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析唐朝发动征伐高句丽战争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制止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扩张,完成收复故土的愿望,维护宗藩体制的需要,唐王朝发动了征伐高句丽战争。  相似文献   

2.
《三国史记》关于棘竭、渤海的相关史料,反映了秫揭、渤海与中原王朝及新罗、高句丽、百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包括渤海建立前棘辐与三国之间的相互征战、秫辆对唐朝的隶属关系,渤海建立之后渤海与唐、新罗的关系等,这些史料是金富轼摘抄中国、朝鲜古代史料所为,尤其是一些朝鲜古籍中的史料,对于探讨新罗、高句丽、百济的历史,以及中原王朝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统辖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法双方由越南问题而引发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有相当影响的战争。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直接参与了这场战争。在与宝海的交涉中,李鸿章不再拘泥于中越宗藩关系之虚名。而是从国家安全利益出发,与法国划定鸿沟,防止法国以越南为跳板侵略中国西南。可以说,《李宝协议》的签订,实为李鸿章务实外交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三国史记》是金富轼奉高丽仁宗之命纂修的一部汉文史书,它是朝鲜的第一部纪传体正史,成书于公元1145年。在《三国史记》中关于新罗、百济、高句丽的服饰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主要记载于杂志的色服中,但我们可以从《三国史记》的记载中发现新罗、百济、高句丽的服饰特点,了解其发展轨迹,从中看出中国服饰对于三韩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高句丽、百济、新罗均是朝鲜的古国名。 高句丽也称句丽、高丽。相传其始祖朱蒙于公元前37年建国。公元4世纪初南占乐浪郡地。此后百济、新罗兴起,互争霸权,朝鲜史上称为“三国时代“。广开土王(好太王)在位时,败日本、百济联军,臣服新罗。其子长寿王(413-491)加强王权,都平壤;475年南攻百济,夺取汉江流域地区,为高句丽极盛时期。6世纪后渐衰,7世纪为新罗所并。 百济相传朱蒙子温祚创立。约公元1世纪兴起于汉江流域。都域礼城。渐征服邻近各部,成为朝鲜半岛西南部强国,继而与新罗、高句丽鼎足而立。7世纪并…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高句丽民族的起源、高句丽国家建立、高句丽国家的社会性质及高句丽与中原的关系等问题予以综合分析,在归纳、整合与分析有关史料文献和当代一些学术观点的基础上,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相似文献   

7.
中越之间的宗藩关系源远流长,它建立在两国对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之上,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延伸.在历史发展中,儒家文化成为中越宗藩关系建立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8.
统一新罗并合了朝鲜半岛上旧属三韩的地域,没有也无意于北上占据本非三韩的高句丽故地。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主体仍然属于中原王朝,渤海国仅据有一部分高句丽旧地。所谓“统一新罗与渤海国的相互敌对很像一个被分割国家的南北两部分这样的说法”,显然是对历史的误解。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居住在朝鲜半岛上的朝鲜先民被称为高句丽、百济和新罗。自秦汉以来,他们与中国人有着密切的交往,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了较大的发展。现就其社会风俗,择要试述之。一、生活风俗服饰是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特征的重要标志。高句丽、百济和新罗朝鲜先民,他们同处朝鲜半岛,他们的穿着打扮、服饰文化基本相同。高句丽,在汉末祝初,随山谷而居,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三国志·魏书·东夷传》:“高句丽在辽东之东迁里,南与朝鲜、涉貉,东与沃温,北与夫余接。…  相似文献   

10.
魏燕战争前后北魏与高句丽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435年),高句丽王琏首次向北魏派遣了名叫安东的使臣,随后北魏也向高句丽派出了第一位使臣李敖。但是,北魏与北燕战争的爆发,影响了北魏与高句丽的交往。北魏灭北燕以后,高句丽接纳了流亡的北燕国主冯弘,北魏与高句丽的关系一度处于僵持状态。两年以后冯弘被杀,北魏与高句丽之间的紧张局势终结。此后双方的关系向着友好的方向发展,一直维持到北魏末年。  相似文献   

