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乡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对他们的习作来说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因此,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进行体验式习作,让学生对乡村生活赋予更多的关注、更深的体验,以乡村学校、家庭、社会为体验场景,从体验素材提炼写作主题、体验情感奠定写作基调、体验认知锤打写作内涵、体验过程迁移写作方式四个方面入手,洋溢乡村气息,彰显体验主题,写出鲜活灵动的作文。  相似文献   

2.
信息之窗     
《宁夏教育》2014,(2):79-80
教师如何进行生活体验写作1.生活体验写作是一种随机写作。生活体验写作不需要目前教师们正在追求的那种合乎学术规范的学术研究报告,生活体验写作的关键在于描述"那一刻"的"霎那间的世界"——"我"与教育学世界中的诸主体相遇时的那种身体感觉、那种心理状态、那种期待、那种震撼、那种想象……生活体验写作是意识流式的内心世界的再现。2.生活体验写作要求教师保持对教育学世界的敏感性与亲切性。教师只有保持这种"头一次"的敏感与亲切,才能给予每一次与孩子的遭遇以真正的"关注"——不是关于某物的  相似文献   

3.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许多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甚至害怕写作。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体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不参与生活,没有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就得不到作文的素材。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写出来的作文就缺乏真情实感,不能打动人。若想要学生喜欢写作,获得快乐,尝到甜头,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在生活中用心体验,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将被动的"要我写"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写"。  相似文献   

4.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许多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甚至害怕写作。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体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不观察生活,没有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就得不到作文的素材。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写出来的作文就缺乏真情实感,不能打动人。想要学生喜欢写作,获得快乐,尝到甜头,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在生活中用心体验,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将被动的"要我写"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写"。  相似文献   

5.
论教师的生活体验写作与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反思与学习。教师的生活体验写作是促成中小学教师进行有效的反思与学习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教师的生活体验写作是一种自我存在的彰显、一种思维的训练、一种个人知识的管理、一种反思习惯的养成;教师的生活体验写作亦是一种教育科研的基本方式,这使“教师成为研究者”获得了其基本的现实性。生活体验写作是一种随机写作,要求教师保持对教育学世界的敏感性与亲切性,以质朴、简单、直接的语言及描述性语言呈现生活世界,要求教师在不断“重写”的过程中实现“描述”与“解释”的统一。通过生活体验写作,中小学教师将成为一个敏行的教育学实践者。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的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而结合学生写作的实际,这恰恰是学生遇到的最大问题:学生生活积累少,不善于积累见闻、体验,写作源头枯竭,学生无内容可写,可谓“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能力,积累生活见闻和体验,应是提高学生写作综合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一、观察社会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写作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社会生活。可以说,谁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深刻,谁就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然  相似文献   

8.
高中写作教学,普遍存在记叙文写作难以体现思辨性的认知误区。记叙文同样可以体现思辨性。经过从生活现象到生活体验的美感,对生活体验再加工的美妙,最后实现生活体验思辨转化的美悟,如此层层掘进,记叙文写作便能通过生活审美的思辨体验呈现别样的精彩。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作的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写作的兴趣和自信的培养上,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将被动的"要我写"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写". 许多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甚至害怕作文,常常为"无话可说"而烦恼.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缺乏对生活的体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不参与生活,没有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就得不到作文的素材.  相似文献   

10.
生活体验是一种先于反思的、直接的意识对所经历的生活世界的直接体验和感受。在生活世界里,教师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它们是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基础,是教师将生活融入教学的中介,是教师进行反思的起点和归宿。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定位、反思经验、文本写作来获得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1.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传统的作文教学效率偏低,关键是学生缺少生活的体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生活体验,探索生活奥秘,寻找生活乐趣,培养生活情感,让学生说生活之事,写生活文章。《语文课标》指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个性化的写作,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习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是,学生普遍存有畏惧写作、厌恶写作的心理。怎样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呢?  相似文献   

12.
俄国画家菲多托夫认为创作应“求救于生活”。生活永远是写作的源泉,与生活对话是一种写作激发,写作水平的提高主要不是写作的技术性因素,而是依靠生活,依靠体验生活。当一个人语言发展到一定程度,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生活的敏感度决定了他的写作前景。生活从来没有向我们封闭,封闭的是我们的心灵。生活需要我们去体验,同样,文章更需要在体验中去完成。我们的学生有许多是农村学生,而他们却不能很好地写出乡下的气息,这又是为什么呢?想来不外乎是对生活的体验太肤浅了。关于这一点一些前辈作家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郁达夫“勾勒自己生活的纯真和个性的解放”,张爱玲“重视人生的独特体验”,叶圣陶“深深地体会”,路遥“写自己最熟悉的体验”等等。  相似文献   

13.
生活是写作的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生活对于写作来说,第一层次是观察感知,第二层次是理解体验,第三层次是反映表达。不管哪个层次,生活之于写作,都是第一要著。作家创作一部作品,学生写作一篇作文,都离不开生活。一部或一篇好的作品,总是体现着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入体验。曹雪芹之所以能写出长篇巨著《红楼梦》,首先在于他根植于对当时整个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4.
王月红 《考试周刊》2011,(37):55-56
真情、开放、和谐、愉悦,这是新课标给作文教学展现的美好境界。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写作达到美好的境界呢? 一、回归生活,给学生丰富源头的活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亲自涉足生活,学会对生活观察和体验,对生活思考和提炼,学生才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中学生提出了新的写作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由此可见,语文写作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内心体验。缺乏生活,缺乏体验,这是学生作文水平欠缺的根本原因。写文章有创意需要悟性,而悟性则来源于细心的观察、热心的感受和耐心的积累。把对生活观察的感悟、写作练笔的心得积累起来,写作就成为了有本之木,有源之水,从而让文章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生活美学对写作教学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尊重感性体验,尊重生活现象,以初体验状态回归到本真生活,给心灵以体验的自由和再现的可能,使写作能成为尊重感性的顺势写作,改变以理性思维和逻辑阐释为先导的逆向写作。  相似文献   

17.
生活体验研究是解释现象学的一种人文科学研究方法。它鼓励人们对日常教育生活琐碎细节进行关注,以使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本性或意义进行深刻的理解。文章试将教育博客写作纳入生活体验研究的视野之下,让教育、写作与研究融为一体,探寻教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8.
写作源于生活,生活是取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库,只有让孩子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发生”,才能打消学生内心写作畏惧感。以生活化为主线,按照“体、思、达、用”的四字路径,在体验、思考、表达、运用中扩充生活信息存储,夯实基础储备,表达真情实感,吐露真知细节,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思考,在思考后敢于表达,激活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写作素养,提升学生语文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9.
生活面狭窄,是当前部分中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的重要原因。他们生活、学习、情感体验的自然环境除了学校就多是家庭,接触的人、事、物过于单一,久而久之,对身边的环境,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无法用心去仔细体验、品味、欣赏,写作时自然也谈不上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因此产生不出写作的激情、写作的兴趣,处于被动作文的境地。在中学生作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将有限的生活上升为写作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的措施是丰富学生的生活,使之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不竭的源泉,让每个学生把自己对生活与众不同的体验作为最宝贵的写作资源,克服作文千人一面、内容雷同的毛病,从而点燃学生写作的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