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体传播的新闻信息只有为受众接受才算实现了传播的目的。由于危机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牵连性等特征受到社会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容易引起公众的恐慌和社会的不稳定,造成很坏的影响。本文通过劝服理论的几种主要传播方式在危机报道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使其对社会大众心理的稳定,减少危机的危害和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反腐新闻监督"张二江模式"是一些传媒刻意利用性丑闻作为新闻价值第一要素的示范性报道模式,以突出腐败案件主角涉案中的"性词语"、"床词语"吸引受众眼球,方向偏离、主题跑调、内容低俗、品位低下。此类报道通常以曝光揭露批判为由头,用"野史笔法",着墨"情欲"以娱乐方式争取受众。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传媒价值偏离、受众的娱乐心理、媒介生态环境亚健康和色情腐败的客观存在。"张二江模式"引起人们对舆论监督环境恶化,激发社会不良情感和行为,新闻侵权,公众对官员腐败深层问题关注、反思、抨击被弱化的担忧。  相似文献   

3.
公共危机下的舆论引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功能是一个传统议题。然而随着近年来媒体与政府的关系日益密切,公共危机事件报道的政策界限日益淡化、宽松,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以及公开、公正、公平的新闻惯例和操作方法得到社会公认,都为媒介在公共危机中进行行之有效的舆论引导增加了许多可以引证的实例,从而为深入思考和探讨传统议题拓展了广度和深度。媒体应行使社会守望职能,充分满足受众知情权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尊重公众知情权,尤其是在诸如新型急性瘟疫、生化危机、恐怖危机等这样的公共危机中,保障社会和公众的知情权是现代媒体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4.
在消费社会中,"人"作为广告受众,存有主体建构与欲望支配两方面的主体性危机.主体建构危机表现在媒介受众在主体位置上的纯粹性失真和媒介受众进行以"消费仿象"为核心的排他性主体建构;欲望支配危机表现为媒介与广告控制了"公共欲望"的生产与再生产、"公共兴趣"被媒介与广告支配、公众对媒介与广告的"宣泄依赖"、广告与媒介藉消费社会的"符码关怀"控制公众的"爱与安全"需要.  相似文献   

5.
刘盈盈 《视听界》2010,(1):106-107
云南都市频道民生新闻栏目《都市条形码》自2004年开播以来,市场占有率持续走高,建立了稳定的观众群,成为昆明本土民生新闻栏目中的收视冠军。《都市条形码》贴近百姓、贴近生活,但价值取向有时会出现偏差,如为争取受众,以各种形式满足一些受众低层次的精神需求,或自恃为公众“仗义执言”,过多报道社会阴暗面。  相似文献   

6.
灾难新闻的受众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自然灾害与人为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我国,公众还没有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意识,所以作为公众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媒体就有义务在灾难时期为民众提供心理关照和援助。关注灾难阴影笼罩下的受众心理健康,分析灾难下不同时期的受众心理特点,对准确完成媒体责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研究受众心理、新闻受众群体心理以及总结反省媒体由于缺乏受众心理分析而在报道中出现的误区,例证了在新时期全球背景下,一个有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媒体,面对灾难,在做到传递真实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灾难新闻的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7.
新闻的媚俗     
胡淡 《记者摇篮》2009,(4):20-20
新闻媚俗是指新闻媒体为了争取受众,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去迎合部分受众的不健康心理,报道不适宜公众传播的内容。目前,我国新闻界各类媒体的社会新闻、法制新闻、娱乐新闻等的媚俗现象十分严重,报道内容低俗,报道手段卑劣,在社会上引起极坏影响,对青少年起到了误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各种危机事件频繁发生,这些危机事件会给国家造成显而易见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也对人们的内心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我国媒体通常以实现主流媒体管控,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主流媒体形象重塑,体现主流媒体人文关怀的传播效果为目的。然而,这些效果的实现无一不需以剖析受众心理为前提。因此,在危机报道中,媒体还应重视对公众心理的引导,实现社会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客户端成为公众获取新闻的主要平台。"魏则西事件"作为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引起公众高度关注。本研究选取了"澎湃新闻"与"今日头条"两大热门新闻客户端上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总结新闻客户端对"魏则西事件"的呈现特点与叙事方式,反思新闻客户端对社会事件的呈现问题,探究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传播平台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0.
于雁 《中国传媒科技》2012,(20):140-141
社会新闻编辑工作者要想让社会新闻版面的采编更符合受众的需要,首先要具有新闻意识以及版面设计意识,要能从受众需求角度思考报纸社会新闻版面的编辑如何创新,同时对社会新闻的采编要具有实时性和互动性;要能针对公众的疑难问题进行报道,要具有贴近性.同时在社会新闻版版面设计上要有创新,要注意图文并茂.  相似文献   

