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5年6月1日,一则题为“天价医疗费”纠纷的新闻震惊了全国:74岁的退休教师翁辉因患恶性淋巴瘤,经救治无效死亡。翁辉是一个普通公民,属于正常因病死亡,因此他的辞世本身是不可能在这样大的一个范围引起轰动的。引起轰动的真正原因是老人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虽然只有短短的67天,竟然开支医药费550万元,平均每一天的医药费高达8.2万元。如此惊人的医药费开支,被媒体形象地比喻为“大价”,确实让任何人都无法理解,无法接受!于是,在死家属和医院之间围绕这笔医药费收取的是否合理合法问题,引发了一场影响波及全国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周刊》2006,(9):16-16
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的调查结果3月6日被公布。据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主任李文志透露,国家卫生部调查组三次赴哈调查后所得出的初步结果是:患者住院68天,花了132万元人民币,其中违规收费20万元。哈医大二院已作出的相关处理是:纪检委书记撤职,院长停职检查,血库主任撤职,心外科重症监护室主任撤职。  相似文献   

3.
2005年11月21日央视<新闻调查>披露了一件被称为"最昂贵的死亡事件"的医疗事件:74岁的哈尔滨市中学离休教师翁文辉在住院的67天时间里耗资达550万元.  相似文献   

4.
随着“550万天价医药费”事件,在网络新闻传播的及时互动过程之中,由于发挥了袪妖魔化的传播功能优势而很快被恢复了本来面目,也就理应追寻其“天价”表象后所掩盖着的另一面:在妖魔化白衣天使的同时,是否对“哪怕能多活一分钟”的个  相似文献   

5.
一、对“天价医疗费事件”的分析 前不久发生在哈尔滨和深圳两起罕见“天价医疗费事件”,暴露了有关医院管理的重大弊端。哈二医天价医药费账单披露:1小时做一次血透析,24小时做54次痰培养等,这些数字,稍有医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有问题。医生、护士如果能严格按照诊疗常规执行,就不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如果医护人员能认真准确地书写病历,档案人员能及时对病历质量进行实时控制,也许问题能够及早发现解决。而在医院的内部会议纪要上,这起“最昂贵死亡案”中还存在着一大问题——病历和医疗信息的涂改,尤其是病历的2—8页出现较严重的伪造现象。  相似文献   

6.
郝明工 《新闻界》2006,(3):71-72
有关“550万天价医药费”事件的新闻传播,一时间可谓铺天盖地,从众多媒体即时而又热烈的关注使这一事件成为一个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热点与焦点合为一体的社会事件。  相似文献   

7.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天价住院费”是近期媒体群起议之的热点。中央电视台当期“新闻调查”中的《天价住院费》节目里有这样两段解说词,很耐人寻味——其一,就在我们向医院多方求证却不能得到明确答案的时候,病人翁文辉的主治医生王雪原找到了记者,表示愿意说出他所知道的真相。其二,为了进一步了解事情的真相,我们联系了北京多位专业人士进行解答,在被各家大医院的医生和专家一一拒绝后,才联系到一位愿意接受采访的专家——马育光,刚从水利部总医院副院长岗位上退休。(“新闻调查”2005年11月23日)“新闻调查”记者郭宇宽透露,从翁…  相似文献   

8.
住院67天花550万元医药费,还是救不了一个人的生命,这是发生在哈尔滨医大二院的医患纠纷事件,说来并不奇怪。现代医学即使面对最简单的疾病,比如感冒,也是软弱无力的,更不要说致命的疾病了。患者家属翁先生无法忍受的是医院的欺诈、偷盗——当然,在相关执法机构确认之前,这些罪名都是“疑似”。  相似文献   

9.
“美女”需要“人造”已经成为时尚。北京、上海掀起了风起云涌的造美大潮。24岁的北京女孩郝璐璐被称为中国第一“人造美女”。郝璐璐全身十多处的整形,要进行手术数十次,历时近200天,耗资30余万。无独有偶,就连处于中原腹地的某医院也开出10万元天价,打造“中原第一美女”。热衷于造美者真是一个浩浩荡荡的时代大军。《中国青年报》还  相似文献   

10.
湖南一年轻作者近日斥资万元在出版界媒体上做报眼广告,以60万元天价拍卖其另类青春小说《戴着面具跳舞的青春》的版权,创下国内小说拍卖叫价的最高记录。此举在国内出版界引起轰动。  相似文献   

11.
"富士康"案点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魏永征  朱莉 《新闻记者》2006,(10):41-43
来得快,去得快,如同“蹦极”般地大起大落的“富士康”案戛然而止。从天价索赔3000万跌到1元.从史无前例的(在新闻官司中)冻结记者财产到双方谦和地握手互致尊敬,不过几天工夫,可谓奇峰迭起.令人眼花缭乱。虽然舆论还很激愤,但是作为案件,应该已经告一段落。这样我们就可以来点评一番。  相似文献   

12.
张敏  南方 《网络传播》2008,(2):62-63
不玩网游的人大概不会想到,网络游戏《传奇》中的一本“狗书”可以卖到300元人民币,一个《魔兽世界》中的60级虚拟战士,也可以卖到2000元人民币的高价。更为不可思议的是,《剑侠情缘》中一件名为“破天戳”的极品游戏装备竟然卖了10万元天价。  相似文献   

