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何其芳在回望古典诗传统、重新阐释古典诗词时重新发现了"追忆"之抒情方式的魅力,是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而与此同时,他将这种抒情方式用于自己的诗歌建设中,追忆过去的爱情和青春,采用"化古"手法和对话体展开"追忆",形成了他对新诗自身创作经验的发现,促进了新诗建设。  相似文献   

2.
穆旦在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与西方"现代性"传统之间的断层中实践着他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反传统"既是继承中国传统,又在开创新诗的"新传统",他正是以直面人生的态度、独特的抒情姿态和陌生的语言表达给新诗以新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50年代关于诗的形式问题的讨论中,何其芳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理论。这种现代格律诗理论的提出有着不同于闻一多的初衷。何其芳研究新格律诗有几个参照系,即古典诗歌、民歌、国外诗歌和五四以来的新诗。何其芳的诗歌理论在关于新诗的格律的探索中有着其不可或缺的价值,但运用到诗歌写作的实践中也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50年代关于诗的形式问题的讨论中,何其芳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理论.这种现代格律诗理论的提出有着不同于闻一多的初衷.何其芳研究新格律诗有几个参照系,即古典诗歌、民歌、国外诗歌和五四以来的新诗.何其芳的诗歌理论在关于新诗的格律的探索中有着其不可或缺的价值,但运用到诗歌写作的实践中也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美学概念。在中国新诗的评论中,古代文论的许多概念,如"风骨""气韵""辞采"都已被旁置,唯有"意境"与"意象"还常常提起,"意象"说仍然是今天评价诗歌的美学范畴,亦是我国古典诗歌传统与现代新诗的纽带。本文主要从诗歌意象的角度探讨新诗与我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微妙联系,并对中国新诗的未来发展进行大胆探索。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新诗理论在中国知识分子寻求全面欧化的情况下诞生,其要纠正的自然是新诗发展的偏颇,从而达到一种审美的自觉。但又不能否认的是自由诗也是诗,不乏审美价值,直到现在它依然是当代诗歌的主导形式。其新诗理论重新重视格律诗,强调诗歌之建筑美,必然导致旧体诗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凭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再加上对西方有关格律和形式诗论的有意剪裁式借鉴,不难看出他在有意无意中重新唤醒了中国古老诗歌的魅力,找到古典诗歌和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李怡多年涉足新诗研究领域,其新著《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一书,以独特的理论框架和新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错综复杂的联系作出周密的考察,有力地证明中国新诗并不是什么“用中文写的外国诗”,而是既学习借鉴外国更接续转化传统的结晶,为新诗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发起的新诗格律化运动,确立了新的艺术形式和美学原则,使新诗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同时也使之接上了中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源流.闻一多所提出的"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与新诗形式格律化的主张,既是新诗规范化的步骤,又是新诗民族化的途径,两者是合而为一的.这是闻一多对新诗发展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9.
朦胧诗等现代新诗与古典诗词之间存在互文性关系,具体表现在题材、语言、风格等方面。现代新诗正是通过纵的继承和横的移植使其具备了可以和古典诗词及西方现代新诗相媲美的美学原则,也使其在吸取了五千年古典诗歌传统的同时,具备了一种世界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白洋淀诗群"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它的精神内核和美学意蕴都昭示出"永远"的意义,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既修复了传统诗歌美学,又接通了新诗现代主义的脉向。  相似文献   

11.
在当下这个非诗的时代,田湘却对诗歌一直心怀"放不下"的情怀,他以纯粹的诗歌姿态构造了一个纯净的诗歌世界,坚守传统的抒情话语方式传达情感与感觉,形成独特的抒情风格,同时他在诗中书写他对现代文化、现代文明的审视与反思,构筑了其独特的诗歌特色。  相似文献   

