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阐释形成屈原悲情的个人性格气质,文化传承的矛盾冲突以及他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浅析与屈原有着相似悲情命运的司马迁、李白、苏轼对屈原悲情遗风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2.
屈原精神的内涵阐释,需回归屈原、回归屈原作品、回归楚国文化。爱国与好修是屈原精神的文本抒写,忧国忧民于众皆贪婪之时代、好修自爱于浑浊之世道,是屈原精神的核心要素,亦是中国国魂之所在。屈原一生,执着求索,孤独高洁,以死殉国,不愿妥协苏世独立的品格,正是他青年时代从政初期所歌颂的"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秉德无私"的橘树品格。屈原精神之"好修爱国"与我们民族深厚的儒家文化精神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3.
文章辨析爱国主义内涵,剖析《离骚》中内含的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包括政治志向、崇高人格、感情世界与艺术创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提出通过使爱国精神融入政治生活,汲取屈原政治智慧和品格;融入媒体传播,生动诠释屈原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社会生活,彰显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本色等,实现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当代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戴光明 《文教资料》2007,(11):59-60
千百年以来,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文化传统,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知识分子。郁达夫作为“五四”新旧交替时期的作家,他一方面扎根于深厚的民族土壤,另一方面,又是近代社会民族危机的产物,与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郁达夫的人生经历、个性特征以及他的诗歌创作,都和屈原有着许多相通之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挥之不去的爱国主义情怀,成为了郁达夫旧诗创作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5.
结合考古出土的楚凤造型与文献记载的楚凤形象,可以发现楚凤所传递的精神意象与屈原在辞赋中张扬的精神人格高度契合,浓郁的巫风连接起屈原与楚凤,楚凤与屈原共同诠释着楚人对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我们研究屈原最重要的原始材料之一 ,但又是近百年来屈原否定论者攻击的对象。本文从汉代人的思想观念入手对这篇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 ,说明了三个问题 :第一 ,司马迁把怀才不遇当作为屈原作传的一条主线来写 ,这说明在此篇作品中包含着作者对屈原的理解 ;第二 ,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写出了自己的思想困惑 ,同时也写出屈原和贾谊之间的时代思想差异 ,让我们了解了两个时代不同的文化精神 ;第三 ,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 ,他不但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屈原的物质史料方面的基本真实 ,同时也写出了屈原在文化精神上的真实。这恰恰是证明屈原其人可信的有力证明 ,是司马迁给我们留下的研究屈原精神思想的最可靠材料  相似文献   

7.
屈原不满时俗而追慕先圣,而在先圣中尤为推崇舜帝,腕帝的“耿介”之德深深地影响了屈原,使屈原形成了“中正”不阿九死不悔的抗直心态;湖湘人在追慕屈原纪念屈原的同时,亦深受屈原这种抗直心态的影响,从而又形成了湖湘人的紧毅顽强一往直前的“蛮劲”,也就是陈独秀所概括的“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8.
爱国主义精神如一条红线贯穿屈原全部诗歌.他是爱国诗人的典范,影响及于后人.作为一个爱国者,他还是仁人志士的楷模.屈原的爱国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放光彩.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精神如一条红线贯穿屈原全部诗歌。他是爱国诗人的典范,影响及于后人。作为一个爱国者,他还是仁人志士的楷模。屈原的爱国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放光彩。  相似文献   

10.
“楚辞”的特征和对屈原精神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也有自己的“封疆”和“壁垒”,作为相对独立发展的楚文化代表的“楚辞”,在情调、思致、表现色彩和审美取向上,带有南方楚民族的鲜明特征。本文探讨了何以“楚辞”的传播始于汉代,而其衰落也恰恰是在汉代的原因。运用“每一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的原理,分析了屈原对楚文化传统既有批判、摒弃,又有继承、发展的进步立场,以及屈原诗作与时代先驱者所相通的精神气质,批评了某些学者否定屈原思想进步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士大夫们素有忧国忧民的传统,无论国家动荡危乱之时,抑或国泰民安和平时期,皆有忧国忧民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是故智者多忧患,天下国家之杖也。”古时候,屈原沉江就是忧国忧民的表现。屈原贞正干练,本受信用。却遭到靳尚、子兰等奸小的谗陷而一再被贬。最后,屈原披发来到江滨,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夫问:何以至此?屈原曰:举世浑浊而  相似文献   

