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教给学生一些"夹叙夹议、托物言志"之类的知识术语,学生学语文也只是掌握这些死板僵化的语文知识,于是,这些知识最终成为一种思维的标签被学生机械而生硬地运用着。  相似文献   

2.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掌握取代思维的发展,成为教育的最终目的。然而。在知识和思维之间,知识本身并没有价值,知识的价值存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此,走出传统教学的出路在于对知识有一个合理的态度,同时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人格构建。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活动,要求超越知识与思维之争,并能够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4.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它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只有存在问题,知识才有意义,学生才有求知的欲望,而知识只有围绕问题展现出来,才能被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接受,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因此,依据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提出了"题型化"教学.  相似文献   

5.
知识概念"重建"论者并不是绝对否定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性,而是试图把知识真理性的思考与知识批判精神和态度紧密结合,这样的转向对学习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重建论者对"知识"和"学习"概念的论述,是对知识和学习性质的一种新表述和新挖掘,批评者认为他们否定知识的客观性、否定科学文化知识的价值和学校教育价值,这种批评渗透了两分法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冯晓霞教授指出:"深度学习是以高级思维和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分析可见,"问题解决""高阶思维""经验迁移""内部动机"是深度学习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7.
教育研究回归教育生活,使教育生活成为教育理论问题研究的焦点。教育生活的知识是对教育生活的一种认识,也是一种对教育生活的解释。它既独立于知识原有的形式之外,又有独特的性格。它是由自身对教育生活的认识、经验和批判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同时,也体现出教育生活知识的三种性质,即真理性、批判性、超越性。并给现实的教育生活实践两点启示:其一,能更好地丰富教育生活实践;其二,是教育生活实践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教育研究回归教育生活,使教育生活成为教育理论问题研究的焦点。教育生活的知识是对教育生活的一种认识,也是一种对教育生活的解释。它既独立于知识原有的形式之外,又有独特的性格。它是由自身对教育生活的认识、经验和批判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同时,也体现出教育生活知识的三种性质,即真理性、批判性、超越性。并给现实的教育生活实践两点启示:其一,能更好地丰富教育生活实践;其二,是教育生活实践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教育研究回归教育生活,使教育生活成为教育理论问题研究的焦点.教育生活的知识是对教育生活的一种认识,也是一种对教育生活的解释.它既独立于知识原有的形式之外.又有独特的性格.它是由自身对教育生活的认识、经验和批判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同时,也体现出教育生活知识的三种性质,即真理性、批判性、超越性.并给现实的教育生活实践两点启示:其一,能更好地丰富教育生活实践;其二,是教育生活实践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知识、生命与个体幸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涉生命幸福是知识教育的应然追求,当前知识教育改革虽已取得诸多成就,但在关注个体生命幸福上还存在差距。教育对"知识"的误读,会导致对生命的扭曲,进而可能给个体带来不幸。"知识幸福观"是对知识教育的一种新认识,它不仅实现了物性、功利和威权知识教育机制的转换,而且深化和明确了知识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本真"的知识教育必然是回归生命本性、以个体生命幸福为旨趣的教育。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个体生命幸福的所有问题都能通过知识得到完满解决,面对知识,只有恰当地、有限度地表达自己的期望,才能准确地把握实践的方向与任务。  相似文献   

11.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工作中的普及,学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成为重中之重,能使学生思维更加完善,对其今后的想象力、创新力以及审美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思维核心能力,通过让学生对数学规律进行掌握以及归类,能让学生的思维逻辑更加清晰、有条理性,不仅能巩固学生小学数学基础知识,还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与灵活。  相似文献   

12.
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所有的教育问题最终都是哲学问题,哲学处于教育的上位,它对教育起着决定性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对于什么是物理、为什么教物理、怎样教物理这三个本原性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构成了物理教育哲学的主体内容。物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文化。应树立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教的物理教学观。按照教学重演律,让学生亲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全面落实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创新为灵魂,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知识经济不仅需要人文教育的支持,而且为人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在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的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的现状,大力发展人文教育既要关注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更要追求教育的内在价值;增加人文教育内容;注重将人文知识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个人知识理论是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它的提出使我们找到了目前教师教育流于形式、实效性差的原因。教师个人知识是其专业发展的基点,个人知识管理则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tent of The 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est (1990). This report is not a statistical review. Instead it brings under scrutiny the content of the exam. This content will be of interest to the general reader, because the issues range from logic to ethics to pedagogy, and to questions of evidential and epistemological support. Anyone interested in clear thought and expression will find these issues of significance. Although the exam has a number of strengths and has the clearest instructions of all the presently available Critical Thinking exams, the content of 9 of the exams 34 questions is defective, namely the content of questions 6, 7, 8, 19, 21, 23, 24, 29, and 33. These questions make errors in critical thinking. Hence, no statistical results pertaining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se questions to students can be acceptable. The remaining questions are acceptable as to content. But until the problems are corrected, those who may use the exam should remove the defective questions from test administration or from data collection and reporting.The scope of the exam also is quite limited, but this may be unavoidable for any instrument designed to be completed in about an hour. Further, the scores resulting from any such testing can be understood only as a measure of minimal competency (below which remediation likely is needed) for the skills tested, but not as an adequate measure of critical thinking.Disclosure: Three of the authors are engaged in producing and marketing a critical thinking test. Though this paper was written before any of us considered developing such a test, the reader should be informed. Each of the writers has exercised considerable care to avoid any bias, and we thank our independent reviewers for helping us in this regard as well.  相似文献   

16.
在对教育何以可能和教育学如何名副其实的思考中,教育学知识逐渐浮出水面。之所以教育成"学"的过程一波三折、教育学屡遭困境,是因为生活的、实践的教育学知识观并未能取代本质主义的、宏伟叙事的和规范描述的教育学知识观。教育学知识不是静止的、符号化的陈述,而是实践的、生成的智慧,是站在生活和实践的立场上对教育不断进行批判的一种教育学思维。在芜杂纷乱的教育实践中,只有站在教育学知识的立场上,才能真正把握教育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育培养现阶段下的两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者自身思维方式的局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阻隔、对“个人知识”的关注的缺失等方面都有关联,这些问题都在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中凸显出来。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询高师语文师资的培养新模式,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批判性思维既用来指一套可以由逻辑学或类似课程所提供的具体思维技能和方法,也用来指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发现和清理逻辑悖论既需要使用和遵循批判性思维的具体方法,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方式和习惯。由于逻辑悖论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对它们的清理往往会促成相关理论的重大创新,从而体现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关联。解悖式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极致表现,引导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既有助于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方法的训练,也有助于批判性思维方式与人生态度的培育。  相似文献   

19.
斯宾塞认为知识选择应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并以“完满生活的预备”为尺度,指出知识具有比较价值,进而得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结论。他不仅点题,更在于破题,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知识选择问题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20.
Theoretically, reflection is known to be an essential skill for improving learning on a metacognitive level. In practice, students may not use it of their own accord to improve this kind of learning because it can be mentally demanding. The author reports on the legitimation of an instrument measuring self-induced self-reflective thinking, which is reflection of one's own accord focused on improving general knowledge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In 2 studies,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nomological validity of open-ended self-induced self-reflective thinking questions were examine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ponded to these questions and several measures of general knowledge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Results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lf-induced self-reflective thinking and general knowledge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