机阅读平台等出版方式同步出版。  相似文献   

10.
文卫华  尹泊 《中国出版》2012,(15):42-45
作为出版业新的发展方向,数字出版近年来在国发展迅速。2010年全国数字出版总产值高达1.亿元,5年间平均增幅接近50%,已经成为新闻出业的重要经济增长点。[1]与此同时,数字阅读也已成为广大阅读人群,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重要阅读式。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2010年上升了5.8个分点,增幅为17.7%。国民上网和接触手机阅读、子阅读器等媒介的时长有所增加。[2]数字化不仅为者提供了更新鲜时尚的阅读体验,帮助其利用琐碎间,同时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电子杂志作为一类重要的数字出版产品,兼具  相似文献   

11.
联合在线udn数位阅读网在台北书展期间举办了“未来阅读进行式一阅读器的时代来了”论坛,与会者认为台湾出版市场质量丰富,有发展阅读器、抢占大中华市场的利基,数字出版产业链要能加速整合才有机会。  相似文献   

12.
8月12日,2010中国(上海)电子书高峰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召开.围绕苹果iPad对中国电子书产业的强烈冲击,津科公司董事长李庆诚博士在会议上做了精彩的演讲,他表示,iPad对电子阅读器的影响不可避免,但不会挤掉电子阅读器市场,而未来的电子书阅读器更应该将专业阅读进行到底,而电子阅读器产业也将催生出版业的转型,未来将会出现更多"一次制作、多元发布"的"复合出版物",同时复合出版与电子阅读器相互支撑也将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3.
张炯 《新闻爱好者》2011,(23):70-71
移动数字阅读是一种创新的阅读形式,以电子阅读器、手机、MP4为代表的不同终端需凭借各自的优势,走差异化竞争之路,才能在数字出版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在国外,阅读电子图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据说在纽约,无论是在地铁上还是校园里,无论是在上班途中还是用餐期间,随时随处都能见到拿着电子阅读器或手机看书的人,而开车的人也喜欢用电子阅读器来听小说或者其他类型的图书,甚至还有人使用这些设备听《圣经》。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在这不可阻挡的阅读新潮流的推动下,图书出版业正在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变革。  相似文献   

15.
目前,全球大约有80多家企业正在生产或计划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书阅读器,数字出版正作为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09年2月,台湾地区将文化创意产业(其中包括数字出版产业)列为六大新兴产业旗舰计划之一.为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8月31日台湾地区审定通过了<数字出版业发展策略及计划>,意在打造完备的产业价值,成为全球产业重镇,建构优质阅读社会,引导华文出版流行.  相似文献   

16.
2009年被称为数字阅读元年,以E-ink(电子墨水)屏为代表的电子阅读器对数字出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10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集体躁动,除了汉王、翰林、方正等电子阅读器厂商继续发力外,新的竞争者也涌入进来,包括IT企业、通信运营商,甚至"山寨"军团。  相似文献   

17.
eBook的发展已有十多年了,其中从1992年至1995年是eBook概念逐渐形成的时期.这时的eBook,它的外观是像书一样的手持阅读器.由于阅读器的普及阻力较大,之后的eBook发展成为一种以数字格式存储为主的电子图书形式,其主流形式转化为可以在网站上购得、直接下载至电脑或阅读器上阅读的电子图书.随着信息技术和硬件设备的发展,如今又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即在PDA、手机等多种阅读终端上阅读的电子图书.  相似文献   

18.
电子图书(Electronic book,E-book),(以下简称E-book)是以电子版的方式在互联网上出版、发行,并通过便携式阅读终端进行有线下载或无线接收,目前,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换方式的一种书籍形式.电子图书通常是指内容,而不是硬件(电子阅读器).目前,传统的出版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但传统出版的所有环节正逐步的从纸张、印刷、邮寄转变成电子传递.……  相似文献   

19.
本文梳理了2011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备受关注的四大事件——百度“版权门”、电子书阅读器“遇冷”、电子商务巨头上线电子书平台、手机阅读井喷发展,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点评和分析,揭示出其可能对未来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数字出版兴起于20世纪末,发展至今虽然时间不长,却对传统出版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数字出版以传播速度快、存储量大、成本低廉、表现形式多样、阅读体验丰富而著称,而且,由于不再采用纸质媒介,相对于传统出版也更加环保. 数字出版已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0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呈较快增长势头.通过对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网络在线阅读的接触率增长幅度最大,增幅达65.2%.数字时代,传统出版业的组织结构、出版流程、交易形式、出版规则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对身处其中的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迅猛发展的数字出版,传统出版编辑应该如何适应,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