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刑罚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也是最古老的刑种之一。对于死刑存置与废除的问题,一直是法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从经济背景、政治背景、人文背景及维护社会秩序需要四方面阐述我国现阶段死刑存置的合理性,接着以刑罚的效益性、公正性和人道性作为价值取向,指出了在不废除死刑的前提下,限制死刑的适用应该是合理且现实的选择,并预言在将来条件成熟时,死刑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2.
对于人类文明而言,制度具有建构意义和根性价值,制度现代化是当代中国重大的时代课题之一。当代中国制度困境呈现出制度认同、制度执行、制度文化、制度传统等若干方面的两难抉择,从经济学视角探究其成因,体现在三个方面:制度逻辑的“道德人”假设过于理想化,对制度选择的成本核算具有短视效应,利益多方的博弈处于失衡状态。破解当代中国制度困境,必须打破既得利益格局,积极探索制度智慧之道、公正之道和神圣之道,寻求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和动态均衡,实现互利公平和底层正义,以程序正义实现实体正义。  相似文献   

3.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死刑的执行方式是死刑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死刑执行方式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死刑的执行方式经历了从野蛮、残酷到人道、文明的转变。随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死刑执行方法逐步趋向人道。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地把“注射”纳入死刑执行方式之中,这标志着我国死刑执行制度正在不断地向人道化、文明化的方向发展。将死刑的执行方式作为切入点,以探寻完善我国的死刑执行制度之路径。  相似文献   

4.
人是道德的主体,捍卫人道是道德教育的价值诉求与伦理意蕴。然而,当前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着“善行恶报”以及“恶行善报”的人道缺憾,腐蚀了道德的精神感召力与亲和力,僭越了道德教育的“育人”和“成人”的本性。消解道德教育的人道困惑,使人道思想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有赖于制度保障,具体做法有:强化正义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健全惩罚制度和激励机制,践行人本化的管理方式;完备制度运行的操作规程,强化制度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育制度伦理力求通过制度之善来积极影响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对制度伦理的不同取向,即制度自由、制度民主、制度平等和制度正义进行分析和综合,得出制度正义为制度伦理的主要价值取向。再从制度和正义的内涵入手,演绎出制度正义的根本是制度中"生命、自由、平等"三个维度。通过对教师作为"人"的生命关怀、"专业人"的自主尊重和"利益主体"的应享分配三方面分析,使制度伦理的正义取向蕴含于教师教育制度之中,从制度上关怀教师。  相似文献   

6.
制度正义是指社会制度可以充分保障公民的安全、平等、自由等基本权利,有效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关系。自由是人们对客观性和必然性的正确认识,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人的自由与制度正义关系密切,制度正义是实现人的自由的重要前提,人的自由是制度正义的价值目标。应从制度正义和人的自由出发,探究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更好地实现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廉政制度的建设应坚持显性制度与隐性制度相统一的原则,充分重视道德文化的因素,提高执行者的道德素质。廉政制度设计过程中应坚持将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将求真作为灵魂和动因,将有效约束和规范权力运作作为目的。廉政制度执行的效果与官德状况紧密相关,应通过提高领导干部道德教育的实效和健全干部管理的制度来真正将公平、正义、民主、人本、和谐等道德理念渗透到制度执行主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中。  相似文献   

