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财经新闻的专业性极强,其内容包含大量的经济学专业术语,也由于财经新闻的专业性决定了财经新闻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特殊的技能。同时,财经新闻的读者文化层次高低不同,既有精通消费和投资的专业人士,也有普通的百姓大众,由于大部分人对于经济学的专业术语知之甚少,这就要求财经新闻必须通俗易懂。培养财经新闻人员实际上面临很多困难,培养一个财经记者往往要花  相似文献   

2.
陈相花 《新闻界》2003,(4):48-48
可读性、趣味性时下在新闻圈内使用频率颇高,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应当是两者的完美统一。所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达到“双美”。在实际写作和编辑工作中,要做到这一点十分不易,尤其对于专业性极强的专业术语,处置不好往往会顾此失彼,很难两全。专业术语顾名思义专业性极强,一些专业术语假如作者或编辑不做处理连锅端到版面上,外行人读起来就会感到非常吃力。让晦涩的专业术语变成通俗易懂的文字,既不失原意,又让读者接受,应是每一个报人追求的目标。行文至此,我想起一位读者对专业术语的看法。他认为,让专业术语活起来,利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应是…  相似文献   

3.
《新闻爱好者》2009,(3):21-21
12.稿件体例心中有数新闻版上的稿件分为:消息、通讯、特写、综述、言论。13.专业术语多加注解不少领域.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财经、科技、通信、法律、医药等,记者在撰写此类稿件时。经常需引用专业术语,这就需要勤加注解。毕竟读者不同于熟悉业务的记者.一个在业内经常使用的专业名词.却很可能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如“高开低走”、“3G手机”、“ISDN”、“固体燃料”等。  相似文献   

4.
岁尾年初,各新闻媒体上又充斥着依据各个权威部门提供的各类统计数据、年度报告而写成的“公告式新闻”。由于这些新闻具有内容全面、来源可靠、信息准确等特点,一般能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一个部门、行业一年来的发展情况,对于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也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所以有一定的新闻价值。 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大量的数字、专业术语,使“公告式新闻”看上去枯燥、乏味,不免让人望而却步,有的  相似文献   

5.
目前,有一些新闻,存在着让读者读后弄不清、看不懂、甚至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令读者如坠迷雾之中。究其原因,大致是:陈述含糊、交代不清、前后矛盾、滥用专业术语以及打马虎眼等。一篇新闻中,这样的地方越多给人造成的迷惑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科技新闻。这些科技新闻除珍闻和趣事以外,很大一部分由于新闻中的专业术语生僻难懂,可读性较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以为关键是要“软化”科技新闻的“硬”材料,将专业术语变得浅显易懂,让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更接近社会和读者。为此,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7.
在科技图书、文章中,专业术语的使用非常重要,用词不规范、不标准、不统一.常常会使读者误解,不便于交流;不成熟、不科学术语的使用则不利于知识的传承.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的油田行业发展迅猛,特别是大数据时代到来后,油田钻井与开采中大力推广了大数据、数据库、人工智能等技术,大大提高了油田生产水平。油田项目中钻井工程的实施难度大,为响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号召,各个油田应加大资金与技术投入,集中精力建设钻井工程技术一体化平台,在该平台内实现数据集成与信息共享,打造兼具动态查询、生产协调、统计分析等功能的智能化平台。基于此,重点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下钻井工程技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路径,对石油开采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们写稿绝不提倡通篇深奥难懂的专业术语、洋洋洒洒的大块文章,而是要用大家都看得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把读者欲知未知的事实、知识等告诉读者。这里有个换位思考的问题,即作者应常常把自己置身于受众的位置和角度上,切身感受普通受众所欲知未知的,设身处地与受众共同体验生活,才能使自己的报道活起来,才能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受众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作为个人来讲,由于他们自身的兴趣爱好、生活环境以及素质修养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他们的欣赏情趣、水平的不同。这是寻找契合点碰到的首要难题。但作为新闻媒介来说,它是办给绝…  相似文献   

