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0 毫秒
1.
做好"译著之田"的守望者——略谈社科类译著编辑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出版界每年翻译出版的学术著作在数量上一直呈上升趋势,对国际学术热点的跟踪、引进版本的眼光和效率、著作权意识的完善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个出版译著的大国了.但这么多的作品在短时间内完成翻译并出版,其学术质量不能不令人怀疑,而很多粗制滥造的译作则用事实证明了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很多人因此宁可去读原著的复印件,也要避开做得很漂亮的译本,他们深知有些译著所带来的理解困惑时常远大于阅读外文.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的编辑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时代,信息传递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低成本、强互动性为特征,除了传统的纸介质外,磁介质、光介质、IC卡、网络文本、网络数据库、交互式节目等都成为出版传播媒介的一部分。除了传统的出版机构之外,商业网站、计算机公司甚至个人也将成为出版主体的新成员。新的传播方式为读者提供了新的阅读方式,传播方式、出版主体、阅读方式日趋多元化,传统出版业正被赋予新的概念。应该看到,网络方式和传统出版方式都是一种手段,各种传播媒介都仅仅是信息的载体,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传递,对于读者来说,真正有意义的永远只是内容。  相似文献   

3.
《美术通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严复翻译实践,其鲜明的修辞特性表明了严复“托译言志”的翻译目的。以《美术通诠》为研究对象,从修辞学家伯克的“认同”理论出发,借助哈里克的象征资源分类,探究严复为实现读者认同所做的努力可以发现:严复打通中西文论和引入中国道德观,与目标读者互动;运用同情认同和无意识认同,对原文进行节译;使用文言文体和华丽文风等翻译修辞策略,提升了译本的认同效果,扩大了译本的传播覆盖面。研究也为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建立译本认同提供借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带有受众意识,积极使用象征资源提高读者对译本的认同感;要意识到修辞的反作用力,要在忠实的基础上为译作增添修辞色彩。  相似文献   

4.
重译又叫复译,是指“已有译本之后,复出另译本”①.在中西方的翻译史上,重译现象层出不穷.据统计,莎士比亚的名剧Hamlet共有8个汉译本;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也有了6个节译本和2个完整的版本;而一些中国的古诗,如陶渊明的诗歌,其译本甚至多达几十种.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译现象,以往学界关注的焦点多集中于对重译译本文本层次的探讨,鲜有涉及对重译现象文本外因素的研究.重译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并非是在真空中发生的文本转换活动,对它的充分解释必然离不开对文本外因素的剖析.其中出版因素是影响和制约译本再生的最重要的文本外因素之一.重译现象从表面上看是译者的选择,实际上是出版机构的选择.本文拟从出版的角度来寻求重译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诗词的外文版本很多。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版了当地文种的译本,中国也翻译出版了多种外文译本。笔者在这里概略地介绍中国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外文版本。毛泽东是政治家诗人,诗人政治家。他的诗词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毛泽东诗词具有极丰富的中国民族文化内涵。诗词的大多数是运用中国传统的  相似文献   

6.
网络出版面临的问题与未来走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新洲 《传媒》2005,(7):9-11
网络出版(NetworkPublishing),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上利用网络媒体直接进行组稿、编辑、出版、制作以及销售等信息发布和在线交易活动的一种新型出版形式.网络出版是数字出版与互联网结合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出版也呈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与传统出版相比,网络出版具有价位低、出版周期短、时效性强、内容广泛、无纸印刷、多媒体表现形式、检索快速方便、可与读者互动等特点.由于具有这些优势,网络出版对传统出版造成不小的冲击,同时也在出版界和网络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网络出版的交互性、开放性、即时性、易行性,扩大了出版概念的内涵,传播者和受众可以双向互动地传播与交流.在传统出版中作为作者、读者中介和文化传播把关人的职业编辑似乎要面临着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出版物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无论是纸质书、电子书还是其他形式的网络出版物,最终都要靠其内容和内在品质赢得市场认可和读者青睐,内容永远是决定出版物竞争的核心和根本.  相似文献   

8.
数字阅读时代,随着种种电子阅读器的出现,读者可以随时实现阅读需求,图书的电子出版也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因此,传统的书评也与"网络"有了千丝万缕的关联。豆瓣网作为数字阅读的新兴网站,在国内网络书评界一直深受读者喜爱。书评网站的发展不仅影响着作家的创作与读者的阅读,甚至为图书的出版带来了巨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读书会在出版史中始终发挥着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网络读书会在疫情期间为阅读“燃灯”,书店与出版社合作开展线上共读活动,给出版业带来新生力量。作为云端上的阐释团体,网络读书会通过群体交流系统进行社会互动,引导读者阅读经典。追寻阅读的文化根源,重新感受阅读的价值,网络读书会展现出独特的文化态度和文化潜能。在出版强国建设背景下,网络读书会成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重要部分,进一步推动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司马辽太郎是享誉日本的历史小说家,1923年生于大阪,大阪外国语学校蒙古语专业毕业,1997年2月1日病逝。 1996年9月,司马辽太郎的历史小说《最后的将军》(文艺春秋版)蒙文译本在蒙古出版发行。1997年2月6日,《最后的将军》蒙译本一举摘取了蒙古“1996年度翻译同盟奖”。该书译者特木卢巴托尔为38岁的蒙日友好协会事务局长,他呕心沥血历时3载,最终完成蒙古首部蒙日两语直译文学作品。迄今,在蒙古国内,一位作者的首部译作便荣膺翻译同盟奖项,尚属首次。评委会在评介这部译作时,高度赞许译者开辟了蒙古  相似文献   

