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魏野畴的《中国近世史》于20世纪20年代初脱稿,1930年出版,该书导言部分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唯物史观,是中国第一部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专著,它奠定了魏野畴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之一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西方古典思想来源问题,尤其是马克思《资本论》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史关系的研究,虽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却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薄弱点。本文认为,在马克思哲学特别是《资本论》哲学思想形成过程中,西方古典思想背景是不可或缺的,亚里士多德是《资本论》最重要的古典思想来源。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吸收、改造与发展,为《资本论》在"古今对比"的视野中把握资本主义文明的基本特性与历史命运、建构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理论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点。《资本论》中经过改造与发展的亚里士多德思想,也进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汲取古希腊思想源泉,开启"哲学-政治经济学"总体性视域的重要思想媒介。  相似文献   

3.
<正>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用辩证思维研究历史现象与规律,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历史与社会,帮助学生解决自身对社会、人生提出的诸多问题。在党校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政治信仰、民族文化认同感,使之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刘艳所著的《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研究》一书,以历史脉络为切入点,从横纵角度剖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深刻内涵。该书第一章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时代诉求,揭示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章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三个历史阶段,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4.
奚广庆同志撰写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书,2003年8月已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系统考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阶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主要成果和基本经验,并注意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的精神,以较大的篇幅比较深入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历程、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也是从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视角,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研究的一个成果。当前,全党全国正在掀…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于《荀子》首篇《劝学》的文本分析,结合荀子思想全书的脉络结构,从所劝之学与所成之学两个方面来揭示《劝学》在《荀子》全文及荀子思想中的意义,以说明《劝学》篇在荀子思想中纲领性,导言式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导言》是马克思早期的经济学著作,虽属未完成的手稿,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因为在这篇著作里,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两个最根本问题——对象问题和方法问题,作了集中、详尽的论述。当前我们正在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刊出梁万成同志《<导言>浅释》一文。  相似文献   

7.
建党前后陈独秀关于文化的论述,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的重大创新发展,研究意义重大。近三十年来对建党前后陈独秀文化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陈独秀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陈独秀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陈独秀文化思想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宗教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历史过程,并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提出关于宗教的主张。通过研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笔者认为,当代中国应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宗教事业,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研究必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与资本逻辑》指出了阻碍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研究推进的两重原因,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而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理解惯性、西学东渐的历史经验惯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式惯性为内容的历史文化思维惯性同样是阻碍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研究推进的重要原因。只有突破这三种历史文化思维惯性,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研究才能更好推进,从而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适应思想理论战线斗争的需要,《高校社会科学》从1991年第一期起易名为《高校理论战线》,办刊方针也作适当调整。回顾四十一年高等学校发展的历史,我国高等学校能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与马克思主义是否在高校思想理论阵地真正占有指导地位是紧密相关的。近十年来的历史证明,国内外  相似文献   

11.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第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在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决定性的地位。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首次将调查研究的思想作为哲学认识论问题提出,并作了系统、全面和深刻的论述,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对促进中国传统史学现代化和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大钊史学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和逻辑理路,他联系中国革命的具体进程,对历史、历史学、历史观以及史学与人生、史学在科学中的地位等作出了精辟论述,强调要以"新"历史观指导史学研究,重视史学的理论基础,把"活历史"放入整个历史进程之中,以"民众"为基础建构"平民"的新历史,最终本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原创性贡献,确立了中国历史研究的价值意义和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13.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众哲学》出版发行80周年之际,应该深刻反思其成功经验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借鉴意义。《大众哲学》抓住了大众,凸显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是"头脑"与"心脏"的互需关系;《大众哲学》的问题意识,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紧扣时代需要;《大众哲学》的平民气息,启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作者身份与地位上要作出改变。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由此启发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中要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顺应历史前进的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前提;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敢于自我革新和自我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要求;坚持始终如一的无产阶级立场,致力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动力;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牢牢把握人民性、主体性的历史主题不动摇,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实根基;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早期对人本质的研究中,存在这样一条基本逻辑思路,即首先在《导言》中提出基本认识,而后在《手搞》、《穆勒摘要》和》《提纲》中分别从不同角度和方面逐步深入地进行分析,这 些分配共同形成了对《导言》中命题的解答,构成了认识的一个完整逻辑圆圈。这也是我们把握马克思这一思想愿意的基本认识线索。  相似文献   

16.
普列汉诺夫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享有很高声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哲学史大师.他的卷帙浩繁的哲学史论著,至今仍是我们研究欧洲哲学史的重要文献. 在普汉列诺夫的哲学史论著中,对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的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在《黑格尔逝世六十周年》、《再论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俄文版第三版序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十九世纪法国空  相似文献   

17.
在蔡和森思想的众多领域中,史学思想是蔡和森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蔡和森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的奠基人。如果从蔡和森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时期在家乡湘乡和省城长沙求学(1895-1918)为史学启蒙阶段;在京准备出国到在欧洲留学(1918-1921)是蔡和森从朴素的唯物史观到完全的唯物史观转变的阶段;归国后从事革命工作(1921-1931)是蔡和森史学思想逐渐成熟、史学成果不断涌现的阶段。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初步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进化规律,其撰写的《社会进化史》是国内最早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必然趋势的著作;二是,开拓了中共党史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最初阵地,先后撰写了《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党的机会主义史》、《论陈独秀主义》等党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强调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共党史研究,以及首次阐述了中共党史研究的目的、任务、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奠定了以中国近代社会为背景的中共党史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8.
[内容分析] 按照教学规划,岳麓版《历史》必修Ⅰ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1个课时。《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根据学生的情况,我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分别确定为《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意义;理性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蔡和森思想的众多领域中,史学思想是蔡和森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蔡和森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的奠基人。如果从蔡和森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时期在家乡湘乡和省城长沙求学(1895—1918)为史学启蒙阶段;在京准备出国到在欧洲留学(1918—1921)是蔡和森从朴素的唯物史观到完全的唯物史观转变的阶段;归国后从事革命工作(1921—1931)是蔡和森史学思想逐渐成熟、史学成果不断涌现的阶段。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初步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进化规律,其撰写的《社会进化史》是国内最早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必然趋势的著作;二是,开拓了中共党史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最初阵地,先后撰写了(《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党的机会主义史》、(《论陈独秀主义》等党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强调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共党史研究,以及首次阐述了中共党史研究的目的、任务、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奠定了以中国近代社会为背景的中共党史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中,是一篇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著作。它和同时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一起,标志着马克思已经从唯心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到共产主义。这篇文章是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向德国现存制度发出的一篇革命的战斗檄文,它宣告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论述了向德国现存制度开火和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