13.
宜昌日报社印刷厂是以报纸印刷、彩色包装装潢印刷为主,兼营其它书刊、杂志、零印的省级书刊定点印刷中型印刷厂,现有在册正式职工156人,年经营销售产值1800多万元,利税近200万元,职工收入逐年稳步上升,人均年收入在万元以上。可是近几年福利费始终出现赤字,尤其是医药费用的开支居高不下,连年增长。特别是1997年度,印刷厂用于医药费的单项支出就近23.8万元,创印刷厂有始以来医药费支出最高纪录。医药费用支出成了个无底洞,故医药费的改革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眼下,“平价医院”是个很时髦的词,成了各界人士热议的焦点之一。尤其哈尔滨、深圳等地曝出天价医药费的闻之后,2006年全国卫生会议上,卫生提出各地要建立平价医院的思路,舆对“平价医院”充满热情,各地也不断出“平价医院”开张的消息。什么是“平价医院”?普遍的观点是收费低廉,低收入者能看得起病的医。但是,在许多媒体报道中,将“平价院”“民工医院”“慈善医院”统统划归为“平价医院”,而将公立医院剔除在外。事实上“平价医院”既非“平民医院”“民工医院”“慈善医院”的统称,也绝非服务于特困阶层的“贫民医院”的代名词。“平价…  相似文献   

15.
一位贫困山区的乡村教师患肾病多年,花费2万余元仍未治愈。当他从报上看到河南省军区专家医院肾病专科治疗肾病有特效时,便赶到该院。当肾病科的负责同志了解到他目前生活十分困难,即安排为他减免了部分医药费。那位教师感激地说:“还是河南省军区专家医院好哇!”  相似文献   

16.
一、为“王浩峰的眼睛”保险100万元 有谁听说过哪个报社为某一个记者购买了100万元高额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吗?1999年,武汉晨报就为旗下的摄影记者王浩峰买了一份。可想而知王浩峰在工作时身处何等莫测的意外伤害危险中。 王浩峰是武汉晨报的一名富有传奇色彩的摄影记者,在该报的头版有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栏目,叫“王浩峰的眼睛”,这在目前内地报界是比较少见的。“王浩峰的眼睛”很受欢迎,他以独特的方式拍到一些常人无法看到的镜头,如不法者拦路抢劫、肉贩子杀牛  相似文献   

17.
杜旻 《新闻记者》2001,(10):42-44
在世界杯预选赛亚洲足球十强赛开赛前夕 ,中国新闻界爆出特大新闻 :湖南《体坛周报》老总怀揣300万元人民币 ,南下广州“策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所属《足球》报年轻女记者李响跳槽。据说 ,这300万元只是李响3个月的薪水 ,可谓中国新闻史上闻所未闻的“转会”天价 ,一时激起轩然大波。李响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子我和李响非常熟悉 ,她的确是一个聪明、好学、勤奋的女孩 ,但决不是传说中的美女 ,更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善于交际。她真的只是一个平凡女子。无怪乎很多不熟悉李响的人前几天看了上海东方电视台《唐蒙视点》的节目 ,惊呼 :原来…  相似文献   

18.
董林  宛冰 《网络传播》2006,(2):46-47
2005年年末,一个名叫黄冠的来自河南信阳的3岁白血病患儿牵动着河南乃至全国人民的心,人们天天密切关注着他的病情,从河南省副省长到幼儿园的孩子们纷纷捐款,从2005年10月27日到11月1日短短5天的时间里,从全国各地涌来20万元善款支付了小黄冠的医药费,使这个被家长遗弃在医院的不幸的孩子得到了最好的医治,在全社会的关爱下成为了幸福的“幸运儿”。目前,捐款和救助活动依然在持续中。  相似文献   

19.
张成仁在铁岭百货商店当了15年出库员,被称为“老黄牛”。他每年用手推车为商店拉进价值150万元的上百吨商品。为了进货及时,常常是一天跑好几处库房,拉车30多里路,从早到晚汗水不干。遇到雨天,他宁愿挨浇,也把雨衣盖在商品上。商店领导说“:老张啊,买台汽车进货吧。”他说:“汽车费用太高了,我拉车省事省钱。”有一段时间他临时到县百货公司工作,铁岭百货商店就挂了一套马车,雇人运货。他回来后,执意卖掉马车,自己继续拉车。他当了商店副主任后仍然兼出库员,照样拉车进货。他拉车15年,为商店节省运费开支3万多元,没错一次货,没损失一件商品…  相似文献   

20.
单俊楠 《青年记者》2016,(16):48-49
“假新闻中有真问题”站不住脚 最近,有媒体报道,北京西城区文昌胡同的一套学区房,卖出了每平方米46万元的天价,刷新了北京最贵学区房的纪录,这套11.4平方米的天价学区房破败的图片与令人咋舌的530万元价格形成巨大的反差,在北上广深房价猛涨的大背景下,这条新闻成为了高房价的最新标志性事件,舆论沸沸扬扬.随后,央视的《新闻直播间》和《经济半小时》都报道了《谁炮制了天价学区房?》,最终用“子虚乌有”四个字为该事件做了总结性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