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逸的赋论是汉代赋论的一个重镇,成就主要表现在对屈原骚赋文本的论与评。受汉代赋学与经学互动的影响,王逸赋论充满经学色彩,这最集中地表现在他的三个赋论命题上,即"依托五经以立义""依《诗》取兴""独依诗人之义"。王逸的这三个命题共同说明王逸是依《诗》说赋的,《诗》乃赋的范本,赋的意义之源,是衡裁赋文价值的尺度。王逸赋论所依托之《诗》是《诗经》经学,故其依《诗》论赋本质上是用经学来绳律骚赋文本。王逸论赋的经学角度导致他对屈原其人其文的读解基本上都是错误的,但对中国经学对审美的文艺现象的思与说,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屈原在"君臣以义合,不合则去"的历史环境中,本不受"同姓无去国之义"的道德约束,而以其屡谏不入遭疏放却不去国的行事,树立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宗亲之忠和母国之怀"睠顾楚国,系心怀王"的自觉的特例。东汉王逸为回应贾谊、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评论屈原去就取向的异见,把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中央集权统治需要建立的《春秋》"公子无去国之义"改造为"同姓无去国之义",以对中央朝廷的向背作为标准评说屈原的独特行为。  相似文献   

3.
《诗经》二雅怨刺诗对屈原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二雅”怨刺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屈原生活的时代相似,其诗歌都有怨刺上政、斥责馋人、生不逢时之感和孤独无援之叹等主题内容的表达.在思维方式上,以现实主义为主的二雅怨刺诗已经有向浪漫主义进行思维跨越的尝试.浪漫主义在屈原作品中逐渐展开,成为其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式.“二雅”怨刺诗在章法句式和抒情风格方面也向屈原作品过渡,两者具有明显的因革关系.这种因革关系的背后是巨大的思想史变革.  相似文献   

4.
《诗·邶风·柏舟》的主旨,历来见智见仁,概为三说:一为仁人不遇说,二为弃妇之诗说,三为妇人自誓之诗说。从《孟子》、《左传》的记载中可以考见,先秦时期人们已确认此为仁人不遇之诗。而此诗最后一章中"如匪瀚衣"句,"匪"当为"篚","瀚衣"即"翰音",此句喻己"如笼中之鸡"。故本文认为此诗主旨当以《诗序》"仁人不遇"说为是。  相似文献   

5.
郑玄认为"笙诗"亡于战国及秦之世,实际是为了解释《毛诗序》"有其义而亡其辞"所作的一种推测。"笙诗"本非《诗经》所有,前人从"有声无辞"、编什、篇题重复、"笙诗"《序》等方面都作了论述。而从汉代四家《诗》来源看,四家《诗》皆得自"讽诵",三家《诗》却无"笙诗"。《诗经》在秦焚书前传播广泛,却没有征引六"笙诗"之辞的资料。"笙诗"加入《诗经》应在刘歆《七略》成书之后,即哀帝建平元年之后。元始五年,王莽征通知《毛诗》等典籍的异能之士,以民间学术校正学官学术,加入"笙诗"的《毛诗》进入官学系统,为人们接受。《毛诗》学者入"笙诗"于《诗经》,除受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的启发外,也与人们把经书看作"应时而作"、可以损益的观念有关。从《汉书.儒林传》"由是言《毛诗》者,本之徐敖"一语来看,入"笙诗"于《诗经》的学者很可能就是徐敖。故《毛诗序》最后完成应该在建平元年至元始五年期间。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谈艺录》评陆游诗"好谈匡救之略,心性之学","大言恫吓"、"夸词入诞",谓其毕生抒发爱国情怀的绝大部分诗篇都是"作态"、"作假",如果真让陆游领兵抗金,必然失败。然而,陆游自幼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忧国忧民,知行合一,其伐金计划与治国方略皆通察时局、老谋深算,却不被朝廷采纳,终其一生得不到重用,只能在诗中抒写抱负、寄托理想。钱钟书只读陆游之诗,对陆游的家世、才能和生平行事不作全面深入的考察,以假设、猜想代替事实判断,厚诬昔贤,违背了治学必须求真求实的基本规律。受"五四"以来西学风气影响,钱钟书不关注儒学义理,论学割裂诗文与经史的关系,只识词章之美,不明至善之道,致有是论。  相似文献   

