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庆利 《课外阅读》2011,(8):242-242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2.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厅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个双边的脑力劳动过程,力求互动,才可能提高教学效率,获取最佳教学效益。“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是自古就有的,如高中语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与弟子的座谈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初中地理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个双边的脑力劳动过程,力求互动,才可能提高教学效率,获取最佳教学效益。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予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我认为真正的"互动"应注重三方面。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普及,正确地认识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已经是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的工程。"师生互动"这个教学理念并不是新名词,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其实在形式和内容上或多或少已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而倡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师生互动这一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得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进来,而不是老师在唱"独角戏"。  相似文献   

6.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师生互动"这一理念改变了以往教学的灌输式思想。无论是《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与学生的谈论,还是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述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而要将"师生互动"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我们就不仅需要授之以鱼,更需授之以渔。要想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就应该合理地利用互动教学。而高中数学所特有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也使数学学习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想引导锻炼学生数学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因素,就要求师生之间要有更充分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堂中的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师生双方的互动,数学课堂没有了互动,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活动和师生的对话与沟通."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师生交往互动,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也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真正有效的师生互动交往,才能促进教学相长,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互动课堂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互动课堂教学"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他认为在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能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我们通过将"互动课堂教学"理念引入到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践行这一理念,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9.
<正>"互动教学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师生互相活动,互相讨论,互相观摩,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多少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是促进教学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的一项工程.师生互动在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师生平等、合作与交流、相互理解、转变角色等.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起来,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而传统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因受应试教育观念所影响,课堂中多是教师讲授学生听,学生的学习被动,师生互动缺失,尤其是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法,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互动中促使学生获得知识构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过程,这种互动的学习不仅具有工具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的目的性价值.对于教师来讲,教学的目的不是为"教",而是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间,不断实现心灵转换,不断创造新的自我;而对学生来讲,师生互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通过师生交流、沟通,学生不断汲取一切有利于学业发展的知识信息,通过自我组织,改变自己的心灵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3.
课堂是师生的共同舞台.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课堂中有效的师生互动意味着信息的流动、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动态生成,充满生命活力.课堂教学中客观有效的交往,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更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中学数学课堂中采取适宜的课堂教学策略尤为重要,特别是把握课堂情绪,创设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创造条件促进多向交流,实时调控,促进课堂的有效互动.从而使得学生在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同时,时时闪现生命的灵性和活动,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平等、有效的师生互动,提出变"教"为"导"、变"动口"为"动手"、变"站"为"蹲"等看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持续深入,师生高效互动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关键点,是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生本教育理念,深化师生互动环节,让数学课堂充盈活力,在有效师生互动中引领学生学习数学理论知识,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技能,培养数学学科素养的同时更好地张扬个性。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认知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单向性的知识传播,而是以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为前提与基础的.但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以传授知识为旨归,在特定的教学环境、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下开展的,不同于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互动,它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与规律性.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有科学方法和基本模式可循,教师若能善于运用这些方法,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杨刚 《学周刊C版》2019,(23):108-108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小学数学教师更加重视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生态课堂。生态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要实现师生交往互动,就要加强小学数学实践知识的教学,科学合理地创设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问题,还要采用对话式的数学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发展,要体现这一理念,课堂教学就不应过多地约束学生,不应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机械的接受者,而应让学生在放松、愉快、和谐的状态下与教师进行互动,最大限度地进行课堂学习,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不断深入的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师生互动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积极的师生互动能促进良好数学课堂氛围的形成,帮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从而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师生互动的意义以及增加师生互动的策略,旨在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数学课堂上应创造让学生“动”起采的氛围和情境,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愉快地学习,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带着枷锁跳舞,基本模式是以教材为中心,老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练,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时间长了,学生感觉数学索然无味.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广大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师生互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研究数学课堂交流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思维能力及学习效果的影响,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相互交流的和谐课堂气氛,使课堂成为师生的共同舞台.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能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回忆,想象,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意志和兴趣.对“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出平等、合作与交流、相互理解、转变角色等看法,寻求师生间的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