12.
章以20世纪中国新诗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诗创作为背景,重新审视了不同历史阶段一些诗人诗作的社会及美学价值,认为新诗现实主义在与西方的间接对话中首先选择的社会化启蒙出发点,不仅让它一开始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意识形态使命而远离艺美学的纯粹,其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也未能使之完成自身独立品格的建构,关注现实主义诗本体发展应摆脱单调,封闭的现实主义诗美原则,将现实主义诗创作从一以贯之的“超我”姿态地回人间烟火之中。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派诗人中,何其芳的诗歌常被纳入"主情"一路.但本文通过对何其芳早期诗歌的重新解读,却发现在其诗歌表层之下隐含着极具"智性化"特征的多重主题意蕴,即爱与美的执着追求;梦与实的深层反观;生与死的终极思考.  相似文献   

14.
何其芳诗的艺术个性的重要内容是情智统一。他遵循“刹那间捉住永恒”的创作原则和美学追求。1932年前他自发地在情感抒发、意境创造中顿悟人生哲理;1933年至36年,他自觉地追求情智的统一,用理性的批判的眼光思考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衰败的原因,诗的情感是沉痛、冷峻的,透射出一个觉醒者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认识,在传统内涵的意象中注入现代意识和理性的批判精神,使情智统一完美和谐。黄昏意识与梦幻意识是何其芳诗的两大主体意象,和感受世界的独特方式,也构成他独特的抒情风格。黄昏与梦幻意识升华出何其芳对世界的哲理思辩,也产生其诗歌意象的象征体系。1936年后,何其芳诗走向情智的疏离。理胜其辞,违背了情智统一应遵循的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15.
戴望舒对新诗进行了执着而艰难的探索,诗歌创作的同时大量翻译英、法、西班牙等诗歌,翻译促使他在中国古典诗歌基础上选择性地吸收英法等诗的长处。译诗从形式、意境等方面深刻地影响着戴望舒同时期的诗歌创作,他在不断地借鉴与创新中形成其独特的诗歌风格,也推动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艺理论新批评"张力说"认为,诗歌的价值和力量来自于诗歌词汇、语义在内涵和外延二者之间的有机协调,正是这些构成了诗歌的"张力"。王亚平的新诗将古典诗词、古典意象引入并运用到新诗中,从而形成特殊的词汇、语义内涵的加深与外延的扩大;其新诗也能运用诸如悖论、反讽等现代诗歌艺术手法,加深诗歌内涵并扩大外延,促成诗歌独特的张力,形成其独特的诗歌魅力。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特质的探究,是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目的所在。闻一多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抒情和韵律两个方面,他以此为出发点,勾画出了唐诗发展的大体轮廓,并对孟浩然、贾岛等诗人的创作风格进行了独到的分析。闻一多的唐诗研究,其最终指向是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营养,他认为抒情和韵律正是使新诗保有中国特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徐志摩诗歌艺术的独特性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在于他将性灵、意象、意境、韵律共同组成其诗歌的艺术整体,这使他的诗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在中国新诗的发展里程中,他在探索诗的性灵美、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等方面,取得了前人没有的成就,作出了同代诗人未能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林庚对中国古典诗歌采取传承与创新并举的态度,在新诗格律、语法与语言上积极探索,形成具有独特中国古韵的中国新诗。哈罗德·阿克顿在《中国现代诗选》中对林庚新诗创作理论与新诗作品的甄选,注重技法纯粹性、诗语古典性、诗风历史性。在诗歌翻译层面,阿克顿以“以诗译诗”的唯美主义译介笔法,忠实地还原了林庚白话诗的“中国诗味”。阿克顿在新诗编译上的独辟蹊径,是对西方世界唯美“中国梦”的投射,也暗合林庚新诗创作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20.
朱彝尊的《风怀二百韵》是古典爱情诗歌中的佳作,展现了他和妻妹冯寿常这段有悖于封建伦理道德的"情缘",诗中充满了悲情感伤色彩,具有难言之处及隐曲姿态的美学特质,且肯定了它在古代爱情诗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