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具学术魅力的课题。本文根据李约瑟自己对相关几个悖论的分析,称为"李约瑟悖论"。正是李约瑟对"中国无科学论""制度抑制发明论"和"中国文明停滞论"三种观点的分析批驳,形成了"李约瑟悖论"的三重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从中西科学形态、制度形态、文明形态三个层面的比较,较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内在原因与制度根源,也是对李约瑟悖论的一种诠释,而这本来就是李约瑟悖论的应有之义。通过对中西科学技术和经济增长的大跨度历史分析与比较,进一步考察了"李约瑟悖论"的经济背景,并分别阐述了对李约瑟悖论的科学学解释与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2.
本文原标题为《呈蒋介石总统兼大元帅阁下的报告——中国科学与技术的现状和前景》。李约瑟在1943年2月来华,组织成立中英科学合作馆,以促进中英科学合作与交流。其间,他几乎遍访中国非占领区的科学研究机构以及大学和技术工厂等,对中国科学的整体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应当时政府首脑和中国战区陆空军最高统帅蒋介石的要求,在离华前的1945年冬,他以一份秘密报告的形式,向后者提交了自己对中国科学的批评和建议,分别就"增加政府对科学支持的必要性"、"提高中国科学声望的必要性"、"发现懂得科学的政治领袖的必要性"、"设立一个特别的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和海外留学计划"、"科学社团和其他组织"、"工业机构与工业财富"、"战时中英科学回顾"和"国际科学关系"等九个重大问题陈述了自己的意见。①本译文即为这份报告信的正文。该信被收于李约瑟让中英科学合作馆工作人员整理的《中国文件集》(ChinesePaper,1942-1946)中,现存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图书馆,编号JN-C:2。正式报告前有一个大纲和内容简介,本译文略去,文中的脚注除已说明为"原注"外,均为编者或译者所加。付邦红译。  相似文献   

3.
新近在网上看到一篇读《李约瑟文献50年》记,提到: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问世,使人们发现“被爱因斯坦判为不具备科学两大关键要素的中国,连冯友兰都论证为科学不毛之地的中国,却原来在近代以前是个富甲天下、璀璨耀目的科学大国。” 这种看法在我国早就存在,听起来  相似文献   

4.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以其主撰的《中国之科学与文明》闻名于世。促成他着手撰写这部巨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来华三年多,结识了著名的历史学者傅斯年先生,得到傅先生的鼓励与协助[刘广定2000]。该套书的第五卷第七分册《火药》,也因此献给傅斯年先生和战时担任我国兵工署长的俞大维先生。  相似文献   

5.
许康 《中国科技史料》2003,24(2):179-183
1944年7月陈立发表《我国科学不发达原因之心理分析》。该文早于李约瑟本人对“李约瑟难题”的最早论述(1944年10月)。竺可桢在1946年发表的《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中引用了陈立文章的结论。许康于2000年年初函询陈立,请教其写作背景。陈立当即复函。2001年5月,陈立又在《我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回顾》中作了进一步的解释。陈立的复函和相关自述,对研究“李约瑟难题”的发生发展,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随着二战接近尾声,战后科学国际合作问题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思考。1943—1946年受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派遣来华的李约瑟通过领导中英科学合作馆的经验,认识到创建新型国际科学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同时重视科学、教育和文化的相互关系。为呼吁成立战后国际科学组织,李约瑟于1944年7月、12月和1945年4月连续撰写了三个备忘录。第一个备忘录收录在《科学前哨》(Science Outpost)中(1),明确建议"一个国际科学合作机构应当由联合国在战后建立起来",并对其职能进行了说明。第二个备忘录比较简短,分析了国际科技交流的不同方式,认为应当结合和平时期和战时两种科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建立新型的国际科学合作机构,并承担主要的功能(2)。完稿于重庆的第三个备忘录(3)最为全面深入。当时正值国际上酝酿建立联合国教育与文化组织的关键时期,李约瑟以中英科学合作馆(British Scientific Mission in China)馆长的身份与科学界一起呼吁,"科学"应以平等的身份加入该组织,并在名称中体现。这篇备忘录也在华盛顿和伦敦广为散发,为教科文组织的最终成型起到重要作用。在这个备忘录中,李约瑟的视线超越欧美等科学中心,认为在"光明区域"之外更为广袤的地区,需要国际科学伸出援助之手。而这是其它科学组织所做不到的。1945年11月6日,伦敦的联合国会议上终于采纳了"UNESCO"的名称。1946年3月,李约瑟赴巴黎就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Division of Natural Science)的副主任。以李约瑟、贝尔纳、霍尔丹、克劳瑟为代表的剑桥左派科学家,他们不只是钻研科学,而且积极关注科学在社会中的应用,是英国和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他们都重视科技史的研究,因为在他们看来,科学史不仅要解释科学,更要改造科学。李约瑟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卸任后,很快投入到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中。李约瑟在科学的国际合作与历史研究两方面的工作,实际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刘晓、王洋译。  相似文献   

7.
英国人李约瑟的皇皇巨构《中国之科学与文明》影响深远,其中译本《机械工程学》卷中引用了一幅元代佚名画家的水磨插图,以“显示元代工程师之优良技术”。同时在“东方及西方水轮”一节中,他认为“在叙利亚以东,多用卧式水轮,例如波斯、土耳其斯坦及喜马拉雅之洪萨区域以及中国等”。所附的三张照片,也都是卧式水轮。  相似文献   