11.
高句丽第二十一代王文咨明王罗云在位期间,继承了其祖父长寿王北缓南战的对外策略,即对于中原王朝态度恭顺,且沿袭对北朝和南朝的两面朝贡,尤其是保持了与北魏的良好关系,为其在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解除了后顾之忧;其次,以武力威慑手段将与百济结盟的新罗拉回到其从属国行列,再次臣服于高句丽;最后,保持了对百济的军事压制,维系了高句丽的区域优势地位。经过文咨明王的一系列努力,巩固了高句丽在迁都朝鲜半岛后对内的政权统治和对外的战略优势。可以说,文咨明王是高句丽后期承前启后的一位统治者,亦是高句丽史上较有建树的一位君主。  相似文献   

12.
从《三国史记》初探新罗社会制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罗是古代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国家,与高句丽、百济并立于半岛。其开国于公元前57年,亡国于公元935年,存续近千年。朝鲜高丽时期的著名文人金富轼在其著作《三国史记》中对新罗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从而使之成为研究新罗历史的重要材料。本文试图通过对《三国史记》关于新罗的记载,对新罗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发展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展现《三国史记》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1812年美英战争是美国史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国内学者也对这场战争的起因、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论证。文章对该问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尤其是近20年来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战事诗扩大了边塞、战争的题材范围,全面反映战争.不仅表现对战争的态度、性质评价,还表现战争对唐朝经济、政治、军事、国际周边关系、以及对广大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持久的破坏与影响.杜甫的战事诗实录了战争、战乱的许多重要事件,全面地展现了"安史之乱"这场长期的战争、战乱历史.  相似文献   

15.
清初清国通过对朝战争最终将朝鲜变成了自己的附属国,从而确立了清国、朝鲜间的宗藩关系,朝鲜被迫成了该体系的重要成员。但是武力的征伐虽能建构宗藩体系的外在框架却无法形成本质上对宗主国的诚服。朝鲜自身的蛮夷价值观的取向决定着朝鲜很难在清初真正地诚服清国,而孝宗朝其他因素在这一价值观的策动下进一步推动了清国、朝鲜危机的高涨。文章就孝宗朝清国、朝鲜危机形成原因、危机表现、影响和评价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英美战争是美国史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国内学者也对这场战争的起因、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论证。本文对第二次英美战争对美国的影响持肯定的态度,不同意美国史学界一些人认为第二次英美战争是“白打了一仗”这一观点。本文认为第二次英美战争对关国的政治、经济有决定性的影响,并确定了美国日后的茛农方向、  相似文献   

17.
明清更替对传统的中缅宗藩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缅甸东吁王朝拒绝向清王朝臣服。直到乾隆时期,因内忧外患的加剧,才重新向清王朝入贡,其媒介就是边境地区矿丁吴尚贤的劝说。然而,1752年东吁王朝的猝死令新建立的中缅宗藩关系流产。中缅关系的发展演变,揭示了清代中前期双方国力对比和内外环境的变化,从根本上影响着双方的对外政策和宗藩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三国史记》史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史记》共有31篇史论,是《三国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史记》史论不仅效仿了春秋笔法,而且还学习《左传》、《史记》等史书中史论的写法。《三国史记》史论中所体现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是对中国古代史学成就的折射和补充,尤为重要的是,《三国史记》是站在中原王朝附属政权的角度去记载新罗、高句丽和百济历史的,因此,认真研究《三国史记》中的史论,对于厘清新罗、高句丽、百济的历史角色,估价《三国史记》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蒙元入主中原后,曾试图经略东南亚。至元十八年,元朝以安南国王陈日烜拒不入朝为由,改封其叔陈遗爱为王,并添设安南宣慰司,任柴椿为都元帅,护送其回国即位,欲以此增强对安南的监控,协助朝廷的东南亚政略。但安南既不接受新王,也不配合远征占城,从而激化了双方的矛盾,使元朝的征占行动演变为征伐安南的战争。元朝在这场战争中先赢后输,最后不得不接受安南贡而不朝的现实,使双方只是维持一种礼仪式的宗藩关系。  相似文献   

20.
潘颖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6):144-148
大化改新之前,日本处于奴隶社会。此时,朝鲜半岛有三个国家,分别是高句丽、新罗、百济。日本与朝鲜半岛国家的交往,既有冲突又有往来。日朝的交往对日本、朝鲜半岛及中国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日朝在交往过程中伴随着任那的问题,而任那问题又影响着日朝的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