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分别考察了呼和浩特话的人称代词"俄"与"/nia/"的句法功能、使用范围和社会意义。指出"俄"是呼和浩特话中特有的人称代词,是方言与普通话相糅合的产物。"/nia/"在呼和浩特话中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用法,第一人称用法有其特定的社会意义,第三人称用法同晋语区第三人称"/nia/"的用法基本相同,但也有些细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王丽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6):48-49,67
"遘"字句是闽语莆仙方言中一个特色句式。本文从"遘"字词性及其使用入手,具体分析助词"遘"字句的相关格式及其用法,并探讨此句式在福州、厦门等周边闽方言区的使用情况,从而展现莆仙话"遘"字句处于过渡性状态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赣语都昌话中,"个"字最主要的用法是助词用法,包括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个"在都昌方言中原本是量词,后来由于受到使用的高频化、句法位置、语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逐渐虚化为助词。在此过程中,"个"还经历了指示代词的过渡阶段,其演化的轨迹在现代都昌方言中仍有遗留。  相似文献   

4.
黄州话中有一个特殊副词"乜",它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修饰动词,二是修饰形容词。"乜"修饰动词和形容词时,它们各自的表现形式不同,语法功能不一样,特点各异。  相似文献   

5.
慈溪方言是吴语的一种,属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本文以慈溪方言的否定词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选取常用的否定词,从句法,语义,语用方面与普通话否定词进行对比分析,讨论慈溪方言特殊的否定词搭配用法,以进一步展现慈溪方言否定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ta(g)214]这个词在先秦文献中已见用例,多借"党"字来记录,释作"所"、"处"等.其实"党"和"所"在这个意义上均是通假字,只是后来"党"多借用来表示"乡党"之"党",文献则以"所"、"处"字见多.所幸安岳话保留了"党"的这个用法.安岳话"党"使用频繁,虽是古语遗留,它在使用及发展的过程中也显现出自己的一些特性.  相似文献   

7.
福州话的反复问句从所询问的意义及是否带助动词的情况来看,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杯∨”,二、“有∨无”和“有无∨”,三,“会∨(勿会)”和“会(勿会)∨”。四、“∨(了)未”。其中第四种格式“∨(了)未”相当于普通话的“∨了(过)没有”,用法也基本相同:∨如果是动词,同普通话一样  相似文献   

8.
《毛诗·召南·甘棠》卒章"勿翦勿拜"一句中的"拜"字,汉以来学者的解释多有歧异,有拔除说,有弯曲说,有通"扒"说,有通"擘"说,有通"爬"说,至今无定论。从音韵、异文、修辞等方面看,郑玄笺云"拜之言拔也"确不可易,与诗意相契合。"拜"为"拔"的假借字。《广韵》引作"勿翦勿扒",疑引自三家《诗》,"扒"为"拔"之异文。  相似文献   

9.
丰城话“拿”字除与现代汉语普通话“拿”在某些用法、义项上相近之外,还有一些相对较为特殊的义项及用法.本文着重把丰城话“拿”与普通话“拿”做一比较并具体分析它在丰城话中的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0.
名词前面白勺“的”,“的”宇前面定语多。“哗哗的流水rl前过”。形容词后土也“地”,“地”字前面状词多。“高高兴兴地唱起歌。”形、动词后双f“得” “得”字后面补语多。“坏蛋吓得直哆咦”。逢到用时细斟酌,写话作文勿用错。的、地、得用法口诀@杨万翔  相似文献   

11.
《论语·雍也》“虽欲勿用”句中的“勿”字原为“物”。“物”字本义指杀牲牛,引中指杀牲,又引申指供宰杀的牺牲,后来再作引申,泛指万物。《论语》“虽欲物用”原句所用的是“物”的第二次引中义.指供宰杀的牺牲。“勿”本义为屠杀,后来音近假借为否定副词。《论语》在流传中,“物”同声假借为“勿”,后世误将“勿”作本字流传。  相似文献   

12.
《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公所说”中的“拜”字之义,历代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通过对“勿翦勿拜”中的“拜”字及其在韩、鲁《诗》中异文“扒”字的考察,同时采用方言中相应词语以及相关民俗的证据,得出结论:“拜”、“扒”都是假借用法,所表示的意义是“攀爬”。  相似文献   

13.
张荣起先生整理校注的《三遂平妖传》有两个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苦恼子"的"子"既不是通"只",也不是"了"之误,"苦恼子"是吴语词汇,意为"可怜"或"可怜的人",其中"子"是一个后缀成分。二是"济贫拨苦"中的"拨"当校作"拔","济贫拔苦"意为救助贫穷困苦之人,这个词最早见于口语化色彩比较浓的敦煌变文中,但是经常性地使用则是在明代小说中。  相似文献   

14.
安仁方言常用的否定词有"冇"、"曼"、"不",否定名词性成分通常用"冇";否定谓词性成分通常用"曼";对主观的否定通常用"不"。同时"曼"还兼表"不"的功能,可以表示主观否定,但在用法上和"不"相比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5.
周丙华 《天中学刊》2014,(1):100-102
上博藏楚竹书《诗论》第三简“内勿”释读为“纳物”,从《左传》有关材料来看,应是春秋以来的成语,其内涵渊源有自。结合儒家的诗教传统,《诗论》谓《邦风》“纳物”,就是说其风物可以“纳民于物(轨)”而可施教化,也就是说可以“设教”,因而则可“溥观(示)人欲”。“敛材”应是“取材以章物采”之意。  相似文献   

16.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为政》)其中的“思”字,歧解颇多。然而。无论将“思”解作实词“思想”的类义还是语助词虚词。都没有抓住解读“为政”话语框架下“思无邪”的要旨。事实上,“思”当解作“使”。“无邪”的逻辑主语系“闻诗者”“歌诗者”。  相似文献   

17.
具有丰富的“AX了”式状态形容词是桂阳六合土话鲜明特色之一,如“红绯了、酸共了、欒东了、倯隆了”。详尽搜集考察了六合土话“AX了”式状态形容词,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A”多为形容词性语素。“X”为后缀,大多数语源不清楚了,只起记音作用。“了”也是后缀,跟六合土话表动作完成或变化已经实现动态助词的读音相同。并通过调查和已有文献了解到“AX了”式状态形容词在湘南土话、西南官话、湘语中均有分布,但数量不一。结论:在同一方言中不同的“AX了”有些是词,有些是短语。  相似文献   

18.
古今汉语都有多种方言,同一种语音演变的现象,在不同方言中发生和完成的时间往往是不一致的。出土楚文献中侵部字与蒸部字常有交涉的情形,出土的多个古文字材料显示,熊字的古代读音经历了由侵部入蒸部的转变,它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楚方言里的方言音变。  相似文献   

19.
北方官话方言词"玍古"不是来源于满语,而是来源于"各"。在方言的共时词汇系统中,"玍古"和"葛""嘎"音近义通,是一组来源于"各"的同源词。"玍古"和"葛""嘎"的本字都是"各"。  相似文献   

20.
在讲解王力先生《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其中的个别注解经过反复推敲,终觉可使更加完美。《韩非子·五蠹》"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中,结合当时社会实际,"寡趣本务而趋末作"当为当时常见之现象。"以"是解说这句话的关键,当释为连词"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