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业经济可以说是报人现时“曲不离口”的话题。报界有识之士各抒己见,献计献策,共图报业经济的大发展。《报业经济的战略思考》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分析了我国近年报业市场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走势,将报业改革与国企改革做了比较分析,可使读者拓宽对报业经济发展的思路。 媒体竞争的中心是争取受众,得受众者,得市场,赢得受众,便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闻媒体怎样才能真正赢得受众?读读“本期专题”刊登的介绍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实践经验的文章,对我们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2.
李鸿仁 《传媒》2001,(12):29-31
报业集团化后,如何把拥有的资产做活,并由活而强而大,是报业经营管理者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而做活做强做大报业经济的核心,显然又在于,报业的经营应当随着报业的集团化而转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报业市场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新闻战”。这场“新闻战”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成都等各中心城市。然而,一只脚踏入市场大门的中国报业,竞争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4.
一集团化,给中国报业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规模做大了,品种变多了,实力增强了。但是,报业集团的内在效率、效益上去了吗?发展的体制障碍打通了吗?可以说,集团化,尚没有触及报业改革的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5.
纳葳 《今传媒》2005,(3):11-12
中国目前的报业发展状况正如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所言:“在媒体愈来愈失去行政保护的今天,报业自身要做强做大的今天,中国报业一个新的竞争时代已经开始!如何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如何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竞争时代的到来,如何在竞争中获得发展,是每一个报业从业人员都在  相似文献   

6.
去年九月,我在新加坡期间专程拜访了《联合晚报》 总编辑陈正。老朋友相见格外亲切,他带我们参观了新加坡报业中心。 现代化的出版机构 新加坡报业中心地处新加坡1334邮区仁定巷82号。这座设计别具一格成为仁定巷标志的七层楼大厦也是新加坡报业控股公司的总部。1985年建成的新加坡报业中心占地2.4公顷,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是一座现代化办公及工业大厦。除了应有的办事处及生产设备之外还拥有礼堂、训练室、资料中心、体育设施、诊疗所等,可以说具备了业务、生产、培训、休闲保健及公众活动等方面的功能。 报业中心也…  相似文献   

7.
融合与创新:报业集团数字化发展的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志坚 《新闻大学》2007,(3):127-130
我国一些报业集团已将数字报业作为报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即为用户提供多媒体(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和多终端(报纸、网络、移动终端等)的信息。在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转型中,首要的是转变观念和体制,以用户为中心,全面整合资源;从建立全时空全媒体的数字技术平台入手,确定数字报业的基本框架和运营模式;目标是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和实现利润中心的平移。  相似文献   

8.
辜晓进 《青年记者》2006,(15):83-85
今年4月上旬,笔者应邀在山东大众报业集团《青年记者》杂志主办的记者论坛上做了一次演讲,题目是《报业创新:已经做的,正在做的,将要做的》。当时以去年底至今年3月中国报界的几个标志性事件为例,判断中国报业新一轮创新已经启动。巧合的是,两个月后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报业年会  相似文献   

9.
陈翔 《传媒观察》2007,(8):12-14
成都报业市场竞争在中国报业市场化转型的格局中具有标志性意义。自1995年《华西都市报》首创都市报模式以来,原本沉寂平庸的成都报业市场瞬时风云俱生,在短短一两年内,跻身中国报业竞争前沿,甚至引领中国报业竞争风向标。也正是在《华西都市报》的崛起和办报模式的带动下,成都报业市场成为中国都市报的发祥地,成都报业市场竞争代表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业竞争的一面旗帜。在以都市报竞争为特色的成都传媒市场,  相似文献   

10.
(一) 2005年,报业广告增幅趋缓,这表明靠扩版、降价、促销等手段来扩大发行量,进而提高广告收入,再弥补发行亏损的粗放式管理已不适应报业发展的要求;单靠市场增量来获得效益将不太可能,只有加强财务管理,降低成本和费用,才能创造利润,保证报业各项经济活动正常进行。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强化资金管理为中心,强化报业内部会计控制,进一步完善报业会计各环节之问相互制约机制,堵塞各种漏洞,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对报业来说,2005年可能是一个转折点。曾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暴利行业”的报业进入微利乃至负利时代。伴随着报业高成长时代终结,中国报业正由超常发展转向常规发展,两极分化严重。报业竞争日趋激烈,发行大战愈演愈烈,种种迹象显示.报业发展已经进入平台期,报业转型与整合是必然的趋势:集约化经营、差异化竞争将成为新时期报业应对转型挑战的制胜之道。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于网络媒体的兴起,都市报的风行以及各省级党报子报和分社的创办,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地市级党报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报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地市报如何接受挑战,迅速长成壮大,做强做大报业?把报纸当作一种产业来经营,做到主业与副业一起发展,即在办好报纸的同时抓好报业经济,两个轮子一齐驱动。  相似文献   

