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约在《红楼梦》问世后半个世纪,十九世纪初叶,中国文学史上又出现一部长篇小说,就是李汝珍的《镜花缘》。清人王之春评论《镜花缘》时说:“小说之《镜花缘》,是欲于《石头记》外,别树一帜者”(《红楼梦卷》第286页,以下注引此书不注书名)。胡适也在《镜花缘考证》里,评价《镜花缘》为“第二流佳作”。小说以独有的创作形式和新奇的艺术构思,在我国文学  相似文献   

2.
李汝珍撰著的《镜花缘》是一部化用群书、推陈出新的学者型杂体小说。文章从文学发展的继承、创新角度,以确凿翔实的对照比较,论证了《镜花缘》与明代的“四大奇书”、清代两大顶峰小说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镜花缘》中多次提到《西游记》,而且有意翻新,可以看出李汝珍不仅熟读此书,更富有独创性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3.
《镜花缘》作为清代才学类小说,在学界得到广泛认同,但也有许多不同见解,值得研讨。文章认为,在乾嘉考据学盛行的背景下,对音韵学和诸艺颇有造诣的李汝珍所创作的《镜花缘》,确实存在着"以小说见才学"的特点和局限,但不应该视之为才学小说。以明清章回小说世情类作品的历史发展的视角作考察,就《镜花缘》描写的内容来审视,《镜花缘》乃是一部别具一格的世情小说。  相似文献   

4.
胡适论《镜花缘》题材内容特点实有三个方面:一女权,二俗弊,三才艺。鲁迅虽有承胡适之论,但总体归《镜花缘》为"才学小说",而致偏颇。《镜花缘》是中国第一部女权主义小说,在世界女权主义文学和女权史上都应该"占一个很光荣的位置"。其以"才学"为小说,既是时风使然,又是小说穷则思变的结果,而集中写知识女性的才艺生活,实亦别开生面,又新颖之致。  相似文献   

5.
《镜花缘》的精髓,不仅在于这是第一部把妇女作为社会主角的小说。而且还是一部五光十色的神话小说、创造许多鲜明人物形象的小说、富有开放意识的小说、愤世嫉俗的讽刺小说和普及科学文化的小说。作者李汝珍创作《镜花缘》的来龙去脉虽有争论,但从孙佳讯辨疑之论来看,已经确凿无疑。《镜花缘》孕育于板浦,主要依赖于这一带淮盐经济的繁荣和乾嘉学派人才的荟萃,风气所染,方使《镜花缘》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6.
<正> 清代嘉庆年间出现的长篇小说《镜花缘》,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一些文学史、小说史和一些研究《镜花缘》的论文多是指出《镜花缘》的反封建思想、民主思想,尤其是作品中反映的男女平等的思想。不可否认,这确是《镜花缘》的价值所在,是其在文学史上能占一席地位的主要原因。但是,我在这里想论述  相似文献   

7.
《镜花缘》是嘉庆、道光时期最优秀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它以表现女性解放、揭示社会阴暗面而著称。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章回小说的发展以及作者独有的文人气质是《镜花缘》成书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镜花缘》的主题具有多向性,妇女问题不是《镜花缘》探索的唯一问题,但在长篇小说中,《镜花缘》是对妇女问题探讨最全面、最深入的第一部。本文就从李汝珍的女性理想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产生的根源、所寄托的作者理想三个方面来探讨《镜花缘》的女性理想。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镜花缘》是清代小说中高扬女性意识的两部杰作,本文重点探讨两部作品女性意识的艺术表现方式的异同。曹雪芹、李汝珍都选择了远离夫权的少女群像作为传达其女性意识的主体形象,分别创设了一个特定的能够逃离父权的生存空间,让作品中的少女们得以远离男性,逃离夫权、父权的束缚,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女性意识的表现和自己女性观的传达,完成对父权的控诉。不过,从总体上看,《镜花缘》的少女崇拜只是对《红楼梦》的借鉴,它最终没有超越《红楼梦》;而《镜花缘》采用的将父亲排除在叙事外的逃离父权的方法只是貌似《红楼梦》,没有得其精髓,缺少《红楼梦》深厚的内容和悲剧底蕴。  相似文献   

10.
《镜花缘》作者身份及创作意旨的多元性、创作特征和文化价值三个方面,决定了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镜花缘》的思想艺术总体成就虽不及《红楼梦》、《水浒传》等书,但在不少方面有独到之处,是小说史上一部理想与现实结合,融知识性、奇幻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较大创新意义的“别开生面”之作。  相似文献   

11.
李汝珍长期生活在海州,醉心于云台山的美景,并以此为原型构建了一个奇幻多彩的海外仙境。他所接触的海州板浦盐业生产、生活方式与儒商文化以及清后期海州地域的社会俗弊成为《镜花缘》一书揭示的主题。不仅如此,《镜花缘》中的风土人情、方言俚语也带有海州文化的显著烙印,因此《镜花缘》可以说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海属文化小说。  相似文献   