7.
屈原骚体诗,以其瑰丽奇幻之美创造了中国古代抒情诗的艺术典范,其魂丽奇幻抒情特定之形成,在发生学意义上,源自屈原对于诗“抒情”的自觉以及诗人对民族高度活跃的情感个性的承传与超越。  相似文献   

8.
对于"无我之境"的渊源及内涵,学界已有许多精到的点评和分析,但对于其类型却至今无人涉足。笔者认为,"无我之境"其实有类型的不同,本文拟结合陶(陶渊明)诗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谢(谢灵运)诗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对"无我之境"的类型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真正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艳艳,难与并能。”《离骚》的作者是屈原,明确地记载于去秦未远的司马迁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两千年来,屈原对《离骚》的著作权,没有人提出疑问。到本世纪初,四川学者廖平(廖季平)却认为《离骚》不是屈原的作品,而是秦始皇时方士所拟的“仙真人诗”。秦始皇  相似文献   

10.
孔子创立了系统的"诗教"理论体系并予以实践,给予我们诸多启示。"诗教"实为人文素质教育之必要手段;其内容要思想性、艺术性并重;"诗教"在方法上"要"温柔敦厚而不愚",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  相似文献   

11.
所谓"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即"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是同光体代表诗人、近代著名诗论家陈衍的重要诗学观点,也被认为是同光体在诗学理论方面的标志性创见。但是,过去学者对此解读多有分歧。通过对"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内涵进行深入细微的分析,可以明晰陈衍提出此诗学观点的真实意图。同时,同光体作为近代重要的诗歌流派,在学宋的大纛之下,其重要诗人诗学的具体路径,也各有差异,反映在"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上,其不相合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代散文诗发展轮廓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我国支派曼衍的文学史长河中,较之诗和散文,散文诗虽只是涓涓细流,却也是源远流长的。诚如郭沫若早在一九二○年所说的:“我国虽无‘散文诗’之成文,然如屈原《卜居》《渔夫》诸文以及庄子《南华经》中多少文字吾人可以肇锡以‘散文诗’之嘉名者在在皆是”(《文艺论集·论诗》)。屈原、庄子之外,王羲之、郦道元、陶渊明、柳宗元、陆龟蒙、欧阳修、苏东坡、归有光、袁宏道、张岱、龚自珍等名家的一些作品,有人就认为是古代散文诗的杰作。古人评郦道元的《水经注》为:“其法则记,其材其趣则诗也”,虽还没  相似文献   

13.
建炎元年(1127),李纲罢相落职鄂州,开始了他的荆湘贬谪生涯。建炎三年 (1129),更远谪雷州、琼州,即所谓岭海、海外。每到一地,李纲都要用诗纪其行,抒其愤,写其忧。在这些诗中,李纲每每自比于屈原,表示对屈原爱国主义思想和刚直品德的仰慕,同时,用儒家思想观照屈家思想,对屈原不注意讲究斗争策略,保存有生力量,以适应现实政治斗争需要的偏激情绪表示了枇评意见。又以其特有的人生视角,陶写山川,以缓冲心中激愤,分流心中不平之气。这些,是对屈原思想的重要补正。  相似文献   

14.
儒家释诗不是从作品出发,而是从观念,即孔子关于诗的论说出发,由此造成对一些诗的解释驴头不对马嘴,让人啼笑皆非。王逸用儒家释诗的方法释骚,造成如王船山指出的“唯意谓然,不度其指”,“舍本事以求情”,“横摘数语为刺怀王”等硬伤。王船山《楚辞通释》别开生面,以道释骚,但在一些地方重复了王逸的错误。其因在于他的骨子里仍然贯彻的是儒家的注诗(骚)路线。此乃新说。近年来,“汉寿屈原故里说”异军突起,其论据之一是,汉寿曾经称作辰阳县。而据考证,汉寿称作辰阳,始于宋大观年间,已是屈原写作《涉江》等楚骚千余年之后的事情。其论据之二是,在汉寿县株木山出土一柄“武王之童督”铭文戈。有人认为,这是楚武王赐给其子屈瑕的“尚方宝剑”,为汉寿是屈原故里的有力证据。但据专家考证,此武王为秦武王,非楚武王,“汉寿屈原故里说”很难据此成立。而据知情人披露,现在汉寿的部分“屈原遗迹”存在着造假现象。此乃拾人牙慧。二者皆言之成理。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断章取义"的用"诗"之风,是春秋时代普遍的作风,其影响深远。"断章取义"用"诗"之风的形成,有其文艺发展的外部规律:先秦儒家主体思想意识的形成,赋诗言志文艺之风的影响;也有其文艺发展的自身规律:"诗言志"文化传统的继承,《周易》用诗方式的延续。  相似文献   

