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所谓“差生”,是一个客观存在,只要选拔性的教育体制存在。那么“差生”就会普遍存在于各级各类学校,就会存在于教育的各个阶段。根据多年的教学观察,我发现“差生”基本上有这么几类:一是不爱学习的:二是不会学习的:三是不遵守纪律的。不论哪类学生,最终结果无一例外地都是学习成绩差。我们也因此把这些学生定为“差生”。  相似文献   

2.
如何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如果只狠抓一些尖子生是不够的,差生成绩的提高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因为很多的差生本来学习成绩很差,且又比较厌学,如果能使这些“厌学”的学生变成“乐学”,那问题就好解决了。  相似文献   

3.
每一个班级,不可避免地会有少数学习成绩差,纪律观念不强的学生,即所谓“差生”。“差生”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头疼。笔者从教多年,在“转差”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作为班主任老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来转变差生,这是“转差”成功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转化数学差生的探索与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对数学差生的剖析“学生天生就是爱学习”.当然包括喜欢学习数学.那么为什么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会形成相当一部分的数学差生呢?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深思索.据研究表明,数学差生大部分是非智力因素所造成,那么这部分学生成为数学差生的原因可能由于社会环境影响,或者是家庭教育影响,也不能排除由于教师的教育不当,教法失调所造成.或者是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在小学阶段就底气不足,因一部分知识缺欠,能力薄弱跟不上班,在过度紧张的拼搏中步步败退,逐渐失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也成为数学差生.不管是哪一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从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看.每个学校总有部分难以达到基本要求的“差生”。一般来说,数学上的“差生”并非是天然的,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学好数学知识的基础和潜能,其中有些人因病因事长期脱课,或因其他一些非智力的原因而造成成绩下降,一下子跟不上集体,又由于长期得不到他人特别是教师的理  相似文献   

6.
科任老师眼中的差生,与班主任眼中的差生有一定的区别,往往是指那些学习有困难,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笔者长期从事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数学成绩差的高一学生所占比率逐年递增,而我国现阶段教育原则是“以人为本”、“为了一切学生”。面对这样一群成绩上的弱势群体,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呢?值得我们数学工作者思考。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数学成绩的差距较大,学生留级,大都由于数学成绩太差。可见怎样帮助提高数学成绩差的学生是一个很值得重视和认真探讨的问題。怎样有效地帮助差生学好数学呢?差生学不好数学的原因很多,而最主要的是如下几个方面:①对学好数学缺乏信心;②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能力很差;③缺乏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因而困难很大。我认为帮助差生,要先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许多学者和教师对学生班集体作好、中、差分类,将思想道德品质差和学习差的学生均视为“差生”,但对“差生”的界定并没有科学的标准。因此,有的教师把违法、犯罪的学生视为“差生”;有的教师把调皮、不听话的学生视为“差生”;有的教师把学习成绩一贯差的学生看作“差生”。我们认为,“差生”标准模糊,不确切、不科学,只会伤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9.
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差的。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差生”。关心“优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优生”各方面都不错,教师从感情上也容易贴近,自然关心得也较多。但“差生”则不然。有些差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你的话就如同“春风过驴耳”,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的“差生”,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他,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并不是说,“差生”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就“无药可救”了。“差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到位。我认为。作为一个好教师,更要特别关注“差生”的成长,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也要从关注“差生”的成长着手,并且把最后的基点落在关注“差生”的成长上。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好数学”,“不同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速度学习数学”。“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等。贯彻这些理念的关键是:改变学习内容,让学生学有所趣。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学有所得。把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有所用。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职校学习的学生多数是出于无奈,他们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均属于中下或较差水平,其中尤以数学为甚。这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在“强调统一教学计划及要求,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个性差异”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容易导致两极分化和差生“晕车”、优生“陪读”等不良后果。加上以单一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功能为体系的传统课堂评价,忽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绪、意志、兴趣、态度等心理因素,忽视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他们视数学如畏途,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实施情知互动的分层教学成为中职数学课堂的有益选择。  相似文献   

12.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差生的数学水平研究报告执笔东海学校周建明一、前言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水平差异很大,两极分化较严重;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要求,造成了脱节,这些学生由于未能及时补习,一点一点丧失了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只...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教学理论中,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是为了不教”这个观点。其本质就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形成独立探索的学习能力。对于中师生来说,这种能力犹为宝贵。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如何让中师生学好数学,会学数学,实现中师数学教学的“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目的呢?习惯地,我附总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到学不好数学的学生身上,从差生身上,从差生的角度去探讨更好的教学。我以为,在中师我们完全可以从优秀学生的学法上去总结从而找到好的教法。学法和教法的和谐结合,才会有好的教…  相似文献   

14.
加强领导做好“三差生”的转化工作阎占义人们把那些品行欠佳,学习后进,纪律涣散的学生称为“三差生”。这些学生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同学中的影响和破坏力却很大。而且我们的任务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尽量不使一个学生掉队,所以如何转化“三差生”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慧敏 《吉林教育》2006,(10):52-5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恐数”的状况下,再聪明的学生也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使学生乐于去主动地接受,对学习数学感兴趣,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这无疑是最佳的学习动机。因此让学生觉得数学是十分有趣的学科,这是数学教师的责任。数学课教学的第一任务就应是帮助学生克服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尤其是开课之初,应在教学计划中单独安排一些课时,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兴趣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通过具体事例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做看似浪费了时间和教师的精力,但如果能培养起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就能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面对学习成绩、个体性格、身心素质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该如何看待?从家庭、社会到学校,都一味地盯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差异而区分学生的优良中差,这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做法,于是便有许多怪现象盛行。“差生”称谓的通行。学习不好是差生,品德表现不好也是差生  相似文献   

17.
数学差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数学差生产生的原因与我们数学教育的深层问题有关,即:过分注重“结论”而忽视“过程”;过分注重“程序”而忽视“意义”;以落实知识点为目标的“机械”的、“线性”的训练使目标教学法发生了异化。这些弊端严重影响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也是数学差生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为此,应再次呼唤中学数学教学的返朴归真。  相似文献   

18.
提高“数学差生”能力的点滴体会张延明(南昌铁路一小)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怎样才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呢?我认为关键在于使“数学差生”(以下简称“差生”)...  相似文献   

19.
给差生七个“优先”──谈提高差生的数学成绩的几个做法刘北荣,刘让林当前,数学教学面临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提高差生的数学成绩。为此,我们给差生七个方面的“优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一、优先提问造成差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差生...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国教育学刊》有一篇文章,提出把“差生”改为“潜能生。我为这句话叫好。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教师应当体会学生生命最大的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要让更多的孩子有所选择,能够表现自我,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然而在中小学,“差生”这顶帽子犹如一盆冷水,浇得多少期望上进的孩子心灰意冷;“差生”这顶帽子就是精神枷锁,束缚了多少天真、活泼的孩子,使其变得消沉、孤独、无望、麻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