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立  张毅 《中国广播》2016,(9):53-56
新媒体时代,公众的话语权和选择权日益扩大和自由,随之而来引起的人格权纠纷相对增多,有必要引入"公众人物"的概念及其衍生的"实际恶意"原则、"微罪不举"原则、"克减"原则以及"特许权"原则等,一方面可以约束人格权侵权行为;另一方面对舆论监督也可以起鼓励和保护作用。本文援引一些司法案例就此分析。  相似文献   

2.
传媒动态     
《传媒观察》2012,(8):64
网民批评公众人物微博"约架"现象近期,一些公众人物在微博上公开"约架"引发网友热议。这些公众人物包括教授、媒体人、IT企业家、导演等,他们从网上斗嘴转为现实掐架,吸引了不少网上围观者,也引来一帮看客去现场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5,(14):24-26
<正>方是民、崔永元争论转基因食物安全因何走上法庭?法庭是对转基因食物是否安全作判决吗?转基因食物安全议题对判决有影响吗?方崔的公众人物身份对判决有影响吗?中国法官有权"造法"吗?一、历史有时惊人相似1993年在武汉,有位周姓造船工程师与另一位周姓船舶教授就造船理论发生论战。周教授发表3篇文章指责周工程师的理论是"伪科学",称他是"地  相似文献   

4.
纪录是一种态度 --访钟大年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兼跨学界和业界,拥有研究者和策划者双重身份的钟大年教授将研究取向从偏重主题元素的"表现了什么意思",转向偏重功能元素的"如何表达某种意思",在开始发问"如何表达"的同时,那些隐藏在纪实表象之下更深层的逻辑元素被创作者的动机引领,在利用现实的影像创造一个意义系统的路上,纪录片被贴上了愈发鲜明的"人工制品"标签.从"纪实论"到"表意论"的构建过程中,钟大年教授在纪录片的学理分类、社会功能和市场化等范畴发表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5.
公共议题向来是大众关注的焦点,方兴未艾的网络更是为公共议题的讨论提供了新的空间。此外,许多公众人物也热衷于公共议题的讨论,本文将以崔永元与方舟子"转基因之争"为例,讨论在此过程中,双方在自由发表言论的同时,言语缺乏理性,非理性的话语权博弈无益于公共议题的解决。对公共议题进行讨论的同时,公众人物作为一部分人的"意见领袖",应当充分考虑其肩负的社会责任,努力做到真实、客观、理性、文明。  相似文献   

6.
近期以来,在电视节目里、博客微博中,一些公众人物"语不惊人死不休",或"曝光"他人私人言论,以他人的"阴暗"反衬自己的高大;或以自己的社会声望撑腰,蛮横地给他人扣上异类的帽子;甚  相似文献   

7.
燕誉颉 《今传媒》2021,29(4):136-138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人们对公众人物隐私的"过度挖掘",使得明星的隐私保护面临着愈发严峻的挑战。本文拟从公众人物理论出发,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的公共利益以及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在实际应用中的困难,对明星隐私权的限制和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力求在保障公众人物私人生活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实现和满足社会公共利益,找到明星隐私限制与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隐私权是不得侵犯他人的私生活或者不得将他人的私生活非法公开的权利要求。所谓"隐私"有两个要素:一是"隐",二是"私"。前者是指某个事物或者某种信息不为人所知的事实状态;而后者则是指纯粹个人的,与社会公共利益和集体利益无关的事情,这是隐私权的本质所在。然而作为特殊群体,公众人物一方面要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又要划清和个人隐私的界限,由于在法律上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报道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如何平衡处理二者的关系,成为了"泛娱乐化"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公众人物"这一舶来词汇,近几年频频亮相.法院就范志毅诉<东方体育日报>案的判决,将公众的目光再一次引向公众人物概念,并把这一舶来词汇首次写入中国的判决书;余秋雨案以及新近发生的刘翔案等,再挠公众人物"之痒";各种论文、书籍对公众人物概念展开了海量研究;<民法典>(草案)建议稿中,也出现公众人物概念身影……它开始成为新闻与法制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靖鸣  王瑞 《新闻爱好者》2012,(19):24-26
微博"粉丝"已经成为网络这一虚拟公共领域里一支数量非常庞大的舆论新军。微博"粉丝"的出现和兴起,基于微博媒介技术的发展。微博"粉丝"可以被视作传统"粉丝"的延伸与升级。相较于传统"粉丝",微博"粉丝"拥有较为鲜明的三个特征:非专一性、非崇拜性、攻击性。微博"粉丝"的关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公众人物之间的关注、公众人物与普通用户之间的关注以及普通用户之间的关注,同时,微博"粉丝"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粉丝"买卖和伪VIP认证。本文认为,根除微博"粉丝"买卖现象,需要用户的自觉抵制,微博平台服务机构应反思微博的等级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消解。  相似文献   