16.
孙应时是南宋初期的入蜀文人,他因丘崇制蜀而受招入蜀担任幕僚,虽官卑职微,却仍热心政治,尤其是对"吴氏叛蜀"的预见,更体现出其高超的政治远见。然而,现存孙应时蜀中诗约76首,这些诗或为纪写蜀地山水景物之作,或为与友人唱和之作,或为送别之作,而绝少涉及政事。  相似文献   

17.
被誉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屈原作品,千百年来众口赞颂,衣被百代,影响深巨,不仅起而效尤者有之,且研究评论者历代不乏。然而,屈原作品究应何称?却迄今莫衷一是:有曰屈赋者,有曰楚辞者,有曰屈骚者。究竟应冠以屈原作品什么名称,才能恰如其分、名符其实?似不可不辨。先看屈赋一称。赋是什么?一般来说,讲到赋,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两个概念:其一,作为“诗六义”之一的赋,它属于“诗”的艺术手法之一,朱熹《诗集传》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可谓的论;其二,乃是文体之一种,系由诗发展而来,至  相似文献   

18.
赋的起源与定型,常常涉及屈原、荀卿、宋玉三人。就讽谏而言,屈原用比兴;荀卿是“隐语”,但看起来是直述;宋玉是“讽谏”,是从反面说。就赋的问答体而言,屈原是诗的自问,荀卿是说理的自问自答,宋玉是叙事性的“客主以首引”。就“铺叙”与“劝百讽一”而言,屈原是反反复复的情感抒发与铺叙式地叙写山水景物,荀卿的“隐语”理所当然铺叙事物特点,宋玉赋,体制为铺叙之“百”与点题之“一”,构成了效果上的“劝百而讽一”。就篇末有诗而言,屈原有“乱日”,苟卿有“饱诗”,宋玉以后可有可无。屈原赋寓实于虚、肆以南方地域的荒唐谲怪之词,荀卿赋有中原地域的端庄严正,宋玉赋在“荒唐谲怪”基调上又有荀卿赋的理性“讽谏”,所谓舍南北之风而成。此三人的影响分道扬镳,屈原为骚体文学创始者,荀卿盛为诸子之名,宋玉则成为赋文学史第一人。  相似文献   

19.
唐代隐逸诗僧寒山曾流传诗作三百余首,佛理禅机贯穿始终,赋予其诗意蕴悠远玄妙,气质超凡脱尘,风格清新脱俗。寒山诗因其特色迥异独行于世,尤其在美国风行一时,影响深远。斯奈德寓禅宗情愫于个人创作风格之中,从其生态思想出发,选译了寒山诗二十四首。综观其译作,禅宗生态美学思想氤氲其间,这种以"禅"解诗的译文,纵然与原诗之"禅"难免不失偏颇,然却已是别有洞天。  相似文献   

20.
钱维乔兼具"三绝"之才,在绘画上与其兄钱维城被称为"常州二钱"。文学方面,诗歌、散文、戏剧兼擅。袁枚称之为清才,其诗是常州诗派中难得的"诗人之诗"。在其《竹初诗钞》中流露出浓厚的"莼鲈之思",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文章认为主要源于故园之思、烟霞之念、自适之需、稻粱之谋、循陔之愿、离鸿之悲、生命之憾等。以此为镜,可窥常州诗人心态,这是研究常州诗派的极佳向度,对了解乾嘉士风与诗风亦有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