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鹏 《甘肃教育》2012,(1):86-87
作文千篇一律,内容空洞,缺乏个性,这是目前多数初中学生作文的弊病。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不足。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也是如此,平时积累的材料多了,写作文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而不会腹中空空,下笔无言。那么,教师应如何帮助初中生广撷博采,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它是教师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中考作文中,很多学生面对越来越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的作文题,不是觉得无从下手,就是写出空洞乏味,缺乏真情实感的文章。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写作的素材。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生活习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写作素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观察生活、广泛阅读和教会方法三方面探讨了作文教学中积累写作材料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阅读教学,它更能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其创造力.但从实际情况看,却不是这样,学生作文缺乏个性,空洞无文,学生怕写,老师难教.作为老师,应该为学生解决这一难题,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教材中积累;超越教材积累;从生活中积累;从阅读中积累;从练笔中积累.遵循以上几点,学生写作能力定会有大飞跃.  相似文献   

4.
刘霞 《教育导刊》2004,(16):26-29
很多幼儿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有很多的体会和想法,积累了一大堆问题,可就是没时间,或不知道怎么把它们写成成的东西。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老师缺乏科研成果意识,不注重在日常教育实践中积累成果;另一方面是对幼教科研成果的具体类型缺乏了解,对它们的具体格式、特点、要求和写作的技巧掌握得少,结果头脑中有很多东西,  相似文献   

5.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一种困惑,自己平时的生活丰富多彩,看的书也不少,可到作时总觉得脑中空荡荡的,没有东西可写,不知如何下笔、如何表达,写出来的章也是语言平淡、枯燥,内容空洞。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对语言字、写作素材、写作知识缺乏积累所致。写好章是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要写好作必须进行多方面的积累。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复述恰恰是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办法。这是因为复述是丰富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但据笔者观察,复述这个积累语言的好方法被我们无意中“弱化”了。  相似文献   

7.
作为长期扎根农村的一名老教师来说,我深刻体会到农村孩子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与城里孩子的差距.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都说话出语结巴,且词不达意.作文中,缺乏真情实感,辞不言情,笔是心非,失真失诚;考试中,阅读能力低下,失分最多.究其原因,一是生活环境单调枯燥所致,但最主要的是因为阅读量少,语文知识积累少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研读文本,发现2008年6月第一版,2013年5月第6次印刷的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后的练习——“词句积累”,用词欠妥. 部分“词句积累”练习的编排内容,不是词语,就是句子.例如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64页“词句积累”下编排的全部是词语: 词句积累. 哑然失笑 愤然跃起 猛然冲去 豁然开朗 依然如故 井然有序 悠然自得 蓦然回首 截然不同 戛然而止 怦然心动 恍然大悟 同册书第17页“词句积累”下编排的内容全部是句子: 词句积累. 潺潺潺潺,这是船在走动.嘎吱嘎吱,这时船夫在划桨. 暗下来了,暗下来了,这是进了桥孔了;亮起来了,亮起来了,这是出了桥孔了.  相似文献   

9.
孟贺宁 《考试周刊》2013,(42):48-48
<正>何为作文?作文就是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思考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并付诸文字。可是学生谈"作文"而色变,总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创作的源泉枯竭。为何这样?这是因为平时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缺乏对生活素材的积累。怎样才能更好地积累生活素材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看法。一、日记是生活的第一素材生活是写作的第一素材,是创作的宝藏,任何伟大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要么难以下笔,要不就是千人一面。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的"内存"太少,缺乏习作的素材,没有源泉。那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我认为,关键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积累"。首先是素材的积累。学生可以通过坚持写日记,收集素材;留心课间,获取素材;结合活动,捕捉素材;偶发事件,拾得素材;节日之际,积累素材;农忙时节,获取素材;放眼自然,获取素材。其次是语言的积累。再次是写作技巧的积累,如修辞手法的积累、写作手法的积累、细节描写方法的积累和谋篇布局的积累。  相似文献   

11.
作文在语文学科中是"重头戏",可不少学生觉得是件苦差事.许多文章都是泛泛而谈,没有实在的内容.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留心生活,缺乏生活素材的积累.大多数学生过着从学校到家庭两点一线式的生活,没有机会深入社会实践.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写日记.准备一个"生活积累"本,写一写每天的心情,记录下获得的新知识,或收集各种书刊上的佳句妙语.持之以恒的写日记可以为作文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缺乏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梳理的过程.初中时期正是学生各项知识、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阶段.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能够从学生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引导他们进行知识的积累梳理.  相似文献   

13.
词汇积累是一次长期而艰臣的基础工程,需要学生端正态度,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平时一点一滴做起.但若缺乏教师的不断鼓励,就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若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就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途径;缺乏教师的督促与检查,学生们往往半途而废,或因患急功近利的毛病而放弃.不管何种因素,结果都会有始无终.只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的词汇积累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张鹏辉 《成才之路》2010,(12):38-39
当前,缺少新鲜的素材,缺乏创新能力,这是大量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没有素材就无法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也无法更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因此作为学生必须积累一些写作的创新性素材,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目前的情况下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15.
骆崇英 《广西教育》2008,(14):33-33
目前,部分中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知识不够重视。种种现象表明,现在的中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中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知识,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文言文除外)在教材中占的分量很少,一般不作为考试的内容。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积淀,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是文化的基石,它是现代文化的“根”,了解并积累一定量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习并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6.
代兰艳 《文教资料》2007,(25):178-179
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缺乏个性,这是目前多数中学生作文的弊病。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素材积累不足。因此,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构章谋篇的技巧,更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积累素材,从生活、课外阅读及课本中寻觅源头活水,不断补充学生的材料仓库,为写作备好丰厚的物源。  相似文献   

17.
目前,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假、大、空"的问题,说到底是因为缺乏习作素材,教师就要从学生生活出发,激发习作兴趣,引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文本阅读中,从课堂学习中,在平时练笔中去积累素材,用锐利的眼光去观察,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用灵巧的小手去记录,做到"以我口表我情,以我手写我心"。  相似文献   

18.
作为长期扎根农村的一名老教师来说,我深刻体会到农村孩子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与城里孩子的差距。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都说话出语结巴,且词不达意。作文中,缺乏真情实感,辞不言情,笔是心非,失真失诚;考试中,阅读能力低下,失分最多。究其原因,一是生活环境单调枯燥所致,但最主要的是因为阅读量少,语文知识积累少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与运用,离开积累的运用是无源之水,离开运用的积累是无本之木.引导学生从小广泛阅读,丰富语言积累,这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内蕴的基础.阅读积累与有效运用结合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许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无话可写,难以下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知识面比较狭隘,基础不牢,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缺乏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导致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俗话说,厚积才能薄发,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交给学生积累的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不断积累,这样才能夯实他们的写作基础,使作文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拦路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