12.
王娟 《海外英语》2011,(6):289-292
《洛丽塔》作为纳博科夫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一直以来都在吸引着全世界批评家的目光。《洛丽塔》是纳博科夫第一部以美国社会背景进行创作的小说。小说主人公亨伯特因其有悖伦理的恋情不仅使《洛丽塔》成为二十世纪最受争议小说之一。本文对《洛丽塔》的分析另辟蹊径,从多种视角对该小说的写作风格进行:1)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和亨伯特的双重身份;2)病历和自白书;3)流亡和旅游小说;4)侦探小说;5)童话故事和美女与野兽的故事;6)语言的多样性。该文认为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是一部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的经典作品,表现了纳博科夫极高的文学创作天赋和艺术造诣。《洛丽塔》是语言的盛宴,充满具有艺术性的构思是一部集多种写作风格之大成之作。希望通过对《洛丽塔》独特的写作风格的探讨,引起更多学者对纳博科夫这位独树一帜的文学家更多的重视,使对他及其作品的研究能够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总体阅读思考】一、课本“自读提示”指出:“电影文学剧本是介于戏剧文学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试以《林则徐(节选)》为例思考:电影文学剧本与小说、电影文学剧本与话剧剧本的异同。二、《林则徐》是一部以鸦片战争这一巨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电影文学剧本,从林则徐接钦命赴广州督办禁烟开始,集中写了缴烟斗争。焚烟、保卫广州的反侵略武装斗争,至林则徐被迫退出斗  相似文献   

14.
从内容形式和创作手法上看,《天赋》是一部典型的元小说,它是关于创作的创作,小说中的小说。虽然《天赋》以激进的方式与传统小说告别了,但纳博科夫正是通过它,宣告了自己与俄罗斯文学传统的血肉联系:俄罗斯文学是作品真正的主角,俄罗斯文学传统不仅鼎力支持了小说男主人公费奥多尔·戈都诺夫天赋的成长,也成就了《天赋》,它成为作家写得最好的一部俄语小说作品。  相似文献   

15.
兴趣是学生阅读的永动力。七年级部编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是《西游记》《哈利·波特》《海底两万里》《镜花缘》等故事性强的小说,这些小说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同时,优秀的作品能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因而编者也竭力选择能够影响学生的作品。但是有些作品超出了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匆匆一瞥,就弃之一边。而且名著太多,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往往只能为了考试,浅尝辄止,功利性太强。  相似文献   

16.
李汝珍自称其《镜花缘》"花样全翻旧稗官"。《镜花缘》的新创,在于以笔记改造章回,融摄章回之形式与笔记之体性,形成了章回体的"著书者之笔"。《儒林外史》是思想家的小说,《红楼梦》是诗人的小说,我们不妨讲,《镜花缘》是学者的小说。衡量《镜花缘》新创之合理与否,其标准不是现代人的现代小说观念,应该是以古代小说文化的视域,将其放置在中国古代小说文化背景中,加以审视评判。  相似文献   

17.
《镜花缘》“妇女问题”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镜花缘》"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小说"。李汝珍继承了明末清初以来世情小说彰显女性的传统,精心塑造了一批才华出众的女性形象,作品中所体现的男女平等、尊重女权等思想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总的来看,作品所体现的主要还是男性意识,作者的女性观也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于作者刻意炫学,忽略了对人物形象本身的刻画,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大多刻板、单一,缺乏个性色彩,更没有主体意识可言,对女性命运的表现也缺乏《红楼梦》那种刻骨铭心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8.
李莹 《现代语文》2005,(11):37-39
前言 《背德者》、《窄门》和《田园交响曲》被列为纪德的代表作,国内也发表了很多研究这三部作品的成果。大部分论文、著作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对这些作品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但国内还没有人对这三部作品的文学价值作一个确切的定位。笔者认为《背德者》、《窄门》和《田园交响曲》三部小说对纪德成为文坛上令人瞩目的作家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首先,这三部作品的创作时期正值纪德的文学生涯由失望、沮丧转向成功的过渡阶段。这三部作品对他走向成名之路,有特殊的意义。其次,纪德的故事体小说是对欧洲文学传统的承传,它与中世纪的宗教文学有相当大的渊源关系。再次,在这三部作品中,还体现了纪德对纠缠19世纪作家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冲突问题的态度。此外,在这三部作品中已经呈现出纪德小说的那种独特的文学风格的雏形。  相似文献   

19.
《汴京梦断》(第一部)是近些年来我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一部力作.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它并不是按照作家的某种文学观念,去筛选历史生活,甚至改造历史真实,以适应作家文学观念中的某种所谓“当代意识”;也不是从历史题材中,牵强附会地“发现”或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索尔·贝娄文学生涯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的深入研究发现,从小说创作技法的角度来看,这部充分体现索尔·贝娄小说特点的作品有力地说明了索尔·贝娄是一位堪称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家。作家先后运用了意识流、歧义与反讽、象征意义、变换的叙事角度以及时空交错等手法,而这些无一不是现代主义作家常用的技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