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选定进入2010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苏州站)女子铅球决赛前8名的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最后用力阶段运动员有右肘关节提前用力的不合理现象,右下肢蹬伸不够充分;铅球出手瞬间,左髋伸展不充分,左踝角和左膝角的蹬伸幅度不够充分;最后用力距离短,铅球出手高度、速度与优秀运动员相比,有较大差距。通过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学参数进行比较与分析,找出差异,促进我国女子铅球运动不断提高,早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
选定进入2013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苏州站)女子铅球决赛运动员巩立姣最后用力阶段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右侧技术中,右踝关节蹬伸比较积极,右膝角幅度大整个右侧各关节伸展比较充分;左侧技术中,左膝角偏小,蹬伸幅度、左膝关节缓冲幅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一致;最后用力阶段各环节特征技术中,左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速度、右髋速度、右肩速度都低于3位优秀运动员,而铅球出手瞬间右肩速度、右肘速度较强,另外最后用力出手瞬间,出手高度和出手速度都低于我国3位世界级优秀运动员相应指标。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运动员技术解析所提供的世界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的生物力学参数,对运动员的技术进行比较,分析了滑步和旋转推铅球技术之间以及不同旋转技术类型之间所存在的差异。重点研究了铅球本身和运动员身体的加速问题,从而得出了运动员和铅球这一系统的加速到出手阶段铅球最后加速动作序列过程变化特征,为高水平铅球运动员技术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技术动作录像拍摄与分析法、数理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最后用力技术分别从身体各关节与出手速度、最后用力的两个阶段技术参数,人与铅球系统重心的位移等方面,结合铅球专项理论、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理论进行运动学分析,旨在探讨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其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影像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对3名优秀男子背向滑步推铅球选手最后用力时躯干动作变化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掌握滑步推铅球运动员在最后用力过程中躯干转动的动作结构、速度变化等特征,对指导实际教学与训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表明,在最后用力过程中,3名运动员的躯干动作是在前振的同时进行有序转动的复合运动.优秀铅球运动员的躯干转动技术表明,最后用力阶段.髋轴先于肩轴达到峰值速度,达到峰值后依次快速下降.在铅球出手瞬间躯干接近垂直状态,有一定程度的"前倾"或"后仰".躯干在过渡阶段的适当前振有利于左腿的积极着地,有利于铅球速度和整个身体重心速度的增加,进而缩短过渡阶段进入最后用力阶段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王涛 《中华武术》2000,(3):13-13
滑步速度对推铅球成绩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滑步距离短使滑步速度提高受到 了限制。而有关资料表明,即使优秀运动员对 滑步速度的利用率也只有30%-40%。因此, 如何提高铅球运动员滑步速度的利用率问题,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一、铅球在出手前的运行应符合弹道原理 (一)根据弹道原理,运动员在滑步时, 只有使铅球的运动轨迹与最后用力方向趋向一 条直线,才能使铅球出手初速度更快,从而使 铅球飞出距离更远。也就是说,要想使推铅球 成绩更好,运动员就应该尽力使铅球在滑步阶 段和最后用力阶段所获得的速度方向在一条…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爆发用力阶段相关运动环节及铅球的速度节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左踝与其他环节动作协调匹配形成的左侧支撑制动轴,不仅关系到下肢的动量有效地向上传递和形成稳固的双腿支撑,还可使铅球在出手瞬间的最高点合成适宜的出手初速度;铅球加速阶段,肩轴加速赶超髋轴,左肩制动与右肩前顶动作成为影响铅球出手初速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肖林鹏 《体育科学》2002,22(4):69-71,102
背向滑步推铅球双脚支撑技术阶段是获得铅球出手初速度的重要环节,以生物力学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双脚支撑阶段相关运动环节及铅球的速度节奏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右膝与左踝速度是影响铅球运行速度的最重要因素,建立了有关运动环节速度节奏与铅球速度之间的数学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进行铅球速度的评价和预测。建议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应加强双脚支撑阶段,各有关运动环节速度及其运作结构改进方面的训练,并特别重视双脚支撑阶段运动员铅球速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九运会女子铅球的前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影像分 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在滑步阶段,左腿有效摆动不足, 右腿蹬伸力量、速度不佳。脱离身体重心运动速度而片面要求滑步阶段的运动速度越快越好是 不合理的。在过渡阶段,右髋向投掷方向的前移不够,不利于身体重心速度的回升。最后用力阶 段,技术还不稳定,出手角度与出手速度之间的组合应该因人而宜,而不宜采用固定的理论模 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重庆市第二届大学生运动会男子铅球前三名运动员投掷最后发力动作技术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重庆优秀大学生铅球运动员对整个推球动作的总体掌握程度较熟悉、各自动作特点明显,其中罗王飞的技术动作较为突出。各时相下的相关运动学指标均未能达到国家大学生运动员一流水平,就出手速度等指标,三位运动员并无显著差异,这说明重庆地区大学生铅球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有较大提高空间。  相似文献   

