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总体上看,“寻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个方面。外部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寻根文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二是关于“寻根文学”与拉美、台湾、二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比较研究。“寻根文学”的内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研究“寻根文学”:二是从“寻根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寻根文学”;三是“寻根文学”的物质层面研究即艺术性研究;四是“寻根文学”的文化保守主义研究;五是“寻根文学”的现代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小鲍庄》是王安忆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但她并未被公认为寻根作家的代表 ,这与人们对寻根文学的一向认识有关 ,“寻根”的一般看法是寻古老的民族文化 ,主力作家们的创作让人们以为惟有深山丛林 ,蛮荒野地才有根可寻 ,所以惟有那些取材民间的作品才有可能被列入寻根文学作品 ,而王安忆后期的创作虽然都取材于“上海的故事” ,但体现出强烈的“文化意识” ,所以 ,她当年的“寻根意识”决不是心血来潮 ,这种意识一直强烈地存在于她的身上 ,并且经历了从乡间到城市的漫长跋涉  相似文献   

3.
《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比较研究》是邓楠博士最近推出的一部新作,从五个方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阐释与探讨。提出“文化策略定位、文化主题确立、艺术形式选择”是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具体表现,并详细地论述了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中国寻根文学的影响与启迪。  相似文献   

4.
寻根文学无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朵文坛奇葩,它是对传统的话语模式和写作方式的一次有力反动。然而,寻根文学自身的悖论又使它陷入了自我拆解的文化困境。命名的无边和混淆、对传统的眷念和批判以及对政治的疏远和回归,都决定了寻根文学的存在是昙花式的匆匆一现。寻根文学从出现的那一天起,“寻根的希冀”就和“失根的苦痛”交相融合、不可分离,盛极一时、如日中天的寻根文学必然无可奈何地走向偃旗息鼓、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5.
《米》的主人公五龙是文学画廊中流氓无产者的典型形象。苏童把五龙的情欲世界作为观察人性的一个重要窗口。情欲作为一种本能,它是人类最强烈的生命意志体现。我们通过对五龙的情欲世界的探秘,可以透视这个流氓无产者的精神深处的隐秘,揭示他疯狂占有女性发泄罪恶欲望的贪婪本性。在五龙眼里,情欲带上了天然的暴力色彩,它与爱情无缘,而只是发泄仇恨和反抗压迫的符号。  相似文献   

6.
夏怡 《文教资料》2012,(33):77-79
《米》是苏童“新历史主义”系列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特定时代背景下主人公五龙由流浪者到地方一霸的堕落生命历程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种种形态,本文试图通过文本分析以探究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名美术家韩美林,经过一年五个月的奋战,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设计创作的五龙艺术钟塔终于制作完成,经过组装送上巨轮,预计将在今年六月正式矗立在亚特兰大奥运会广场。这座雄伟的钟塔高9.6米,象征1996年,总重62.5吨,高高的花岗岩石柱,四角收平,象征四面八方,来自五湖四海;五根彩环,穿过塔身,侧面看上去是一个“中”字,它代表中国,塔上有一仰天坐龙,下面四周各安放一座青铜铸造两吨重的巨龙,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五龙艺术钟塔”运往美国亚城@孙愚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一种动物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这种动物就是“龙”。中国人都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十二生肖中也有它的一席之地。它对于中国人的意义,远非外国人能够揣摩得了。活生生的龙谁也没有见过。没见过的原因绝不是因为龙是珍稀动物,而是因为在这世上其实从没有生存过如今我们所见形象的龙。“中国龙”,其实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说到“中国龙”的历史与形象来历,那真是太久远了。现在有据可查的最早的一条龙,出现在距今六千多年的仰韶文化中,被称为“中华第一龙”。那是一条长一米七八的白蚌砌成的龙,做云中飞腾之状,已经与现在我们…  相似文献   

9.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以“根”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在华夏文明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具有垄断优势的寻根旅游资源并没有使河南旅游业一日千里。如何利用“根”文化资源,已成为河南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从河南的“根”文化入手,分析河南寻根旅游的发展现状,并试图构建出河南寻根旅游的发展系统。  相似文献   

10.
说龙     
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神圣的,又是非常熟悉的。龙的历史极其古老。早在六七千年前,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已有了用蚌壳描绘的一两米长的龙、虎形象。1993年在湖北黄梅白湖乡又发现了六千年左右的“卵石摆塑龙”,长4.46米,高2.26米,已有鱼尾、兽爪、蛇身、鹿...  相似文献   

