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大学学报     
《中国科技信息》2010,(16):10-14
摘要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7),对2007年3月3日~5日大连地区出现的暴雨、雨凇、雪、大风、寒潮等多种灾害性极端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极端天气是由北上江淮气旋与北方冷空气共同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地区水热条件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结合DKRZ OPYC模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模拟试验结果,利用随机天气模式WGEN对该地区未来水热条件的可能变化进行数值模拟,由此可以克服以基准气候下建立的线性统计关系,通过大尺度平均气候要素研究气候资源变化的不足。文中不仅给出了农业气候资源基本特征量的变化,如作物生长季、≥0℃有效积温和不同时间尺度的平均降水量等,而且详细分析了2×CO2气候情景下,该地区极端气候要素值的可能变化,如生长秀内极端平均最高气温、冷害低温如日、≥30℃高温日、≥50mm暴雨日和日最大降水量等。文中还针对不同作物类型,以作物需水量和缺水量,模拟了未来气候条件下,该地区主要农作物春小麦、春玉米和一季稻水热条件匹配状况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未来增温有利于改善东北地区当前的热量条件,减轻低温冷害的危害;降水量增加有利于改善干旱地区作物的供水条件,提高作物产量。但是由于降水的增加不足以补偿增温引起蒸发蒸腾的增强,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生长发育期间水分普遍不足,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农业产量将受到影响。另外,平均气候变化以后,气候极端值的变化将更加剧烈,因此,异常天气灾害对农业的危害程度有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3.
分析武汉市气候特征及其城市生命线系统现状,针对极端高温天气提出了改善生命线系统气候适应性的相关措施,开展了城市布局对生命线系统气候适应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极端高温值存在波动性,且其峰值呈现上升趋势;为更好应对夏季极端高温,应加强武汉市生命线系统的适应性;制定预案、加强维护、及时抢修、加强预报预警等措施能改善城市生命线的气候适应性;合理的城市布局能降低极端高温对武汉市生命线系统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李范  马驰  黄德生 《现代情报》2012,32(9):9-15,19
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各类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所造成的灾害损失和影响也不断加重,因此,对极端天气的研究成为世界各国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检索了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极端天气研究的文献,统计和分析了这些文献的年发表量、文献类型、国家、发文机构、著者、来源、学科类别分布,并确定了高被引作者、高被引出版物和高被引文献,同时对高被引文献进行了共引聚类分析获得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从而了解极端天气研究的发展历程,客观反映当前该领域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现状,并为今后更好的开展极端天气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强对流天气在全国各地十分活跃,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详细研究了我国强降水,雷暴,冰雹等极端天气的气候特征,这些因子对天气预报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磊 《百科知识》2010,(18):4-8
2010年,世界上多个地区出现了破纪录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这些极端事件给多国人民造成了大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年初,北半球中高纬度的一些地区出现了极端严寒和暴风雪天气;春季,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严重干旱,  相似文献   

7.
当今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影响越来越大。2008年12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我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检测和预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在北京启动。该项目由国家气候中心承担,联合中国科学院和相关部委的五十多个单位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近几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产生温室效应,天气也频繁出现极端气候,对学校体育的正常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应对极端气候带来不利影响的措施,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9.
利用锡林郭勒盟1958年~2013年的9个气象站点数据分析了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特征及其极端气候事件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极端气候事件对气候变化有很大的贡献。极端降水对降水的年际响应关系明显好于极端气温对气温的响应关系。其中极端最低气温对平均气温的贡献大于极端最高气温的贡献,降水强度对降水量的响应也明显好于日最大降水量的响应,而且极端气候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都存在明显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0.