13.
正在做的:新一轮创新开始 中国报业的迅速发展是以创新为基础的,过去十年中报业最大的创新,是都市报的出现,而新一轮创新刚刚开始.新一轮创新不是主动、自觉自愿的,而是在各种新媒体的挤压下,报业不得不创新.刚刚过去的3月,出现了几个新生事物.  相似文献   

14.
我国报业经济这一概念是1992年由中国报协提出的。我国的资本市场的主要交易场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在1992年挂牌。经过8年的各自发展,报业与资本市场开始了互相渗透,这是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报业涉足资本市场能否使报业扩张驶入快车道?本文就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截至1999年底,我国公开发行的报纸有1995种,分属约1200家报社和报业集团,其中日报约有900家,每日下午出版发行的晚报约120家。由于现代报业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都市化的产物,我国报纸的读者主要集中在城区。有调查表明,我国农…  相似文献   

15.
谌笛 《新闻窗》2007,(5):95-95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在深刻总结了当代中外报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正式明确提出了“数字报业”的理念,要求全国报业要在以往推行报业数字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数字报业发展战略,“重塑报纸出版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推动多元传播格局下报纸出版方式和经营模式的转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报业数字化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的概念不绝于耳。人们熟悉数字化的概念或许最先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数字电视开始的。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报纸印刷由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取代铅排铅印时就已经走向了数字化。如今,在发展现代报业的道路上,数字化已成为新时期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内地有报纸2007种,分属1200家报社和报业集团,而从1996年广州日报成立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到今天全国已有39家报业集团。组建报业集团是推进内地报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的重要措施,报业集团建设在整体上推动了中国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报业从业单位经济规模的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出现和迅速普及更加剧了媒体之间的竞争。十多年的发展表明,不管网络媒体如何发展,也不能取代报纸,但对报纸产生的生存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中国报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新闻优势走数字化发展的道路。可喜的是,中国报业在走向报业集团的发展过程中,已在逐步走向数字化的全面发展道路,提高了报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但勿庸置疑的是,由于受观念、认识差异  相似文献   

17.
《军事记者》2001,(11):23-23
报业集团是报业经济高度发展的组织形式,也是市场经济强化报社的企业属性的必然结果。因此,红建报业集团不能一哄而上,须具备报业集团的基本条件。 1、报业集团必须姓“报”。报业集团与其他企业集团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从报纸起步并发展壮大,同时始终以办报为中心,以政治影响力强、普遍受到读者欢迎的报纸为龙头产品。即使报业经济多元化发展,非报纸收入超过报纸收入后,也不能对办好报纸稍有分心。 2、报业集团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3、报业集团必须拥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 4、报业集团必须拥有多家媒…  相似文献   

18.
王立纲 《青年记者》2007,(11):19-22
三十年,近三分之一个世纪,时间不算短,中国报业也在这50年里起飞.由报业小国变为报业大国,发生的变化不可谓小,但表面的世事更迭背后,也还有一些深层的东西需要改变,方能走得更快更好。  相似文献   

19.
杨效宏 《新闻界》2006,(2):41-42
西部报业产业多元化是西部报业在全国报业产业化过程中为寻求产业价值而进行的一次有效实践,但实践过程中由于对利润的片面追逐而偏离了报业产业价值的目标。在中国报业以集团化形式确立其产业方向,标志着中国报业产业化的初步完善并开始由规模扩增到追求效益提升的新一轮创业产业竞争中,西部报业如何在构建产业价值链中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成为西部报业面临一个紧迫的命题。  相似文献   

20.
报业竞争的烽烟早已在一些中心城市燃起,并逐渐向地市报的“地盘”蔓延。短短几年间,来自中心城市的各类报纸分流了原地市报的大批读者,而且改变了读者对新闻的阅读兴趣和评判眼光,使其对地市报“几十年如一日”的老面孔很不满意。随着中心城市报业市场的逐渐饱和,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各大报业集团将把目光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