8.
社会和谐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诉求。社会和谐的实质是社会关系的和睦和坚守维系这种关系的正义伦理。正义伦理作为实现社会和谐关系的价值取向,应该成为我们理顺社会关系、化解利益冲突、防范各种风险、达致社会公正的道德准则。同时,正义伦理应作为现代社会制度安排的道德基础。这种制度安排既反映交往行为的价值共识,又能够在尊重各个群体的独立发展时防范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激化,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9.
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人民和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以及取信于民是邓小平政治信任的基本内容;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治信任的基石、以“经济的政治功能”作为政治信任的物质基础、以完善制度建设作为政治信任的制度保障是其基本特征.邓小平政治信任的当代价值在于为当代中国构建政治信任提供理论指导、现实依据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是现代大学制度下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一定的价值取向为前提。其基础价值是建立学生事务工作新格局,体现为"秩序";核心价值取向是实现现代大学治理优化,体现为"正义"与"效益";目标价值取向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为"自由"。同时,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模式构建还要遵循价值性、适应性、协调性三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死刑作为一种刑罚,尽管具有公正性,功利性,但却因不具有人道性而使其自身充满了矛盾,故此其存在仅具有相对合理性。权利话语的兴起和人权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使得死刑制度逐渐走向自我消亡的结局。现阶段,中国应该逐步限制死刑的适用从而为在中国最终废除死刑创造条件,以顺应时代和法治精神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论死刑存废的应然与实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人类刑罚史,刑罚的人道性是人类刑罚发展的动力与方向,死刑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严厉的刑罚经历了由兴盛到衰亡的发展过程。近年来国际社会反对死刑的呼声渐高,很多国家废除了死刑。本文就死刑的价值、废除死刑的基础进行探讨,以从理论上澄清废除死刑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以及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物权制度亦以伦理上的正义性为生命,目前关于物权法是否违宪的争论其实也涉及物权制度的正义性问题。自亚里士多德以降的伦理学或者法学传统往往将正义区分为分配正义、交换正义与矫正正义,因此,当人们在探讨某一(些)制度或者行为是否具有伦理上的妥当性时,  相似文献   

14.
孙峰 《中国德育》2014,(23):12-17
德育价值观是德育的核心问题。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存在着多元性和多层次性样态,工具德育价值观、人本德育价值观在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中各具有其价值和功能,同时也有各自的局限性。建构核心德育价值观体系是当代德育的价值追求。德育核心价值理念应体现正义、公平、人道和自由。  相似文献   

15.
死刑刑罚的不可逆转性,使得确保死刑的正确适用成为保留死刑国家的首要目标,而有效辩护制度不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机制,更是刑事司法由形式正义走向实质正义的必然要求。刑事领域死刑案件辩护有效性的理念及其保障机制的阙如使得我国死刑辩护质量不高的司法现实凸显,这不仅不利于保障被追诉人的人权,更与域外法治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的相关要求不尽一致。为此,文章对我国死刑辩护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以利于构建符合我国司法实践、具有本土化特征的死刑案件有效辩护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教育政策的决定因素是其价值取向。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教育政策表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与价值取向。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面临着复杂艰巨的建设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背景下,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向促进公平倾斜,这是当代中国教育政策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17.
高校学生评教作为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测与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其涉及的制度正义问题已引起研究者注意。学生评教制度正义表现出三个层面的特征:教师义务与学生权利的协调、个人权利与集体利益的平衡、管理手段与伦理价值的统一。具有制度正义的学生评教,是“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的统一,学生评教制度正义实现的关键,是确保评教制度影响下的各利益相关者在权利与义务方面的对等,为评价对象营造平等的教学权利和专业成长发展空间。从实际情况看,评教目的、指标到评教过程等方面均存在制约制度正义实现的问题。塑造具有正义的学生评教制度可从三方面努力:营造以正义为导向的学校教学管理整体氛围,构建正当性与科学性统一的评教体系,实施评教与评人相统一的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8.
死刑有存在的价值。死刑的存在符合刑法的基本原则;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刑罚的功能;死刑的执行方式正日趋人道化。但保留死刑并不意味任意扩大死刑的适用范围,相反,死刑应该被严格限定。  相似文献   

19.
道德化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稳定教育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和有效保障。要构建道德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应以正义作为制度安排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生为本”的管理方式;实施多元的管理评价机制;健全教学管理的组织队伍;推进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公民美德和制度正义紧密联系,两者都蕴含了协作、平等、宽容、公正等价值精神,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和幸福生活的价值追求。从制度正义角度看,公民美德不仅是制度正义的价值内核,还是制度正义的实践前提和重要动力源泉。应充分利用公民美德资源,将公民美德与制度创新、制度实践、制度精神培养等结合起来,推进公民美德和制度正义协同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正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