11.
2000年是新世纪 ,又是龙年 ,作为龙的传人当然欢欣鼓舞。师生们一起做龙的游戏 ,不仅能使队活动生龙活虎 ,而且对“雏鹰”成长也有促进作用。1 火龙吐珠用透明塑料布自制4个长1 2米直径为0 5米的圆柱型“火龙” ,上端开口 ,下端封闭 ,固定在4个凳子上。在圆柱的下方 ,开一个0 25米的风洞 ,在柱内各放一只红气球 ,球上写2000年的字样。这样的道具 ,可备两套。参赛的队 ,每队4人 ,由1师3生组成 ,每次两个队上场。主持人发令后 ,队员每人手拿一把蒲扇 ,对准风洞使巧劲扇 ,让柱内的红气球升腾飞出龙嘴。将4只气球都扇出龙…  相似文献   

12.
小说《米》描写了主人公五龙具有轮回意义的一生。他的一生都与"米"密切相关。对他而言,"米"象征着生命和希望,但同时也象征着罪恶与死亡。而他用自己的一生反复实践着这种宿命的置换,最终走向了毁灭。  相似文献   

13.
陈云燕 《文教资料》2014,(30):84-85
说到寻根,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80年代的寻根文学思潮,但对于包涵其中的寻根意识,80年代的寻根思潮倡导的“寻根”明显有别于20世纪其他时代寻根现象的“寻根”意义,同时寻根文学思潮内部成员对于“寻根”的主张又有很大的差别。本文将通过比较的方法,借助于20世纪其他时代寻根现象中的“寻根”意义和寻根思潮代表作家对“寻根”的不同理解来更好地把握80年代寻根文学思潮中的寻根意识。  相似文献   

14.
“寻根文学”作为新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对其界定往往是沿着“写的是什么”的思路来求索的 ,把触及了“文化之根”即传统文化的文学都聚合到“寻根文学”的旗帜下 ,实际上也就处在了一种无边的状态。而通过考察作家在表现“文化之根”时所持的态度和所作出的艺术化处理就会发现 ,“寻根文学”表现的是作家面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度的困惑 ,这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一道独特的景观 ,是作家一段特殊心路历程的写照 ,可见 ,沿着“怎么样表现”的思路可以充分揭示“寻根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龙神崇拜是指将龙作为神灵来加以崇拜,通过对龙神的祭献,使之为人类造福。武当山五龙宫的兴起,与历史上祭祀五龙以求雨的习俗有密切关系,武当道教崇奉的五龙神有人格化的特点,龙神崇拜赋予了五龙宫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神秘的道教色彩。  相似文献   

16.
周赛琴 《考试周刊》2011,(68):92-93
2005年11月11日,备受关注的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最终揭晓,它们是五个福娃,形象为鱼、熊猫、奥运圣火、藏羚羊、燕子,而呼声很高的中国龙最终落选了。专家解释说“龙”最终落选的原因是龙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相似文献   

17.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启蒙文学的最后一站,它的文化审美启蒙的姿态很鲜明,其时代性及延后性影响巨大,值得重新反思研究。贾平凹作为贯穿当代文坛的大作家,他的小说创作是“寻根”思潮中很复杂的一个文学现象,他与“寻根”思潮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阐释。贾平凹成功地避免了“寻根”文学的两大致命遗憾,在继承中国性灵文学的创作传统方面甚得神髓,真正达到了“寻根”的文学目的。这一波文学思潮给贾平凹的最大受益,则是他在创作上尝试探索出了将西方现代叙事艺术与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功结合的范例,创作出了《天狗》、《黑氏》这样的佳作。而拉美文学将神秘文化与象征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启发了贾平凹将魔幻象征的艺术思维与禅宗思维契合,形成贾平凹式的神秘象征艺术。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下,小说家们在20世纪末前后以一种闯入意识暗区的美学冲动表达着他们内在的文化焦虑。截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并使其与80年代文化“寻根”进行精神脉络的衔接,能使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围绕着根性内涵的演变而清晰呈现出“寻根”、“拔根”、“扎根”的精神探求特征和文化命题的衍变。这对当代乡土小说的研究无疑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时段与内涵主线,显示了其难以替代的研究优势与价值。探察90年代乡土小说.以“寻根”为研究起点,以根性内涵的演变为研究视点,可以使我们获得双向的重要收获:对内,我们可以把握到小说家扎根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神向度与审美追求;向外则可以获得促成90年代乡土小说演变的历史、文化语境.把握到这种转型不仅与当代乡土中国的现实变革有关,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命题还有其普泛意义。  相似文献   

19.
总体上看,"寻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个方面,外部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寻根文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二是关于"寻根文学"与拉美、台湾、二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比较研究。"寻根文学"的内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研究"寻根文学";二是从"寻根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寻根文学";三是"寻根文学"的物质层面研究即艺术性研究;四是"寻根文学"的文化保守主义研究;五是"寻根文学"的现代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5月2日上午,江华县贝江瑶族小学五年级毛卫华、胡开秀两位女同学到离校200多米远的廻龙水坝“排舌口”洗衣裳。胡开秀坐在水边的石头上,将脚伸向水里,不小心被急流卷入河中。在这危急关头,毛卫华一边大声呼救:“有人掉入河里了!来人啊!救命啊!……”一边扑入水中,急游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