8.
新视野中的“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李约瑟难题”置于李约瑟科学史思想与科学史研究工作的背景下加以分析,可以认识到它的真正内涵是下述三个问题1)什么因素造成了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科学超越?2)什么因素促成了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融合?3)什么因素造成“融合”与“超越”之间的时间差?李约瑟着力解答了第1、第3两个问题,而忽视第2个问题。解答这一问题是“李约瑟难题”留下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杰佛里·劳埃德为剑桥大学古典系"古代哲学与科学"教授、李约瑟研究所驻所教授。他不仅是西方古代哲学与科学史界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与古希腊思想比较研究的鼻祖。2018年5月,笔者在李约瑟研究所对话导师劳埃德教授,与他探讨中西思想比较过程中的疑难、跨学科研究的意义,以及高效工作的"秘诀"。  相似文献   

10.
齐尔塞尔是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中不能不提到的名字。与他相连的"齐尔塞尔论题"既引人深思,又常引发争议。齐尔塞尔声称,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了高级工匠与学者之间的互动,而近代早期科学正是在这种互动中兴起的。本文从现有资料出发,介绍了齐尔塞尔作为边缘人的独特经历,分析了作为一个未完成的大计划之特例的"齐尔塞尔论题"的来龙去脉,以及与李约瑟及"李约瑟难题"之间的关系,最后指出了其可能的缺陷及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约瑟命题"在今天已经超越了区域和历史的意义.然而,相对于中外学者对命题之解的热衷,我们却发现很少有人深入地探讨"李约瑟命题"本身的逻辑语义结构.文章通过对中西文明文化的内涵以及不同语境下的"科学"的涵义分析,尝试性地讨论该命题内潜含的三个二难推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科教文汇》2005,(2):12-13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今年的确是个热门人物。2004年9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杨先生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题提出观点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谓一石激起干层浪,围绕杨先生的论点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李约瑟难题”,传统文化对中国科学有何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而且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这就是科学史上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李约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员,著名科学家。他24岁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早年从事生物化学研究,成绩斐然,被誉为“化学胚胎学之父”。1937年李约瑟开始学习中文,并且对中国科学技术史产生浓厚兴趣,1948年着手撰写7卷本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在其未能完成的这部著作中所思考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  相似文献   

14.
<正>拙文《"李约瑟问题"辨析——兼评"陈方正-余英时方案"》(简称《辨析》)发表于本刊2012年第5期,陈方正教授的文章《对"李约瑟问题辨析"的答复》(简称《答复》)发表于本刊2013年第2期。这两篇文章都主要涉及陈方正教授的著作《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简称《继叛》)。现就《答复》给以必要的回应。  相似文献   

15.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这个名字对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他的历时半个世纪才写出的跨越4000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共七卷,34册),堪称是20世纪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同时也是西方研究中国问题的最高成就。然而他的名气除了由于这部巨著之外,还始终与他提出的一个“世纪难题”密不可分。遗憾的是,终其一生,李约瑟都未能找到准确答案。这个难题如果用现在的语言来阐述的话便是:为什么中国科技一度停滞了?中国的创造力为何突然消失了?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3):373-379
<正>"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牵头举办,截至2019年已举办14届。本年度,《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和《科学通报》5家编辑部共推荐了353项科学研究进展(所推荐的科学进展须是在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期间正式发表的研究成果),由两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17.
在《自然》杂志中文版特别增刊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蒲慕明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探讨了“大科学”和“小科学”的利弊。他说,现在西方和东方都在刮“大科学”之风,大量的研究经费投入到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计划上。中国  相似文献   

18.
16世纪佛兰德斯画家斯特雷特设计的系列版画《新发明》,包含许多当时西方人感到新奇的事物,20世纪西方艺术史权威贡布里希对它们进行了分析,并以"东方的发明、西方的回应"为线索讨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本文聚焦于其中9幅与中国有关的图画,指出:尽管在史料上充分依靠李约瑟的研究,贡布里希却不认可后者信奉的"进步论",而强调波普尔的"情境逻辑",认为"循环论"是文艺复兴乃至科学革命早期历史观的主流,他又以"载货崇拜"的隐喻来解释当时欧洲人对新时代的狂热期许。  相似文献   

19.
五行阴阳与气论——中国古代科技的起源与三大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常生活中,阴阳、五行往往被视为封建迷信、伪科学,与占卜、算命相联系。其实阴阳、五行对中国古代科学贡献巨大,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阴阳、五行十分推崇,他说:“中国人科学思想包含着宇宙两种基本力量或原理,即阴和阳。”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以下简称SCC)第一卷出版之前,李约瑟必须要解决中英文混合排版的技术问题。他通过科学合理的版式设计为SCC规划了一种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解决方案。但此后的过程并不一帆风顺。当汉字铅字的来源出现问题以后,李约瑟以其执着而又不失灵活的处事方式,最终赢得了多方的支持,帮助剑桥大学出版社购置了全套的汉字铅字,才算是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李约瑟在其中所做的很多工作已经超出了一个作者应负的责任,但他甘居幕后,所以这段往事长期以来并不为人所知。在我们今天看来,如何跨越中西方科学文化交流中语言的障碍,李约瑟的经验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