11.
运用力学原理,经分析和数理推导,提出因助跑速度和最后用力使铅球所产生的速度方向不同,滑步推铅球的出手初速度是随出手角改变而变化的变量,原理论“最佳出手角”是以出手初速度为定量的基础上推算出来的,仅适用于原地推铅球,并推导出随出手角变化,出手初速度和射程的计算公式,分析助跑速度和出手角变化对出手初速度和射程的影响.提出新的最佳出手角。  相似文献   

12.
揭示铅球运动员合理滑步速度,以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为基础,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我国女子青少年铅球运动员的合理滑步速度进行研究。力求完整滑步技术动作结构的简单化;分解练习动作"边缘"要模糊;滑步速度和最后用力速度应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3.
影响铅球运动距离的各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杰峰  卢伟华  黄勇  张沂 《体育科研》2005,26(2):41-43,60
根据力学公式数据采集实验法、数理统计的方法、文献资料法,全面阐述和分析了影响铅球运动距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在满足出手速度这一首要因素的情况下,调整出手高度和出手角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运动学、动力学和肌肉生物力学等方面对比分析,旋转式铅球投掷技术相比背向滑步铅球投掷技术具备延长铅球预先加速工作距离,提高铅球加速动力,获得较高的出手速度等优势。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旋转投掷技术动作对运动员身高、体重要求较低,可以弥补亚洲运动员身高、体重、力量方面不足,值得在教学和科研中研究,并在运动训练中加以实践。  相似文献   

15.
对青少年运动员原地推铅球相关身体素质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及灰色关联分析法,对40名青少年运动员6项身体素质与原地推铅球的关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原地推铅球相关的身体素质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的抛、卧推,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30m跑和深蹲,发展原地推铅球素质应首先考虑与其关联度较强的素质手段,而关联较低的素质练习手段应作为训练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以高中体育特长生为研究对象,通过3组不同的力量训练方案对运动员进行为期20周的干扰训练。结果表明:模仿铅球动作的专项力量训练结合传统力量训练较传统力量训练和单纯模仿铅球动作的专项力量训练,对于高考体育生铅球成绩有明显地积极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17.
铅球最佳投出角问题新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决铅球适宜投出角度公式与实践偏离的问题,分析了铅球成绩与抛体最大射程的函数关系,得出了最大成绩定理、“新”最佳投出角度公式和最佳出手角度标志线参数式。抽样检验和空气动力学实验指出,新公式能够准确地描述出高、中、低各种水平铅球运动员的适宜出手角度。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斜板练习提高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滑步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建安 《体育科技》2002,23(3):29-30
为解决滑步推铅球提高右脚收拉速度以及滑步和最后用力的衔接 ,运用斜板辅助训练手段 ,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迅速提高铅球成绩 ,对于纠正滑步推铅球易产生的“脱节”错误动作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三维运动学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黑龙江省3名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推铅球滑步阶段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滑步阶段运动员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偏小,垂直速度偏大,右脚蹬地角偏大,滑步时间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