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新媒体是舆情传播、信息集散的新载体,为社会文化的丰富和传播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对高校师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精神文化生活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本文以新媒体在北京服装学院培育艺工融合大学文化过程中的应用为例,总结新媒体传播在艺工融合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优势,提出强化对新媒体的引导和监测,为大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使手机媒体成为当下最主要的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它凭借其便携性,多媒体融合性,信息快速传播性,以及交互性的特点,深受广大高校师生的青睐,并影响着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手机媒体在大学精神的炼铸、办学理念的传播、校风的形成这三个方面对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发挥作用,借助手机媒体的优势,积极探索手机媒体对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新列省重点建设高校更多为特色新建本科高校,在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人才方面担任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新列省重点建设高校由于成立时间短、历史积淀少、创新能力缺乏等因素,不能形成有效的育人环境。从重塑具有创新理念的大学精神、建立适宜大学创新的现代大学制度、构建有利于创新文化发展的教育质量体系等六个方面对新列省重点建设高校创新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高校宣传文化工作整体上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新媒体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理念、机制、技术、优势利用等方面的问题。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宣传文化工作中产生了叠加效应、传播效应、共生效应等一系列新的驱动因素,必须因势利导科学使用,才能进一步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全球处于一个互通的社会当中,人们的生活再也离不开承载这些信息的媒体,而作为集思想、知识和实践创新为一体的社会前沿阵地——高校,通过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与运用,使得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修养以及知识能力与行为能力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因此,如何正确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各大高校管理工作人员应该认真思考并加以实践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6.
高校博物馆特色鲜明、馆藏丰富,具有多种学科的研究资源,集中体现了大学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历史传承以及大学文化的深厚底蕴、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在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方面具有鲜明的优势,是建设优秀大学的重要标志。黑龙江工程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将开展工程文化教育,构建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作为推进文化强校建设的重要措施,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载体,并通过建设全国首家以传播工程文化理念为主题的工程文化博物馆,不断提升工程文化教育工作水平,不断增强大学文化的品位和吸引力,在文化育人建设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浅谈大学文化建设与高校软实力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文化与高校软实力是大学办学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主要包括大学文化精神、大学文化模式、大学文化理念和大学文化载体四个方面。高校软实力涵括了高校的吸引力、影响力、文化力、制度力、公关力、组织力等要素。软实力是一种特殊的学校文化,充满活力的大学文化是构建和强化大学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大学文化建设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提升高校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提升高校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文化教育是媒体的重要社会功能,新媒体以其传播技术优势明显、速度快、反馈及时成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新媒体在拓宽交流渠道,克服传统媒体在传播和谐文化中的缺陷,创造新样式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学文化及其地方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特点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阐述大学文化的内涵、作用、特点,大学文化与大学理念、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学科文化的关系,以及大学文化建设的要点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地方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地方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尤为迫切和重要,地方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应充分体现在凝练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上,其关键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和结合地域文化与人才培养需求的大学特色文化建设、学科个性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被大学生广泛运用的同时,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问题逐渐显现,如何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使大学体育教育迎来新的突破变得愈发重要.文章从正反两方面着手,客观分析了新媒体对大学体育教育可能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提出大学体育教育要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创新教育理念和手段,构建大学体育教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媒介素养是现代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提升大学文化的品位、丰富大学文化的内涵、拓展大学文化的功能。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文化建设体系是应对媒体全球化趋势给大学文化建设带来的新挑战的创新之举,也是大学文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重要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新媒体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与日常生活习惯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互联网、移动网络等逐步取代传统媒介成为思想文化信息传播的全新载体,成为社会舆论的直接放大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也迎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深刻把握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创新机制、革新模式,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路径探索,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更是充分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3.
科技改变世界,新媒体的普及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焕然一新。为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感知创新性、产品设计和感知有用性三个维度考量大学生新媒体的使用意愿,探究高校新媒体应用的局限;通过发挥相对优势、兼顾产品相容性和降低操作复杂性等来增强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意愿,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植入"大学生信息产品的使用行为中,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引领思想、服务成才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媒体的兴起与广泛应用,计算机在许多设计学科中不再只是被视为工具,而是进一步成为呈现设计理念与操作方式的媒介。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综合应用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信息工程、网络工程等相关科技产生的“虚拟模型”,存在欠缺人文关怀和人与建筑之间的交互性不够等问题。作为全新的数字化传承,要尽可能“真实再现”建筑所蕴涵的艺术、文化信息。作品的“真实性”除了依靠技术手段实现之外,还应该重视如何运用艺术手段来表现。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发展本身是在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过程.大学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组织,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儒家“有教无类”、“和而不同”、“君子不器”等教育理念对于形成大学文化自觉、文化创新和提升大学品味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接受西方先进的大学理念的同时,更应该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实现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媒体技术,受到众多研究机构的关注与青睐,应用文化领域的虚拟现实技术也成为研究热点。以Unity3D为开发平台,构建一种虚拟现实文化体验系统,并重点分析其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以黄鹤楼文化为实例设计并实现了基于虚拟现实的黄鹤楼文化体验系统,对系统各模块进行分析与测试,结果表明其稳定性比传统系统更高。相比传统虚拟现实结合文化的应用,该系统增加了虚拟现实交互体验,为进一步推进大众对虚拟现实技术的认知、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文化领域的交互体验提供了案例参照。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化:机遇、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社会基本技术支撑的因特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人类正在迈入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这种新型的技术、或经济基础,必然导致人类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形态发生相应的变革,当然也会带来多方面的困难与挑战。网络文化的建设只有适应新的时代特点,重在建设与创造,才是唯一可能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精神的存续,世界一流大学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性。然而,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却陷入了大学精神式微、具象层面的制度崇拜,热衷于"运动思维"等文化困境,危及一流大学的文化根基与文化机理。要走出困境,我国大学需要文化突围:必须以关怀人类发展和增进知识为使命,重塑一流大学的文化根基;培育日益进取的竞争文化,激发一流大学的文化活力;培养冒险创新精神,激活一流大学的文化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在科技信息时代推动之下,新媒体这一丰厚资源已经逐步为人们所用,也给多个领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新媒体的应用使各领域中的设施和技术都得到了改良。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结合时代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因此,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在各行各业中都有着非凡意义。基于此,文章对高校数学教学模式在新媒体发展下的创新研究进行探讨,首先对新媒体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阐述,之后分析了新媒体教学的内涵和特性,最后提出了新媒体运用中大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以期能为高校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提供可行性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古志华 《高教论坛》2014,(1):98-100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应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视野重新审视自身的社会功能,以更为宏观的内涵建设理念统筹协调高校文化建设,自觉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事业融入城镇化潮流,以服务和促进跨文化交流作为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