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饰的手段,更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隐喻的翻译是源语篇章到目的语篇章的映射。当源语篇章和目的语篇章读者对隐喻具有相同的心理运行机制时,译者可采用映射对等翻译策略。但由于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具有异质性,当源语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对应的源域和目标域时,应采用偏移的等效翻译策略和语用等效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隐喻的认知与文化特征.隐喻研究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化密不可分.本文认为,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对隐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3.
隐喻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认知活动,因为隐喻反映着一定语言社团的文化特征和思维方式。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必须在对源语和目的语隐喻中所表达的文化意象正确解读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通过复制和保留文化意象、转换文化意象、舍弃文化意象使源语和目的语在语言形式上和文化内涵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等。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工具,它反映了人对事物的认知。语言中普遍存在隐喻的现象。隐喻不仅是体现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语言性工具,而且是人们形成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认知机制,所以最能体现文化的差异。我们能从隐喻表达中学习到文化,同时只有学习目的语的语言文化才能理解隐喻,提高使用目的语交际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隐喻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新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本文从认知视角对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探讨了从源语到目的语概念域的对等映射、归化映射和映射移植三种主要翻译方法。适当的翻译策略有助于译文读者正确理解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的文化内涵,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认知体验。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将隐喻提升为人类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其概念隐喻认为隐喻是借助已知事物认识体验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和认知手段。隐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认知活动,受到地域、历史、宗教及文化等的影响。它涉及到两种文化共性和差异的理解与把握。在翻译中应以认知的角度分析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及所含的文化信息,根据源语的隐喻化过程采取异化和归化策略,使译文既能完整准确地传达源语文本信息,又能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从而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余玉萍  龚芳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138-139
隐喻的认知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内容和特点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隐喻的普遍性和创造性本质清晰地反映出隐喻的认知本质和文化根源。从某种意义上讲,隐喻折射出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作者认为,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对隐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因此,外语教学中必须将文化教学提高到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隐喻能力作为二语习得过程中对学习者更高的要求,是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有益补充。文章采纳现代隐喻认知理论观点,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结合隐喻与文化及隐喻与二语习得的关系,指出隐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二语教学要注意文化的导入,提高学生对隐喻的领悟能力。隐喻能力能够促进二语学习者的学习,用现代隐喻理论指导二语语言与文化习得是十分重要的,以达到用现代隐喻理论指导二语语言与文化习得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隐喻的认知本质与文化教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更重要的是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化密不可分,对隐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与把握.从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出发,探讨隐喻的认知功能和隐喻式文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以寻找一种对当前文化教学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王震华 《考试周刊》2010,(38):29-31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认知现象;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理解抽象概念最重要的手段。对隐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与把握。本文分析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并比较了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下隐喻的相似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一种语言代表了一种文化,同时语言也是思维的工具,它帮助人们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保存一种语言就是保存一种文化。相反,失去了一种语言不仅意味着失去了一种文化,失去了一种思维方式,失去了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意味着我们人类失去了一种可供比较、借鉴的文化和信息来源。对广西仡佬语濒危成因进行分析,不仅能起到加强对仡佬语的保护作用,而且能使仡佬语所蕴含的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在外语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语言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该语言的文化知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以便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所学语言,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外语教育的两个重要模式——语言意识与文化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教学中有两个重要模式 ,即语言意识与文化意识 ,语言意识与文化意识在语言教学中很重要 ,语言教学要通过对学习者语言意识与文化意识的培养 ,达到文化理解和应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语言学习必须要重视文化因素,文化是语言使用的必要语境。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归根到底是由民族心理差异造成的。同时,语言和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注意文化间的差异,融文化于语言的教与学中,有助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要学好一门外语,就必须了解该语言的文化。本文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外语教学中年入文化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对文化导入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王梦 《德州学院学报》2007,23(3):57-60,74
在语言和文化关系的传统认识上,有两种相反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其不足之处在于它们都把语言和文化看作两个孤立的个体.从人类的认知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外在表现.人类认知的本质决定了语言和文化的性质和它们的关系.语言和文化不是彼此决定的关系,某一语言和文化的结合是历史的、偶然的产物.人类认知能力是无限的,无限的认知能力赋予人类语言以无穷创造性,人类语言可以跨越文化的界限,实现对它文化的理解和接纳.这种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构成了翻译可能性的坚实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掌握一种语言是了解这个民族文化的前提。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学习也就是文化学习。通过论述和列举事实阐明了文化渗透在语言教学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文化、语言与跨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在语言学习中对跨文化知识要有足够的重视。全面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中国英语教学都是围绕英语语言的各个方面展开的,但教学结果却不尽人意,学生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达不到统一,于是学者们开始关注"文化"。文章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教学中应关注的英语语言文化现象、文化教学方法与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进行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20.
对外汉语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语言教学,但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础,二者密不可分。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是一大重点。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口语很容易学会并应用,但是经常在会话中或者阅读中出现障碍。因为文化词不能仅凭字面意义来领会,而是要充分了解了该民族的文化,才能明确其特定含义。从现代汉语文化词的角度出发,探讨现代汉语文化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