11.
随着出版与科技的不断融合,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在现阶段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出版与科技的融合是促进转型进程的关键.运用数字化的技术实现纸质图书的立体化阅读可以作为融合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纸数融合,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移动终端,实现立体阅读、书网互动,将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和延伸阅读.数字出版相对于纸质图书而言,为图书内容提供了新的载体,为传统出版丰富了出版手段,为编辑实现策划数字产品提供可能,为实现“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的现代出版理念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季淑凤 《出版科学》2015,(6):98-103
指出李清照词在美国翻译出版,并最终入选权威文学选集,重构了经典地位.李清照词呼应了美国诗学传统、社会思潮与学术旨趣共同产生的阅读诉求;而多元化的译者文化身份,以及由此衍生的杂糅翻译策略使美国的李清照词译本呈现多样化特点;最后,美国高校及其他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李清照词译文(本)理念新颖,可读性强,凭借权威文学选集重构了李清照词在美国的经典地位.这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伟大战略在外译选材、译者队伍建设、翻译策略抉择、海外出版社对接及译作经典化构建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在互联网上开展出版业务,已经逐渐成为许多传统出版社的共识。作为其中一员的人民邮电出版社,在努力把握网络出版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国内的网络出版虽然发展迅速,但是目前为出版社带来主要收入的依然是传统的出版业务,那么,传统出版社为何还要进入网络出版领域呢?我们认为要注意一些因素,创造一些条件。一、进入网络出版应注意的因素1·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要求出版社开展网络出版业务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读者的传统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进一步了改变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相似文献   

14.
对汉译文学名著的出版前言和后记做评价话语分析,可以揭示出版赞助人、出版社、原著作者、译者及读者之间的关系。赞助人、出版社或译者通过前言和后记对原著及作者、译者及译本做正面的维护和评价,对原著部分消极的"声音"加以压制,以形成对读者的阅读引导。但上个世纪80年代后,前言和后记变短甚至消失,此类话语中对原著及作者的声音的控制逐渐减少,体现了读者主体地位的上升。  相似文献   

15.
李冬艳 《出版广角》2015,(15):42-43
读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作品翻译的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翻译出版行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应该在对读者利益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效益的综合运行,改变原有翻译出版行业注重眼前利益的发展现状,实现翻译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翻译出版学视域下,翻译是出版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译者不仅需要关注翻译质量,还要考虑传播效果,翻译功能不限于传统译学中的翻译范畴,译者角色有待重新界定。文章通过总结湘军出版“走出去”成功案例,分析译者在翻译出版过程中的五种角色:选题阶段翻译出版主体的参与者、翻译阶段译作质量的把关者、编辑阶段出版团队的协调者、发行阶段译作传播的推介者、接收阶段译语受众的沟通者。译者角色的重新定位有助于译者更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提高翻译出版团队的运作效率,推动中华文化高质量“走出去”、高效率“走进去”。  相似文献   

17.
幸德秋水所著《社会主义神髓》是中国早期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其不同中文译本的情况曾引起学界关注和讨论,邹振环教授在《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一书中提出了“1905年上海出版的张继译本”的说法。通过考辨,发现张继译本说有三大疑点:一是仅有的孤证是梁漱溟1942年的回忆,但梁氏时隔30多年的回忆并不准确;二是从张继的个人经历来看,1905年他翻译该书的可能性很小;三是张继与《社会主义神髓》的思想主张存在较大的冲突,缺少翻译出版的思想动机。因此综合证据和疑点来看,1905年张继翻译《社会主义神髓》的说法并不可靠。  相似文献   

18.
巢乃鹏 《中国编辑》2012,(4):21-23,42
在传统出版业态中,编辑主体是编辑人员,编辑客体指文稿、作者和读者。编辑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数字出版业态中,编辑主体、客体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数字出版业态中的编辑实践活动体现出强烈的互动性,形成了以作品为中心,编辑主体(编辑人员)与编辑客体(作者、读者),编辑客体之间(作者与读者)强烈互动的三角锥模式。数字出版业态对编辑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角色要求,带来了编辑主体作用的进一步凸现。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中的读者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编辑客体中作者与读者之间互动关系增强,这成为数字出版业态中的编辑实践活动的特点所在。  相似文献   

19.
整日被尘世恶俗空气熏染、被名利拘缚的现代人,若能品读这本诗集,定能一洗心头晦涩之气,为驱驰的心觅一处休憩的静地。美国19世纪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自20世纪20年代起被介绍到中国,中间一度中断,80年代以后,涌现多个翻译版本,各具特色。漓江出版社2013年4月推出康燕彬的译作《不是玫瑰,如花盛开:狄金森诗选》,该译本收录狄金森诗篇900首,长诗  相似文献   

20.
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电子书的诞生和流行,并给传统纸质出版带来威胁与挑战.业内人士纷纷预测"纸质书不久后将被电子书籍所取代",这一预测是否准确尚有待观望.但读屏时代人们对电子书的依赖与日俱增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便捷、互动、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使得无论从经济成本还是阅读体验来看,都在改变着人们对书籍的视觉体验及阅读习惯.腾讯推出的"微信读书"APP,通过连接好友进行阅读分享和互动,以此打造社交化的阅读平台.当阅读与社交相融,是否能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值得关注和思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