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语义对此的角度看,俄、汉成语可分为对应成语和非对应成语两类。所谓俄、汉对应成语,是指基本语义一致的俄、汉成语,如饱经风霜、赴汤蹈火、土崩瓦解、心如刀割等。所谓俄、汉非对应成语,是指语义完全不吻合的俄、汉成语,或者说俄语里有而汉语没有的相应对应成语,或者汉语里有而俄语里没有的对应成语,如:唇齿相依、绿林好汉等在俄语里就找不到意义与之相吻合的成语。反之,等成语在汉语里也没有意义与之相对应的成语。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传递,是文化交流的艺术,通过一些汉俄成语翻译实例,介绍几种常见的翻译方法,旨在阐述汉俄成语翻译时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同义成语的连用和释义是成语运用当中的两种特殊现象,这两种现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对同义成语是同时出现在一个语言环境之中的。下面分别加以分析。首先来分析一下同义成语的运用。这种现象可以分为三种:1.连用的两条同义成语都是比喻性成语。例如:“这正如俗话所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有了酝酿已久的主题思想,有了考虑成熟的人物,写起来就神来笔就了。”(峻青《主题的选择和表现问题》)“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都有“条件成熟了,事情就会成功”的意思,是一对同义成语,并且都是比喻性成语。由于“瓜熟蒂落”以“瓜”、“蒂”为喻体;“水到渠成”以“水”、“渠”为喻体,这两条成语连用在一起,就从两方面比喻加以强调以增强语意。2.连用的两条同义成语一条是比喻性成语,另一条是直陈性成语。  相似文献   

4.
俄汉成语浓缩着两国语言的精华,它们是两国人民思想、智慧的结晶。通常在政治、经济、文艺、科技等方面都会广泛地使用四字成语。四字成语简洁明了,同时更有利于对两国民族成语结构对比分析,通常这里的结构,都是由语法结构和外在结构构成,也就是成语组成成分的排列次序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具有修辞功能、语义内涵、文化价值,四字成语在实际生活中有固定模式,这种固定模式不易掌握但又必须掌握。通过对俄汉成语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俄汉成语的认识,也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科研成果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俄汉成语语源进行了分析,从而揭示了俄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狗拿耗子     
成语“狗拿耗子”常常与“多管闲事”连用,成为一个偶句成语“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个成语大意是说,狗去捉老鼠抢了猫的行事,是不务正业,比喻人们做外行事或多管闲事。这说明在人们的心目中,狗专门看家、  相似文献   

7.
张宏宽 《辅导员》2010,(13):28-28
成语是汉语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有不少成语的构成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格,不信你看。 一、比喻 如"日月如梭""胆小如鼠""门庭若市",这些成语中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是典型的明喻。再如“枪林弹雨”,意为“一支支枪像树林,子弹像下雨,炮火异常密集”,成语中有本体、喻体,但没有比喻词,是暗喻。  相似文献   

8.
成语、谚语中经常出现一些动物形象,人们借助它们来喻人或喻事。俄汉两个民族毗邻,均拥有丰富的成语、谚语资源,其中所包含的动物形象有同有异。围绕喻  相似文献   

9.
观念理论是俄罗斯和国内语言文化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观念蕴含在一些固定的语言单位中,例如成语及谚语俗语等,不同民族表达其精神文化的观念词不尽相同。"Добро/善良"作为重要的观念词之一,在俄汉两民族中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本文从词典学的角度出发,对《俄汉详解大辞典》(以下简称《详解》)与《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中成语及谚语俗语中所蕴含的"Добро/善良"观念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旨在探索俄汉两民族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0.
成语“三令五申”的“三”、“五”沿用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指三次、五次,比喻多次。“三令五申”谓多次命令,反复说明,即再三告诫的意思。 古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没有动量词。一般只用数词表示动量。数词表示动量有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明喻是一种形象描述手段,本从各个角度对俄汉明喻进行比较。从构成来看,汉语明喻用“像、好像、如”等比喻词来联结本体和喻体,而俄语明喻则由“本体+喻体+比喻词”,“形容词(副词)比较级+名词(代词)第二格”或“чем+名词第一格”构成;从分类来看,俄汉明喻都可分为简式明喻和繁式明喻,而汉语还可分为前喻式明喻和后喻式明喻,肯定式明喻和否定式明喻,常用性明喻和创造性明喻、从功能来看,俄汉明喻都集美学功能与信息功能与于一体。另外,使用明喻要恰当,不能“过度”。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成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在语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承栽着民族文化、历史、科教等内容,是语言之精华。俄汉成语中的形象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这给我们理解俄语成语带来了很大麻烦,本文根据俄汉成语中的形象与意义的相同与不同分为四类,并讨论形象不同的文化差异因素。  相似文献   

