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为厘清《利济学堂报》(1897)中关于近代农学知识的传播脉络,认识其对近代农业的指导意义及地位。采用传播统计和原始文献分析方法,统计了《利济学堂报》中涉及农学知识的篇目,共57篇文章,并归为农政、蚕桑、农作物、园艺、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贸、农产制造、农具等12个子类目。其中,蚕桑、农政、农作物、农产制造、土壤肥料五类所占比重较大,占所有文章的72%,并对所有类目作了内容分析,了解各自的发展态势,进而掌握农业这一整个学科的概貌。《利济学堂报》中分门别类的农学知识几乎囊括了现代农学的二级次生学科,为之后专业性农业期刊《农学报》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学科分类标准及信息来源,"农学琐言"专栏的设列充分表明该刊认识到农业知识的重要性,为其后专业性农业科技期刊《农学报》的产生作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2.
1893年《万国公报》举办征文活动,由贝德礼著,李提摩太和蔡尔康合力译述的《农学新法》一文,应此次征文而出。新法形塑了时人对农学的印象,获得朝廷的认可。张之洞兴办武昌农学堂,但因农务化学之质,成效并不显著。虽未造就农业人才的层出不穷,农学新法促成了学问风气的转变,反映和影响了清季农政的内容,显示了社会变动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3.
作为元代农学思想的集大成者,王祯著有《农书》一书。在继承和借鉴前人农业思想的基础上,他提出了"重农思想""方、物、器思想""农林牧综合经营思想"以及"蓄积备荒思想"等,这些农学思想均对后世乃至当今农业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与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是农学专业本科教育的传统核心课程之一。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培养具备高水平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北京农学院对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教学实践证明,该课程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独立科研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了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古代社会前期没有“农学”一词,涵义类似者最早为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神农之言”“神农之教”。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总结先秦学术,始立“农家”概念。然所称农家包括两派,一派讲行农业技术,一派宣言政治主张。至班固才作出农家“播百谷,劝耕桑”的定义。明代渐沐西学,方产生“农学”一称。中国传统农学、传统农书与“农家”之学、“农家”之书并非等价范畴。传统农书分类法应该在坚持现代农学概念标准“以今观古”的同时,兼顾“以古观古”,在现代农学学科的系统性、涵盖农书类型的全面性和传统农学发展的历史实际之间求得一个较好的平衡。依此原则,可将传统农书分为综合性农书,耕作、农具、农田水利类农书,作物类农书,园艺类农书,蚕桑类农书,畜牧类农书,水产类农书,食品加工类农书,农业灾害防治类农书9类。  相似文献   

6.
从充分认识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出发,以"人人都可以成才"理念,提出了农学专业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便民图纂》是明代邝璠所撰的一部农学著作,邝璠祖籍广东高要,生于1458年,卒于1521年,弘治六年进士,官至瑞州知府。邝氏是一个科举大家族,弘治至嘉靖间,至少出了四位进士。其所著《便民图纂》约成书于15世纪90年代末期,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在古代农业生产、农学技术等方面有过重要贡献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电子显微镜技术主要用于观察样品的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特征变化的研究,在农业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疆农业大学在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农学、园林、食品与药品、草业与环境、水利、机械交通等农学学科专业开设《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与应用》公共选修课,使学生掌握电子显微镜应用技术,为农业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
电子显微镜技术主要用于观察样品的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特征变化的研究,在农业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疆农业大学在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农学、园林、食品与药品、草业与环境、水利、机械交通等农学学科专业开设《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与应用》公共选修课,使学生掌握电子显微镜应用技术,为农业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0.
农学专业是职业技术教育中一门既普通又传统的专业.它为社会培养大批急需的人才,同时还要为“三农”服务。职业学校办农学专业.必须立足本地实际.突出本地农业特点,积极面对本地农村,选择适合本地农业发展的专业.下苦功夫.使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为当地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加强农学专业本地化。在新形式下,对传统的农学专业进行内涵的改造,与时俱进,培养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面向"三农"的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业发展对农学专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农学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要与时俱进,将传统单一的培养农作物栽培人才的农学专业“专才”教育,改造整合提升为培养面向“三农”的“种、养、加工相结合,农、工、商、管一体化”的“现代大农学专业”“通才”教育的教学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2.
开设《作物栽培学》研究性、创新性实验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和农学本科专业《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的教学实际,对开设研究性、创新性《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的必要性及改革传统《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安排和实验考核方式等方面,促进研究性、创新性实验课的开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齐民要术》是一部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科技知识和生产经验的杰出著作。该书内涵丰富,除了介绍农学知识及农业生产技术外,还蕴藏了大量的哲学智慧。然而,我们不少农林院校的学生对该书缺乏必要的了解。文章挖掘了书中的核心农学思想,剖析了它们在高等农林院校学生培养中的作用,有利于强化学生“尊农爱农专农”的观念,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14.
由传统“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转变,晚清作为我国农业教育近代化的开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从晚清农业教育产生的背景、表现、影响三个方面阐述,从而体现其近代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游美学务处时期,清华即选派学生赴美学习农业。清华建校伊始,就开设农学课程,培养出一批日后我国著名农学家以及农业经济学家等。20年代,筹备大学过程中,学校成立农事试验场,开展农学研究与合作办学,并取得了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系统分析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旱农学》课程教学环节与实践探索,针对本科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引进国际前沿教学理念BOPPPS式教学(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及总结六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表明,BOPPPS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不仅让学生全面掌握了《旱农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考能力,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农学专业技能训练"是一门农学专业启蒙的实践教学课程,贯穿于大一、大二学生的4个学期。课程以农事操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参加作物种植和农业科技活动等环节的技能训练以及相关农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农学专业技能训练"的设置与实践,培养了学生对农学专业的兴趣,学生能够从中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相关的基本技能,积累实践经验,为以后的专业理论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旱农学在农业发展中的需求、农业人才知识创新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新形势的分析,从构建旱农学新课程教学体系,创新科研成果,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及实践实习教学等几个方面,讨论了新形势下进行旱农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20世纪形成的农学专业内容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等问题.探索并形成了农学专业多方向教学新体系.在农学专业下设置了“农学”、“药用植物”、“农业标准化与贸易”、“农业产业化”和“烟草”等专业方向.构建了这些新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并进行了实践。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本科传统专业农学——树艺五谷农海汲慧专业描述"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基础产业,是全人类生活、生产的基本保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稳定且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丰富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农学人才进行更深入地研究,贡献更多的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