11.
自海湾危机以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对有关海湾的局势进行了大量报道。北京时间1月17日7时30分,海湾战争打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当日8时18分10秒开始将战争爆发的消息向全国报道。随之,广播电视大规模的有关海湾战况的报道在整点新闻、半点新闻、插播新闻中向公众报道。这在我国近年来有关重大突发性国际新闻报道中尚属首例。对这次海湾战争爆发以来,广播电视有关报道效果进行一次受众调查,无疑是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广大受众对报道效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5,(19):52-56
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带动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公共危机事件日渐频繁。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生产与传播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剖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政府新闻发布变革的背景,以大众传播学中受众分析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政府新闻发布需求的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新媒体环境下扩大政府新闻发布的公众参与进行了策略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张郁 《当代传播》2002,(6):94-95
从公众视角写新闻,就是用百姓的、平视、平等的心态选择公众关注的角度切入新闻,选择与受众关联度大的新闻事实,紧紧围绕公众的需求写新闻。 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受众对信息的消费方式和对舆论的认知方式都发生了悄然变化,党报等主流媒体强化公众意识,调整新闻视角,拉近新闻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学会用公众视角表现新闻,是努力提高亲和力和新闻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善于从生活出发表现公众视角 新闻既以大众社会生活为素材,它就要求新闻报道要善于从百姓日常的社会生活角度破题,采编人员的观念思维,要从过去工作的、行业的、专业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案件新闻报道中出现的"犯罪英雄"现象,本文以高玉伦越狱案的相关报道为例,从新闻视角选择、新闻叙事文体风格和报道话语分析三个角度出发剖析媒体如何突显"犯罪英雄",并从媒体、市场和受众角度揭示了其产生来源。本文认为,"犯罪英雄"式报道对于媒体、犯罪者及犯罪主体、受众和社会道德均有一定危害,因此有必要加强媒体人正确新闻观教育,提高法律素养,恪守"环境守望、社会良知"、职业承诺,做好舆论矫正和社会减压工作。  相似文献   

15.
有关社会新闻的定义,业界和学界虽然至今未有公认的统一说法.但在社会新闻的内涵上取得了基本共识.即社会新闻是关于社会现象、社会风貌、社会生活、社会动态、社会事件、社会趋向、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报道。近些年来.社会新闻以其报道范围广、题材内容丰富、与公众生活有密切的联系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受众的关注.许多媒体把加强社会新闻作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6.
李远富 《声屏世界》2006,(10):60-61
面对愈演愈烈的娱乐化浪潮,严肃的新闻也变成轻松活泼的“娱乐”的时代,如何扬长避短呢?笔者根据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和负面影响,着重从公众利益和传媒责任出发,总结以下几点应对之策:在新闻报道方面,首先要真实及时地报道新闻,遵从新闻的规律。在选择内容上,选择符合受众需求的内容,减少或杜绝低俗新闻。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增强责任意识,为人民利益服务。1、维护公众利益公众利益有很多方面,新闻媒体维护公众利益主要表现在尊重受众的知情权,选择符合受众需求的内容,报道不走庸俗道路。维护公众利益是新闻传媒的第一功能,…  相似文献   

17.
张宗鹭 《青年记者》2007,(16):65-66
在我国,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尚不十分成熟,这与新闻从业者没有深入分析受众心理,以及固守传统报道"报喜不报忧"的报道方式有关。这就造  相似文献   

18.
社会热点问题报道因时效性强、公众关注度高,一直以来就是媒体吸引受众、争夺市场、引领舆论、赢得新闻竞争的主要着力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媒体社会问题报道,对于提升媒体新闻报道影响力、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与《永不抵达的列车》等经典灾难报道相比,复旦踩踏遇难者报道之所以遭遇伦理诟病,其根本原因不在于侵犯了遇难者隐私,而在于丢失了"新闻共识"。"新闻共识",指的是新闻记者和受众对某个新闻事件的基础事实、社会语境、生产意义以及文本符号系统所具有的共同知识,这样的共同知识是新闻获得完整性的基础。新闻记者如果期待新闻报道能成功地激发受众的共鸣和认同、收获良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首先培育自身和受众间的"新闻共识"。重视受众认知,是"新闻共识"概念的核心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20.
<正>在新闻传播理念不断创新的今天,社会新闻要充分体现新闻本质和传播价值,发挥品牌优势,提升媒体形象,在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原则下,可以从把握好"角度"、"深度"、"适度"这三个方面入手,做好社会新闻。一、把握角度,提高新闻传播力依据受众心理找角度。记者面对新闻事件时,只有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想知道的方面选择报道角度、提炼主题,做出来的新闻才能吸引、启发和感染受众,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比如处理一些经济和科技报道,一定要寻找到这些经济现象和科技成果中受众最感兴趣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