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5月13日,我到澳洲克劳莱特花园小学听了一节关于“情绪”的诗歌指导课,非常有意思。一上课,老师就发给学生一份指导提纲,内容如下: 情绪:生气。什么事情使你生气了?感觉怎样?你做了什么或想做什么? 尼尔写了一首关于“生气”的诗:  相似文献   

2.
第一板块(激情导入,指导学法)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这首诗——《明信片儿师生情》,猜猜是谁的大作?生:(从老师的神态上,学生猜出是王老师,异口同声地)王老师——师:对,这是我于2000年1月10日发表在《运城日报》上的一首诗作。同学们读一读,谁能说说这首诗的背景以及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学生情绪高涨。)生1:老师写这首诗肯定是元旦来临之际,收到学生的贺年卡有感而发。生2:从诗的最后一节能看出,这首诗表达了浓厚的师生情。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对老师这首诗的认识和以前学习诗歌的经验,讨论如何理解一首诗歌。生1:朗读是理解诗歌…  相似文献   

3.
范建斌 《师道》2006,(5):31-31
如今,优秀作文选满天飞,多是冲着教辅用书的利润而出版的,其中不乏明显的修改痕迹,更有甚者直接是老师动笔写而署学生名的“优秀”习作。如此一来,学生习作浮夸风日盛,不少学生习作一味模仿,多是好词句的堆砌品,一点谈不上自然流畅。再加上,要想学生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一个学期单凭课本上规定写的六七篇作文是远远不够的,平常必须经常进行一些小练笔。怎么办?如何激发学生爱上习作,说真话,道真情?说是作文指导,还不如说是对话诱导,“请生入瓮”。对话就这样开始了:“作文作文,作得头疼。”我边说边作头疼状。有学生笑出声…  相似文献   

4.
一、一言难尽:畅谈“难写”作文 师:(板书:“难写”的作文)今天,我们专门来聊一聊“难写”的作文。先请大家说一说,什么样的作文,你觉得很难写?生:我觉得经常写的、老掉牙的作文。  相似文献   

5.
话题预告:5月:老师冤枉过你吗?如果老师冤枉了你,你怎么办?6月:你喜欢漫画书吗?你觉得它对学习有利吗?7月:如果你要竞选班干,你觉得平时怎样做才能得到同学们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片段】师:这篇课文有些字是比较难读或难写的。我想请同学们来当当小老师。请你拿出笔,把这些字在书上做好记号。(生准备)师:可以交流了吗?谁先来当当小老师?生:我觉得剖鱼的剖比较难读。师:这样就是小老师了吗?想想平时老师是怎么教的?生:下面我领读,剖,剖鱼的剖。(其他学生跟读)师:你不抽查一下吗?生(笑):请你来读。(指名读)  相似文献   

7.
"你叫学生写过检查吗?"问到这个问题,很多老师会感到可笑,甚至觉得奇怪。学生犯了错误之后不写检查,岂不是对学生的包庇和纵容,这样的老师称职吗?  相似文献   

8.
实践证明 ,“创设情境 ,开展活动 ,写实践性作文”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因此 ,我把人教社六年制小语教材十一册第五组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当小记者”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让学生先活动后作文 ,大大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一、创设情境 ,激情引趣师 :同学们 ,你从电视上看到过记者采访的场面吗?你想过当记者吗?想不想体验一下当记者的生活?这段时间 ,我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主持了一个“环保大家谈”的栏目 ,她请我帮忙 ,希望在同学们中间征集一些采访稿件 ,这可是个难得的好机会 ,我们全班同学可以过一把记者瘾啦。大家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  相似文献   

9.
课堂回放《新诗诵读》教学实录师:诗歌鉴赏应该从诵读开始,诵读就是把我们读懂的诗歌用声音呈现出来.(投影《泥土》: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做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请一位同学读这首诗.(生读诗)师:我先来问你一个问题:你读诗的时候,考虑过这首诗是什么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向什么样的对象在讲话吗?生:我觉得……,这里所指的“珍珠”的那一个人,是那种一直把自己当做是高高在上的人.师:“高高在上的人”?生:对.作者想对这类人说:让自己变得平凡吧!在平凡中奉献自己,为大家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只求官位、成绩,求地位、金钱.师:你说哪里读出“求官位、金钱”这个意思?生:我觉得“珍珠”是指那些比较贵重的东西,贵重的东西也可以是一种地位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王永胜 《课外阅读》2011,(10):339-339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来说,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每次习作,老师讲完要求之后,学生总觉得没有可写的素材,对此,我觉得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觉得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创作儿童诗的兴趣。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展示儿童诗创作的过程。3.初步学会用联想的方法创作一首或几首儿童诗,学会欣赏儿童诗。教学过程:(一)诗歌激趣,导入课题你想拥抱美丽的四季吗?/你想描绘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吗?/你想探究神秘的日月星辰吗?/你想告诉大家你稚拙、天真的幻想吗?/你想抒发自己的点点童心吗?/请跟我来。你们喜欢不喜欢儿童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学写儿童诗。下面我们来欣赏我校童心诗社社长黄红维写的《小草》、《玉米》。请大家读一读,读了以后,谈谈你们的感受。黄红维同学的诗,已有十多首在刊物上发…  相似文献   