13.
成语的修辞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成语不超过两个含义。如“深情厚谊”表示深厚的感情与友谊。“身不由己”是身体不由自己作主的意思。这些成语的含义完全用了语素字面的本义。然而更多的成语是具有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或引申意义两种含义的。成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往往是借助各种修辞手段的作用所表达的。不少成语本来就是利用一定的修辞手段形成的。例如“虎头蛇尾”是用动物的形态比喻办事有始无终。“高山流水”根据《列子·汤问》记载的俞伯牙弹琴、钟子期欣赏音乐的故事,用自然界的两种事物比  相似文献   

14.
一鸣惊人 成语。 据《成语大辞典》转引片《史记》“滑稽列传”的一段文字云:“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通感是一种被广泛运用于句子当中的一种修辞手法,虽然成语中通感辞格的运用没有比喻、比拟等辞格运用广泛,但是在成语中也存在很多通感辞格。本文主要从通感辞格的角度来讨论成语,探讨通感成语的分类、其他的辞格兼用两个部分,主要探讨通感成语的分类。  相似文献   

16.
俄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同义词。本文拟就俄汉同义词在概念特征、来源、类型及作用四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揭示同义词在俄汉语中各自的特点,探求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期对俄汉对比研究,特别是俄汉互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语。”组成歇后语的两部分,前一部分象“谜面”,比喻或说出一个事物;后一部分象“谜底”,是真意所在,两部分之间有间歇。人们习惯于把歇后语与成语结合使用,把成语作为一些歇后语的谜底。  相似文献   

18.
汉俄两种語言的女字和语系是完全不同的,但在某些方面却又有着不少共同之处。如何区別它們的不同之点,从而消除汉語的干扰作用,如何揭示它們的相近似之处,发揮汉語的桥樑作用,在当前俄語教学中最好的办法还是采用对比教学法。究竟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較好呢?根据汉俄語的特点,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較: 語音方面,应当对比汉俄語語音系統相同与不同之点。如在教“X”的发音时,教师要比較汉語“h”的发音,說明二者的发音是相似的,但发俄語“X”的音舌部稍比发汉話“h”音时抬得高一些。又如这四个俄語元音,与汉語拼音字母A,O,u,l的发音也是相近的,其不同点是发俄語音  相似文献   

19.
一、形象与意义相似的俄汉成语浑水摸鱼了如指掌狭路相逢如坐针毡火上浇油如鱼得水二、俄汉语所描述的形象虽不同,但意义相同的成语  相似文献   

20.
比喻是常用修辞法,用于记叙文、散文一般称“比喻”,用于说明文一般称“打比方”,用于议论文论证时一般称“比喻论证法”。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比喻有几个常见理解误区,下面略作分析。常见误区之一:比喻的本体、喻体都是名词或名词短语比喻的三种常见类型(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喻体一般是名词或名词短语,鲜有例外。如:《荷塘月色》中“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明喻,本体是“白花”,喻体是“明珠、星星”;《十里长街送总理》中“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是暗喻,本体是“长安街”,喻体是“大海”;《故乡》中“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是借喻,喻体是“厚障壁”。不过,比喻还根据本体、喻体、比喻词的结合情况,衍生出另外一些变化形式,如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等。其中有一些比喻的喻体,不是名词或名词短语,而是句子。如,扩喻就是本体、喻体互为平行的句子的一种扩大形式的比喻。“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句歌词,用“老鼠爱大米”来比“我爱你”就是这一类。这类比喻有时本体在前,有时喻体在前,比喻词常被省略,两个句子的结构可相同也可不同。荀子的《劝学》,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