12.
屈原一生追求人格完美,他代表了中国化的本质特征,不愧是中国化的象征。屈原的理想追求及期 失败,揭示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中和性、圆融性、柔韧性;屈原真善美的人格魅力,蕴涵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世俗性、民间性。从屈原身上所体现的内心冲突,反映出中国古代悲剧结局深厚久远的化积淀。  相似文献   

13.
屈原《楚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修身重德、坚守信念、追求奋斗、热爱国家。把优秀传统文化寓于《楚辞》教学中,彰显屈原人格魅力,用屈原崇高的品德浸染学生,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用正能量锤炼个人品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中西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布莱克作如下四方面的对比性探讨:(1)从创作主旨来看,两者均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不过,屈原流露出悲伤哀怨的感情,布莱克洋溢着追求个性自由的飘逸风貌。(2)从美学角度来看,两者在主客关系上均彰显了主体性。屈原在对社会理想的探索中,表达了对现实的悲慨愤激之情,涵融了一种绮谲和深沉的美;布莱克致力于追求超越性的奇妙心灵家园,在自由的信仰中体现出一种积极性的逍遥。(3)从文化原型意象来说,两者均重视大自然和民族文化与民间文化传统,其创作均具有神话色彩,屈原呈现悲剧性的黯淡,而布莱克则显示鲜明的火红。(4)在诗歌文体形式上,两位诗人均开创一代先河。屈原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歌体裁——“骚体”;布莱克的作品是多种文体形式的叠加与融合,在英国诗人中率先创造性地使用了自由诗体。  相似文献   

15.
屈原的精神世界具有人格和神格的双重性,屈原现象是中国神本化向人本化转折时期独特的化现象。神格和人格双重追求的幻灭是屈原悲剧性作品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雷军林 《文教资料》2011,(25):80-81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文化意义的流变,说法颇多,本文通过考察论证最终以纪念屈原作为其文化意义的体现,并为人民所接受。屈原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性、道德精神和诗性智慧,今后,无论端午节的纪念形式如何变化,屈原所代表的根本的文化意义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荣格“精神和谐”的理论,认为《离骚》记载着屈原追求精神和谐的历程。屈原一直致力于美政和修德,当美政理想和高洁志向被破坏到他不能从这些现实原则中获得心灵的支撑时,为了重建自己的精神和谐,屈原选择回归到神话。《离骚》中最具神话色彩的三次游历正是作者追求精神和谐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相似的遭遇和人生经历是柳宗元与屈原产生联系的基础,从人格精神与政治理想以及创作两个角度可以看出柳宗元的忠贞不二、九死不悔的坚贞精神,在任何处境下都保持高标独立的人格操守,以及在创作中表现出的骚怨情感都明显受到屈原的影响。可以说柳宗元是屈原千年之后的真正知音,也是屈子精神的坚定继承者。  相似文献   

19.
屈原诗中虽有张扬自我之辞,却鲜见轻松愉快之语,其诗多表现"士不得通其道"的苦闷。屈原虽是不遇文人,但他的诗却不只是悲悲戚戚的陈诉,更多的是关怀民瘼、激励君王、唤起国人、国君精神上的觉醒。屈原从未放弃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其诗歌体现的是君子循天道而自强不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20.
屈原的《天问》之奇,在一“问”字,充分体现了他的怀疑精神。作品中彻底的怀疑之辞,表明诗人处于绝望之境。由此推论,《天问》当作于顷襄王十三年屈原被放逐之后。《天问》虽然激愤,这种中国式的怀疑只停留于把人引向善恶忠奸的人伦思考,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