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维满 《西江大学学报》2002,23(3):54-56,59
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社会,他人的一种态度。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的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精华,这就要求他们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自己的成都同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把握当前大学生责任感的一些基本状况,分析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阐述激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措施,这是新的时代给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一、理工科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特点近年来 ,据各地高校对大学生精神面貌的诸方面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健康的 ,广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但是 ,部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境界和人生追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 :1 .在政治方向上 ,部分大学生对社会政治冷淡 ,对意识形态不关心 ,对政治理论学习不重视。2 .在人生理想上 ,不少学生偏重个人生活和前途 ,民族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不强。3 .在价值观念上 ,绝大多数学生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是否定的 ,但与此同时 ,追求个人利益 ,…  相似文献   

3.
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对他人、对社会承担的任务、职责和使命,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首要素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对大学生成才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从优化教育环境、深化教育内容、强化社会实践、内化自我教育、转化评价机制这五个方面入手,来真正实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培育。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在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趋于淡化,这与时代的要求背道而驰。正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现实,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进而探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教育对策,成为高校德育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环境中的功能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部分大学生在就业环境中呈现出思想状况低迷,工作的选择上趋向功利性以及就业的不稳定性的思想问题。这些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就业环境中的一些漏洞密切相关。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造成了大学生工作选择上的悲观情绪,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失败导致了工作选择的功利性,对职业道德培养的忽视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不稳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注重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6.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里凸显出来。可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却趋于淡化,这使大学生难以担负起历史的重任。针对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的现象,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高校德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当前,有些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本文分析造成缺乏的多种原因,并从四个方面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管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凸显出来。如何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并与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的现状及其原因,提出了培养的举措。  相似文献   

9.
作为指导、调节其他社会行为的驱动力,社会责任感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本文先分析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意义,接着研究当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套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希望能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献出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社会责任感与大学生成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对自己所应履行的各种义务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自我意识,是对社会责任的一种觉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有利于大学生从道德人格、能力发展、政治修养等方面促进自我完善与成才。本文对高校如何开展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传统性的消解和现代性的生成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带来各种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冲突,这使我国传统的以弘扬集体主义为宗旨的高校德育工作遭遇了时代性的难题.很多调查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我,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随着社会的变迁,应重新审视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等道德状况的评判标准;探究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大众传媒等方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借鉴了80年代以来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证研究数据,运用组织行为学原理从认知、价值观、能力与环境等4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并非当今大学生所独有。不成熟的人格特点、典型的经济型价值观和工具型价值观、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不足以及社会总体责任感不高等因素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造成直接影响。大学应该从4个方面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一是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二是要树立社会责任担当的神圣使命;三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四是要根据大学生的能力条件对其社会责任感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13.
责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然而,在当前全球多元化背景下,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和模糊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问题日益凸显,责任意识逐渐淡化.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成为当今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探析对现阶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存在严重缺失现象。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是摆在教育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南华大学低碳生活协会多年开展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探索发现,组织大学生开展低碳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和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15.
社会责任是一个社会人应该对社会承担的使命、职责、义务。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正是以每个人出色地完成社会责任为基础的。当代大学生除了应当承担起普通社会成员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之外,还对社会负有更多的特殊的责任:一是承担着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责任,二是承担着推动发展先进文化的责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新世纪民族复兴的要求,如果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具备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那么只能说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因此,树立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应是大学生不可忽视的问题,培养大学生适应新世纪要求的社会责任感是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其中责任感是一项重要的品质。面对部分大学生责任感趋于淡化,责任意识不强的现状,如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责任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全新挑战。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应是一项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等方面齐抓共管的育人系统工程,特别是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对环境的责任感。新时期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应从四个方面入手:自我责任感教育、家庭责任感教育、职业责任感教育以及社会责任感教育,从本质上提升大学生的责任品质,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列入教育发展重要战略主题。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光荣使命,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体系,要求我们强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体系特征的认识,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体系的时代性、层次性、系统性和主体性,这是取得事半功倍教育效果的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18.
当今高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自我责任感情绪化功利化、家庭责任感淡薄以及对全社会的责任感有所缺失.这与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影响、社会的变迁以及西方价值观的输入有着一定的关系.高校教师可以尝试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等多层次多角度的路径养成大学生的责任感,尤其是可以通过感恩教育,使他们提高责任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社会现状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状——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淡化了,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主要从社会责任感淡化的表现入手,分析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社会大环境影响、家庭教育的缺陷、学生个人素质的制约、学校教育的欠缺等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是祖国的栋梁之材,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主要包括对自我和他人的责任感、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对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以及对全球和生态的责任感等.基于此,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制度政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