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用“记念”一词,长期以来,不少人感到疑惑不解。我在校内许多次讲授这两篇佳作,常有一些学生向我提出疑问:“为什么鲁迅用‘记念’不用‘纪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在校外作鲁迅作品教学辅导讲座,有位前来听讲的中学语文教师对我轻声说:“鲁迅将  相似文献   

2.
唐在谈到《琐忆》的“写作指导思想”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回想建国以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强调鲁迅先生品质中战斗性的一面,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阐发得比较充分,但是关于他对同志、对青年的爱就强调得很不够。我认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在不同方面的两种表现,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对敌人恨,对同志必然是爱。所以我想在我的纪念文章里应该两方面都讲一讲。30年代我作为一个青年,曾经和鲁迅先生有过一些接触,亲身感受过他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因此,想从后一方面多说一些。”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无疑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影响。他后来写作时字词的择用就有这种影响的痕迹。现对中学教材中几个重要词汇作些考辨。1.绍介《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有一句话:“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其中“绍介”一词是日语词汇:意译为“介绍”。有意思的是日文中不仅可以书写为“绍介”,同时发音也近于汉语的“绍介”。鲁迅先生用此词时当是日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指刘和珍)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初看这句话很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刘和珍君的的确确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为什么在这里却被鲁迅“逐出了师门”呢?剖析句子中的两个中心语——“学生”  相似文献   

5.
《为了忘却的记念》在叙柔石愤慨于乡间豪绅气焰之盛,居然要其把名字让给一绅士的儿子用后,鲁迅先生纵笔写道:“我疑心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稳而有福,才正中乡绅的意,对于‘复’字却未必有这么热心。”这一节叙中之议,看似枝蔓,其实寓有深意,是鲁迅先生常用的对...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佩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先生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他的奉献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有这么一句话:“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两方走’的偈子。“何谓“偈子”?教材注释道:“佛经中的唱词”。这一注释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完全相同。我们可以在这个注释的基础上对“偈子”作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8.
题目叫“为了忘却的记念”,引来了至今还有分歧的两个问题:一是“记念”是否与“纪念”相同或相通;二是“忘却”怎么理解。我认为准确理解标题中的这两个问题,特别是把握后者,是把握鲁迅为什么写作此文的一个全局性的根本问题。1981年新版《鲁迅全集》第四卷的此文标题上,依然取用了鲁迅原用的“记”字,未如某些选本上将这里的“记念”改成“纪念”。于是问题  相似文献   

9.
《记念刘和珍君》两次出现“苟活”的字眼:“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苟活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不得不引起读的注意。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的斗士形象深深植根于许多读的心中,他的似“匕首”和“投枪”的字影响了几代人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著名当代文学作家马烽曾经这样说过:“我们不仅要学习鲁迅的作品,而更重要地是通过这些作品,学习鲁迅先生那种爱憎分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坚定立场;学习他敢于冲破旧世界,敢于向黑暗势力进攻的英勇气魄;学习他光明磊落.严于‘解剖’自己,不断自我改造的精神;学习他辛勤写作,严肃认真的创新态度……总之,鲁迅先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了。他留给了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相似文献   

11.
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二册唐弢先生的《琐忆》时,请一位同学读“鲁迅先生建议‘我’出一本‘官批集’。”这一段读完后我问同学们他读得如何?一生马上回答说:不连贯。意料之外,我迅速把他点起来,问他为什么这么评价。他说比如在读“还要让它‘流芳’百世吗?”这句时,他就有意在“它”后作了一  相似文献   

12.
我认为,将《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忘却”,理解为“具有反语的含意”,①认为“为了忘却”后面,是“省掉了‘悲哀’二字,实际上是‘为了忘却悲哀而写的纪念文章’”,②有的甚至认为“悲哀,这是损害精神和体魄的一种销蚀剂”,所以“要将悲哀摆脱”,③以上这些见解,都是与鲁迅思想感情的实际相矛盾,与该文的原意不相符的。  相似文献   

13.
周锡贤同志认为:“鲁迅先生的《雪》是见雪生情,借雪抒情,而情思寄托在‘雨’上”。我以为这一结论是背离鲁迅先生原意较远的。周文在分析《雪》写作的历史背景时说:“一九二五年一月,在‘暖国’——以广州为中心的粤闽地区,革命形势是好的,工农革命运动方兴未艾。”而“身处黑暗严酷的北京的鲁迅,……深感孤军奋战的寂爽,对‘暖国’的向往是很自然的。”在文章倒数第三节里,他又指出:“一年半以后(一九二六年八月),鲁迅还是(着重点本文作者加,下同)离开北京,去了‘暖国’的厦门,不能不说他还是抱着希望去的。”根据这句话并顾及整节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4.
从译者主体意识的几个表现形式中选取翻译目的、翻译方法及翻译文化策略来讨论鲁迅的译作《鼻子》的主体意识在译文文本选择、译介、输出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分析结果表明,鲁迅在选择译文文本时主张“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鲁迅一贯主张“直译”,尤其对于文中的汉字词汇,他都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原语字形。鲁迅“宁信而不顺”的主张与他的另一文化主张‘‘拿来主义’’在思想上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二○○六年十月十九日是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新作文杂志社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纪念活动——“新作文‘文学茶座’专题讲座”,以此来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为了能让大家对鲁迅先生有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杂志社特邀山西大学文学院王春林副教授作了《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的专题讲座。永远的“民族魂”@聂闻  相似文献   

16.
少年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曾问过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可先生拒绝回答,“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先生为什么不回答呢?真的是因为他“不知道”吗?当然不是,他脸上的表情就是明证。少年鲁迅由此懂得了“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 ,“记念”与“纪念”被当作完全通用的词。 1 957年的《汉语词典》和 1 979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在“记念”条后都只说“见“纪念”条。有的书 ,如《鲁迅名篇析疑》、《鲁迅作品难句解》 ,或把鲁迅作品中的“记念”换为“纪念” ,或将“纪念”换成“记念”。前几年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案》仍持此说。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参考》中则对此问题避而不谈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的教参 ,只是在标题的解释中 ,把“记念”换成“纪念”。如此一来 ,绝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一直就是这样向学生传授的。其实 ,这两个词是有区别的 ,完全用“纪念…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二六年八月,鲁迅先生因受到军阀政府的迫害而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他曾说过:“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及有些准备”。但是,即便在这“休息”期间,鲁迅先生也没有停止写作,任教之余,他着手编写  相似文献   

19.
老舍先生非常注意推敲语言。有一回,日本朋友准备把他的《宝船》选进汉语课本,并请他作一些注解。日本朋友提出“开船喽!”这句话,问他为什么不用“啦”,而用“喽”。老舍把原句朗读了几遍,然后说:“用‘喽’是对大伙说的,喊‘开船喽’,表示招呼大  相似文献   

20.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写的两篇著名的感人肺腑的纪念文章,长期以来为人们所传诵。 它们常被人们相提并论,是因为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一)体裁相同。都属纪念性杂文。(二)主旨相同。两篇文章都是纪念为革命牺牲的青年,歌颂他们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表达沉痛的悼念之情,并愤怒地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屠杀革命青年的罪行。(三)结构相似。开头都说明了写作本文的悲愤心境和写作动机;中间都对烈士进行了一些片断的回忆,对反动统治者的卑劣凶残进行了揭露;结尾以警句形式对未来作出预见。(四)表达方法相同。两文都运用了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但仔细对照,这两篇文章在选材、表达方式和语言格调上又有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