据新华社休斯敦8月13日电(记者张永兴王宏彬赵晓晴)美国赖斯大学气候专家罗纳德·萨斯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气候变化是今年席卷全球多地高温极端天气的主因,如果该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全球将面临更多极端天气的威胁。萨斯说,自1850年以来,全球气候一直在缓慢地发生变化,但是自1980年以来,变化速度不断加快。萨斯说,自1950年至今,高温纪录屡次被打破,而低温纪录被打破的情况则开始减少。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并不意味着极端低温天气会随之而来。虽然一些地区的冬季仍然会非常寒冷,但今后大家将会经历更多的暖冬,暖冬同样会对农业生产和老百姓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海洋灾害呈现加剧趋势,如1998年夏季的长江特大洪涝、2008年黄海海域绿藻的大爆发、2009年冬春季西南五省市的连续大旱等,对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陈萌 《金秋科苑》2013,(14):47-49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各地相继迎来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一度发出高温蓝色预警。联合国气候研究人员称,自19世纪70年代全球气候变暖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创下历史高温纪录。同时,洪涝、干旱、暴雨、暴雪和极端高温等极端天气也接踵而至。气候变化早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它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同时也威胁着地球的未来。因此,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各种各样的变暖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其中一些可谓怪招迭起。  相似文献   

13.
2009年9月7~17日,海南州出现了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的秋季连阴雨天气。本文利用地面和高空形势场、ECMWF数值预报产品等对这次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了过程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电力施工区域,施工设备、工程质量、施工环节的安全稳定至关重要,而这些因素都会很大程度上受到施工区域所处局部气候的影响,如大风、大雨、雷暴、炎热、干燥等极端气象条件。目前大部分电力施工场所还在采用传统的城市天气预报信息,未有对施工具体所在区域的微气象进行实时监测和播报。城市天气与施工所在区域局部微气象条件的差异带来的误判,势必会造成对施工环节的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研发区域化的、智能化的微气象变化监测技术,提升电力施工环节在大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时的应对能力,确保工程质量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全球变暖     
《百科知识》2007,(12X):I0001-I0004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幅度已超出了地球本身自然变动的范围,将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气候变暖将导致极地冰原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低洼地区和沿海陆地,大量的物种消亡,极端气候频发,沙漠化加剧,疾病流行等等。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研究报告指出:2007年是世界极端天气不断打破历史记录的一年。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16,(21)
随着气候变暖现象的频现,极端天气的出现频发,人们越来越关注天气变化对自身健康的影响。健康的身体是一切活动的保障,人们也越来越追求健康的饮食、健康的环境、健康的呼吸。环境和气象因素的影响是其中一项是。医学上早已证明,现在社会疾病的诱发很多与气象、气候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各省市气象台、国家气象台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天气预报,包括各种指数的预报,以此来指导人们合理安排生活。我们应该根据天气的变化采取各种方式适应,将恶劣天气对健康的影响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7.
在查找已有科研成果和大量历史气候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通辽市近45年(1971年~2015年)强降雨的影响特点、变化趋势和变化成因,并从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科学和技术能力建设、防灾减灾科普等方面提出了应对强降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众科技》2007,(8):1-2
为有效应对极端性天气气候事件,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我国将于2010年形成以国家指导协调,省、市(地)、县三级协同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体系,大大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科技水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初,百年不遇的冰冻灾害袭击了我国南方近20个省份。武平县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福建的最西部,又与此次的重灾区江西、粤北毗邻,同样遭受了严重的冰冻灾害,自2008年1月12日以来,全县持续低温阴雨、寒冷,局部乡镇出现雨夹雪、低温冰冻等天气过程,大部分的林木、毛竹被冰雪覆盖,极端气候给农业、林业生产带来了极欠破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0.
2008年3月14日锡林郭勒盟出现了入春以来最大范围的一次大风、沙尘天气,文章从环流形势、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等几个方面对这次沙尘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发现:沙尘暴发生前后,地面气象要素有很明显的变化,午后地面增温最强,大气层结不稳定度显著增大,有利于高空动量下传产生大风,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高空横槽与强锋区是激发这次沙尘暴的重要动力机制,蒙古气旋和地面冷锋是造成这次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