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卢成 《考试周刊》2013,(76):39-39
词串识字教学过程要体现认知整体美:词语建构的过程要体现认知整体美:诵读积累的过程是手脑眼口耳整体协作的过程,要体现认知整体美:迁移积累的过程要兼顾整体美:写字的过程要体现认知整体美。在词串识字教学中。只有把握词串识字的审美特征.紧紧围绕识字这个中心,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强词语之间的联系和整合.才能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识字的乐趣,进而养成自能识字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诗歌这样一种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艺术形式,以它或是委婉或是激情的抒情方式,或是言志或是倾诉的表达内容,点亮了中国文学的星空。《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诵读:"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世人常以此诗为例,谈他的性灵,轻盈,谈他的诗句的整觞。音节的和谐,以为它"无疑是他诗歌创作中最璀璨的一  相似文献   

3.
一、诵读是知识转化的载体诵读,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关注的传统教学方法。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种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间对文章中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和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了深切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诵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特别是对于古诗文的学习,“诵读”更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都强调了对于“诵读”的目标要求。从低学段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到较高学段的“诵读优秀诗文,  相似文献   

5.
正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深情诵读、推敲词句、捋清思路并链接生活,从而体悟诗词中蕴含的美。笔者将从体验音韵美、感悟语言美、强化意境美和升华情感美这四个方面入手,谈一些有关如何进行诗词鉴赏的教学感想。一、深情诵读,体验音韵美高中教材中有很多的诗词鉴赏,要求学生不  相似文献   

6.
谢芳 《宁夏教育》2009,(3):48-48
众所周知,诵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诵读,能促进学生口头表达、阅读理解、写作等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洪静 《教师》2010,(28):87-88
诵读是一门用声音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它融人了诵读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加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新课标指出: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可以说,诵读在诗歌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贯穿诗歌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万娇杰 《考试周刊》2011,(52):58-58
诵读是一门用声音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它融入了诵读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诵读先入于眼,后出于口,再进于耳,最终了然于心。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以"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思维过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张心科 《教育学报》2009,5(1):60-65
"诵读"概念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其内涵一直不清晰,人们在使用时也各有所指.诵读的内涵不明,造成目前对"诵读"概念的解读十分混乱、以此为名的教学也较为盲目.通过对其内涵演变的梳理、辨析,可尝试将"诵读"定义为一种用标准的普通话,注意声音与意义的有机结合,用略带夸张的语调读文言诗文,用说话的语调读白话诗文的读的方式.诵读在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对母语的感情,增加对文本理解、体验,增进口头和书面表达.诵读时要特别注意"口诵"与"心惟"结合与反复以及语体和文体的区分等.  相似文献   

10.
韩静 《考试周刊》2012,(52):42-42
语文教学应该是给人以美感与享受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感受美、诵读课文体验美、体会形象理解美、品味语言鉴赏美等方式,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诵读可以较好地解决古诗鉴赏繁难问题。诵读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品味诗情的重要方式。诵读中,要初步感悟诗歌情感类型,了解诗歌格律。要注意从诗歌的音律气韵入手,因声求气,以把握诗情。要注意因声入境,于吟咏中,带动视觉等感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联想想象,直接进入诗人创造的意境之中。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地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初中语文教材第一、二册更是颇具特色地强化了诵读,从单元提示到课文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都有不同程度、不同目的的要求和练习,显然都是为了强化诵读,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常常借助诵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因为:一、诵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诵读,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探究的诵读是指调动学生心、眼、口、耳等诸多感觉器官,结合文章语境、情感、语气、节奏等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吟诵、背诵直至记忆课文的教学方式。自古以来,诵读就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汉代杨雄曾言"能读千赋则善赋";现行语文新课标也强调:"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那么,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操作才能引  相似文献   

14.
诵读,是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运作的活动,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中最常使用和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但是多年来,语文学习过程中诵读教学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作用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感悟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我结合十几年的教学体会,介绍几种引导学生感悟的方法。一、熟读成诵悟文意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是用心和用眼来学习,须在心和眼之外,加用口和耳才好。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出于口,入其耳,通其心,从而直接感知文学的意蕴,进入作者所描写的艺术境界,领悟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意旨。诵读要产生其应有的效应,必须注意诵读的科学化。“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处于随意状态来诵读“百遍”,恐怕不能收到良好的诵读效应。因此,在诵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一、潜心吟诵,让心灵与诗人亲密接触 诗歌是最为注重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就是情感。因此情感体验在诗歌的教学中是第一位的,而最为直接地表达情感的形式就是潜心诵读诗歌。儿童诗歌教学中,应重读轻讲。摒弃“句句讲解,字字分析”的教学程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去诵读,用自己的方式去歌吟诗歌,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感观积极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标中6处涉及语感培养的表述浸润着中国语文教育传统的关键词语:积累、诵读和体验。语感的培养与语言积累的增加和丰富密切相关,而诵读和体验为语言积累的两个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抓住积累,通过诵读和体验来进行。  相似文献   

18.
邱岑 《现代教学》2016,(Z1):94-95
【案例背景】朱自清先生曾指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认为,要增进学生的理解和提高写作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中都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等"。可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体悟在阅读中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体悟的方法。一、熟读成诵会文意叶圣陶先生指出 :“语文学科 ,不该只是用心和眼来学习 ,须在心与眼之外 ,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 ,只有通过诵读 ,才能出于口 ,入其耳 ,通其心 ,从而直接感知文学的意蕴 ,进入作者所描写的艺术境界 ,领悟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意旨。诵读要产生其应有的效应 ,必须注意诵读的科学化。“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处于随意状态来诵读“百遍” ,恐怕不能收到良好的诵读效应。因此 ,在诵读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  相似文献   

20.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苏教版语文教科书”)所设的“诵读欣赏”一栏,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其它版本所没有的。“诵读欣赏”包括“诵读”、“欣赏”两个阶段,意在诵读中欣赏,在欣赏中诵读,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达到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的目的。《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学生在“诵读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要求学生在“诵读古代诗词”时,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有些诗文应要求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