10.
油田自动化生产管理软件功能强大,很显著地提高了油田的经济效益,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油田开采的一系列工作中用处极大,所以其开发与管理技术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油田自动化生产管理软件的开发以及管理解读其在油田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大庆油田报》经济版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油田各生产单位主要的发稿阵地,因此,能不能把经济版办好,既涉及到报社的影响力,也会影响到各生产单位投稿报道的积极性,以及各单位会不会重视油田报社。从上述角度讲,必须把经济版办好,努力扩大油田报社的影响力。报纸改版以来,经济版明确发展方向,并提出要实现版面带动策划。在这一思路指导下,经济版确立了"二级单位领导喜欢看、基层职工争着看、普通读者愿意看"  相似文献   

12.
经济新闻乏味,是因为它给读者留下的是一个个专业术语,一串串呆板、枯燥的数字;尤其是有些企业报年复一年的“生产开门红”、“首季”、“半年”、“全年”几个时段的成绩快报,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经济报道难,难在其工作性、综合性、专业性上。实践证明,好的经济新闻必须要讲究创新。  相似文献   

13.
刘晓芳 《新闻三昧》2001,(10):36-36
税收新闻常常给人的感觉是由数字和专业术语堆砌而成,枯燥无味。怎样让税收新闻报道从行业领域中跳出来,尽可能以人们可知、可感的形式展现给读者?本人结合一些见诸报端的文章和自己的编采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张晓博 《新闻三昧》2008,(10):31-32
有人说经济新闻乏味,是因为色给读者留下的是一个个专业术语,一串串呆板、枯燥的数字;年复一年的“冬运生产开门红”、“首季”、“半年”、“全年”几个时段的成绩快报。经济报道很难活起来,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经济报道难,难在其工作性、综合性、专业性上。实践证明,好的经济新闻必须要讲究创新。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新闻的第一要素。要提高党报的可读性,首先要在语言上多下功夫。“官腔”和套话令读者生厌,要尽量避免使用。多用朴实的语言。还要少用专业术语,多用口语和大白话。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家经济实力和国内消费情况的巨大条件下,我国已经是石油净进口最大的国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在如此石油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应该要提高油田开采工作效率,增加油田产油量.与此同时,企业家们通过使用科技技术,也就物联网来实时监测油田工作并提高开采工作效率.但是,这种高科技的方...  相似文献   

17.
刁勇 《图书馆建设》2012,(6):24-25,30
"剔旧"偏重于对外部形态"旧"的书刊的淘汰,没有给出客观、合理的标准。"剔除"则是将淘汰的藏书作为"非核心藏书"移转到辅助书库,其作为专业术语的含义与本身的汉语词义不一致。而"复选"把图书馆馆藏书刊淘汰工作放到图书馆藏书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且与读者服务连接起来,是针对采访偏差的校正,能够保证图书馆馆藏书刊建设质量,其作为专业术语的含义与本身的汉语词义一致。因此,使用"复选"最符合图书馆馆藏书刊淘汰工作的实际。  相似文献   

18.
李明 《记者摇篮》2005,(6):53-53
一日读报.看到这样两条消息,一条是报道新疆又发现了一处大油田,另一条是报道某地冰雪节即将开幕。这两条消息之间没有什么关联.之所以把它们聚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存在同一个问题:新疆发现新油田的报道中.只是强调了油田的储量(一个枯燥的数字),但这个储量意味着什么?和我国现有的哪处油田储量接近?按现有开采能力可以开采多少年?可以减少我国每年多少原油的进口量?  相似文献   

19.
张宜军 《出版广角》2013,(Z1):64-65
稿件在谋篇布局、语言文字、版面编排各方面要大众化,传情表意既要准确、明了,又要通俗、易懂,不但便于读者阅读,还要让读者"悦"读。长期以来,会议报道不顾读者需求和感受,如公报照搬会议程序和材料,读者多有意识无意识地一瞟而过;如果是专业的学术性会议报道,再夹杂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一般读者只会望而却步,徒增畏惧。笔者偶获一次学术研讨会报道的机会,尝试对报道进行改革创新,钻进会议研讨内容,深入挖掘具有传播价值的事实和观点,在谋篇布局、语言文字、版面编排各方面注重大众化表达,吸引读者在"悦"读中深读。报道发表后受到读者好评,还被辽宁省  相似文献   

20.
体育新闻是国人了解国内外体育信息的主要窗口,但体育新闻中的专业术语英译却一直是困扰新闻工作者的难题。翻译专业体育术语应从目标读者的角度出发,采用归化翻译策略,灵活运用直译法、音译法、套译法、意译法等多种翻译方法,准确地再现原术语的指称意义和内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