12.
一、一音引入,激活印象师:老师这里录了一个声音,可时间长了我不知道是什么声音了。谁能帮老师判断一下?生:苍蝇的声音——嗡嗡嗡。生:蚊子叫声。师:再想想,你还在哪里听到过这个声音?生:是芦笛声,我在奶奶家的池塘边听到过,我还自己做了一个。  相似文献   

13.
在《江雪》一课的教学中,我见到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的处理方式。(一)师:同学们,这首诗咱们学完了,学得很好,老师想问: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生1:老师,我有个问题。这位爷爷为什么那么冷的天还要到江中钓鱼?生2:我想是因为那老爷爷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生3:可能那老爷爷钓了鱼是要去卖的。师:有些道理,你明白了吗?生1:哦!(恍然大悟状)生2:老师,江面结着冰,不可能钓鱼的。师:是吗?有不同看法吗?生1:那有什么,可将冰凿破呀!生2:有时天冷,河面不一定会结冰的。师:哦!是这样,你明白了吗?生:嗯。(二)师:学了这首诗,还有不懂的问题吗?生1:老师,那…  相似文献   

14.
王杏 《考试周刊》2012,(10):43-43
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好作文,但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对如何上好习作课深感困惑,不少学生也发出"作文,作文,写到作文头就疼"的感叹。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往往是用成人化的习作标准要求小学生习作,总认为所谓作文就应该写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东西,导致学生作文中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老师讲得多、深、透,难免千人一面。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的标准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甚至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是怎样,都要反复强调。结果是教师指导越细.学生的思维就限制得越死,写出的文章难免千篇一律.有的学生甚至失去了习作兴趣。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难点。有位作家,曾用这样的一幅对联形容作文时的情景: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作文果真如此痛苦吗?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  相似文献   

16.
有一位老师到外地执教公开课《早发白帝城》。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他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向老师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李白写了多少首诗?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李白这首诗是怎么来的?李白的酒量有多大?李白有儿子吗?李白死在什么地方?这首诗是李白什么时候写的,青年、中年还是晚年?江陵是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7.
有一位老师到外地执教公开课《早发白帝城》。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他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向老师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李白写了多少首诗?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李白这首诗是怎么来的?李白的酒量有多大?李白有儿子吗?李白死在什么地方?这首诗是李白什么时候写的,青年、中年还是晚年?江陵是什么地方?现在叫什么?请老师给我们谈谈古体诗都有哪些形式特点好吗?李白那个时期还有哪些诗  相似文献   

18.
王高堤 《考试周刊》2014,(33):43-43
正在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作文存在畏惧心理。我曾做过一次测试:在语文学习中,你感到最难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最难?57位学生中有46位感到最难的是写作文(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感到难的原因是: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因此,很多作文课都是老师指导完以后,学生咬着笔杆愣神,有的学生甚至轻轻唠叨:"我最怕写作文了。"是的,不但学生怕写作文,就连有些老师也怕上作文课,抱怨学生写不出好文章。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理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  相似文献   

19.
一、创设古诗情境,入情入境教学片段: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诗,它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写的《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自己读一读,它让你想到了什么?生:荷花。师:谁能介绍荷花的样子?生:荷花,又名莲花、水华、芙蓉、玉环等,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学生搜集资料介绍荷花)  相似文献   

20.
一、启动(上课铃响,师生问好后,教师没有开始讲课,却在讲桌前寻找什么。又问学生:你们看到老师的笔了吗?)师:谁注意到刚才老师怎么了?生:你是在找笔。师:你怎么知道的?生:你问我们了。生:你还在讲桌上找来找去的。(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的笔借给老师。)师:注意到老师怎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