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堍,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见面,不但会面,还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吻合。教师正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道桥梁探求文本的深层内涵,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独特的体验。  相似文献   

2.
蔡小玉 《教书育人》2011,(19):45-46
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立着作者,通过了这道桥梁,读者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缘语悟意,越过教材文字这道桥梁走进美的世界呢?体验与美感的生成美学研究告诉我们,审美离不开体验,尤其是美感离不开体验,审美中我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上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读了这段话,笔者不禁思考自己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走过这座“桥”呢?蓦然回首,思绪已飞向那一个个令人欣喜、激动的瞬间……  相似文献   

4.
以习得一种语言为学习目标的阅读教学 ,还担负着构筑学生“精神家园”、重塑学生“个体人格”、净化学生“灵魂世界”的重大使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 :“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 ,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 ,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 ,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 ,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老用形象生动而又通俗的比喻 ,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阅读的真正…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凸现了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教师只有在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一、突破多元解读的瓶颈文学作品多元解读首先强调独立阅读,让学生在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过程中尝试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一过程,实际包含着两个方面:走进文本和读出自我,而学生走进文本是关键。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堍,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还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  相似文献   

6.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绝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站在桥的这边,如果对对岸充满好奇与期待,那么一定会迫不及待地登上阅读这座桥梁,去了解和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8.
诗人普希金曾说过:“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而阅读就是人获取知识和净化心灵的良好途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书都是“读”出来的,叶圣陶先生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怎样才能让读者懂作者的心情,去和作者做真正的“对话”?现代文洋洋洒洒。泼墨如泻,  相似文献   

9.
徐以萌 《山东教育》2005,(11):28-28
阅读是理解书面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是因文得意的过程。作品之意有表层和深层之分。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通过阅读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仅能与作者会面;领悟了它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情味,才能与作者交心。与作者交心,就是要从语言文字中获取其所内隐的、可意会而没有言传之内涵,这就必需“悟”。阅读过程既是学生把作者作品之意化为自己内心之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读,妙不可言     
刘艳秋 《阅读与鉴赏》2010,(7):39-39,19
新课标倡导: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关于阅读,叶圣陶先生有过这么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通过文字这道桥梁与作者会面并且沟通感情呢?笔者认为,务必着力于以下诸方面。  相似文献   

12.
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而语文学科是基础中的基础,课外阅读又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众所周知,阅读不仅可以传播科学知识,还可以在学生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在道德情操、情感、思维心智等方面得到发展和熏陶。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义务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精神食粮,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孩子们的智慧。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  相似文献   

13.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语教学直接联系着句子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语言是作品的外衣,感知作品的美情美意,必须通过品味语言美来进行.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使他们感情契合,培养敏锐的语感,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作品和教师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所以"依情"是"炼词"的基础,"炼词"则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它连接着读者和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对阅读材料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的理解。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老先生留说过,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他的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而为鉴赏文艺训练语感,尤其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这种契合就是指读者能从语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这种敏锐的感觉就是语感。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将较为成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从作品本身的形成过程来分析,文学作品具备一个客观的主题,也可以叫作规定性主题,但从读者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来分析,当作品一旦成为读者的读物时,每一位读者眼中的作品主题就会产生个性化的差异,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下个哈姆莱特”,这样的主题可以叫作差异性主题。阅读教学进行文本解读时,  相似文献   

17.
阅读理解是读者与作者相互交流的过程,篇章是两者交流的桥梁。理解是思维的过程,是读者通过文字去捕捉作者意图的过程;理解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笔者借助“图式”理论,分析了文化知识是连贯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例证了文化语境与阅读理解的密切关系,及其对外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一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以文字符号为形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  相似文献   

19.
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作品就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介桥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创造性解读文本,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为他们营造诗情画意的语文世界,让他们体悟阅读趣味,收获阅读果实。  相似文献   

20.
鲁青 《考试周刊》2010,(40):112-114
语用预设对于成功的语言交际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为语言交际提供背景信息,从而使交际参与者全面深刻地理解特定语境中的言外之意。阅读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特殊语言交际方式,它通过书面语言这一媒介来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作者通常是缺失的,只通过文字来传递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读者需要充分调动预设信息来正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本文分析了语用预设与英语阅读教学的关系,揭示了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