11.
在有关舆论监督和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的论述中,“公众人物”是出现得相当频繁的一个概念。据我所见,至今出版的相关专著,几乎没有不提到这个词语的。近来许多文章也经常使用这个词语。人们认为,“公众人物”是舆论监督的主要对象,为了支持舆论监督顺利开展,对于“公众人物”名誉权、隐私权等的保护应当作适当的限制。例如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张新宝教授与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康长庆法官合作对10年来的名誉权案件作了系统研究,撰写了长篇论文(刊《现代法学》1997年第3期),  相似文献   

12.
张姝 《新闻实践》2012,(12):77-79
"最美妈妈"吴菊萍感动全国,各地媒体竞相报道。和其他公众人物和突发事件的报道一样,吴菊萍事迹也容易引发过度采访。作为追踪报道吴菊萍的记者,笔者把握好新闻挖掘的"度",既采访到了许多独家的素材,又和吴菊萍成了好朋友。  相似文献   

13.
胡正强 《当代传播》2011,(5):98-100
在大众传媒时代,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由于媒介的强大影响力而成为当今社会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公众人物,其一举一动常常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和话题。在众多关于主持人行为的议论中",主持人做广告"现象引起了较多的社会质疑和非议,批评者有之,辩护者亦有之。但综观而言,这些议论多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播》2007,(2):46-46
《当代传播》2006年第5期发表于淼、杨燕川的文章《论新闻报道中的公众人物原则》。  相似文献   

15.
吴飞  孙美燕 《新闻实践》2003,(10):52-54
因《东方体育日报》报道了有关范志毅世界杯期间涉嫌赌博而打假球一事,范志毅一怒之下将该报告上法庭。2002年12月18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判被告《东方体育日报》胜诉。判决书写道:"即使原告认为争议的报道点名道姓称其涉嫌赌球有损其名誉,但作为公众人物的原告,对媒体在行使正当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轻微损害应当予以容忍与理解。"这只不过是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涉及"公众人物"的诸多案件中的一个代表而已。在这些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媒体被告一般都会拿"公众人物"作为自己的辩护理由,而法官有的是默默地接受了这个辩护,更多的是不予理会。事实上,许多人坚持媒体的报道一旦引发侵权纠纷时,尤其是当侵害对象是名人、是公众人物时,新闻媒体的侵权行为仍然要受到保护。他们称这种保护在国外——至少在美国,自从《纽约时报》诉沙利文(New York  相似文献   

16.
李璐玚 《今传媒》2012,(8):34-35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信息传播更加迅速、普通人的言论自由更有渠道得到表达。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个网络媒体信息爆炸的"碎片化"语境时代,对隐私权特别是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侵害现象是存在的。在网络环境下,由于信息的交互性、媒体对点击率的追求、互联网"黑客技术"的发展等因素,使得互联网上的隐私披露成了"家常便饭"。个人隐私被他人或组织传播利用时,对个人的精神伤害无疑是巨大的,被有心人利用甚至会产生财产损失,更有甚者会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研究网络媒体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侵害,可以从案例中获得启示,从而对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高尚  邓利平 《新闻界》2013,(18):44-48
"雷政富事件"凸现了网络舆论监督与政治公众人物隐私权相冲突的问题。手握公权力的官员应是网络舆论监督的对象,同时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格权利也应受到法律保护。当前我国隐私权保护的法律不够健全,网络舆论监督环境过于复杂,而官员又缺乏一定的媒介素养,这些都是导致网络舆论监督与政治公众人物隐私权相冲突的原因。因此,缓解网络舆论监督与政治公众人物隐私权相冲突的途径是当前网络环境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公众人物是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人,是社会关注的对象,他们和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新闻媒体对公众人物隐私权报道时受到一定的限制与保护,当前应尽快完善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报道机制.  相似文献   

19.
阎宗临是上世纪3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执教于国内多所高校的资深教授.他在三、四十年代发表的论著中,"以人为本"论文化,把中世纪看做是"欧洲文化的转型期",文艺复兴是由13世纪文化蜕变出来的;近代欧洲的"机械文化"使"价值颠倒,人为物役,心为形役";在法文版的博士论文中,他深入探讨了"中学西渐"的问题;凸显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史观和一位史学大家的远见卓识.他矢志求学,博学多才,为人谦和,热爱祖国,是一位本该属于大师级的学者.  相似文献   

20.
张丹珊 《青年记者》2012,(33):17-19
官员从事的是"公共事务",既然选择了成为公众人物,就必须和代表公众的媒体打交道。毫无疑问,官员是人类社会中最受关注的群体之一。官员手握权力,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运转和公民生活。权力对官员具有难以抗拒的魔力,当权力得不到实质性的监督和制约时,官员便可以毫无敬畏地用权力损害他人的利益,肆无忌惮地为自己谋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