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纪录片的意义是什么?电视纪录片在电视台的地位是什么?我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如何?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视纪录片在改革开放的年月大发展,成为广大受众与电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中国电视纪录片在世界电视纪录片发展史上处于何等地位?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与风格如何?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向与前景如何?带着这一系列问题,笔者走访了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编导王小平同志,进行了诚挚的夜谈。现将访谈纪录整理于后,以便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3.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电视创作界,还是电视理论界,有两个概念经常混淆,有两个片种较难区分,这就是“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有时电视报上明明刊登的是“电视纪录片”,而收看时屏幕上却又出现了“电视专题片”的字样;有时明明接到的是“电视专题片研讨会”的通知,待到会场看到的却是“电视纪录片研讨会”的会标。难道,“电视专题片”就是“电视纪录片”,那为什么同一片种会有两种称谓?如果“电视专题片”不是“电视纪录片”,那为什么两个片种又经常混同?由此可见。“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这两个概念亟待理论的辩析和科学的界定。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正在成为中国电视上闪光的热点,正在带动着中国电视文化的新走向。在当前中国纪录片的作品中,什么是具有代表性的现实意义和创作走向呢?在我们的认识中,又有哪些清新的意识是符合现代纪录片的创作品格的呢?  相似文献   

5.
"钟摆效应"(Pendulum Effect)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主要是描述人类情绪的高低摆荡现象,也借指事物有高潮有低潮的螺旋式发展过程"。纵观中国纪录片发展,有过高潮,也有过低潮,如今中国纪录片重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就是电视纪录片的异军突起。本文简单梳理一下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探析电视纪录片走红的内外机缘,提出几点对电视纪录片如何发展的意见建议,希望能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的策略与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提示:当今中国,电视节目丰富多彩。但是,在热播的节目中,却很少见到纪录片的身影。纪录片节目有没有市场?纪录片的出路在哪?栏目化能救纪录片吗?创作者与观众的契合点究竟在哪里?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电视纪录片在中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冷冶夫  刘新传 《传媒》2007,(11):65-66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了,九十年代中后期虽然仍有不少作品在国际上捧回大奖,但大众收看纪录片已经转入低谷.怎样走出低谷,发挥纪录片本真的潜质,摆在了所有纪录片人的面前.纪录片商业化制作将是一条出路,也将为中国电视纪录片走向世界带来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在整个电视传媒向产业化、市场化大力推进时,我国电视纪录片市场发出的声音却微乎其微。在网络市场经历了泡沫经济的洗礼,从虚无缥缈的概念炒作走入脚踏实地的发展,打开盈利的大门时,纪录片网站却仍然凭借着创办者的执著和使命感来支撑。电视纪录片到底有没有市场,电视纪录片网络市场的发展前景如何?本文将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悉。  相似文献   

9.
纪实真人秀是时下最热门的电视形态,其"真实性"特征往往与纪录片相提并论,那么纪实真人秀与纪录片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它又能否为遭遇瓶颈的中国纪录片带来启示?本文将以上海电视台制作的《盛女,为爱作战》为例,分析两者间的互补关系,试图在当今电视生态"真实娱乐化,娱乐真实化"的倾向中,为纪录片找到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吴喆 《记者摇篮》2013,(1):20-21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最初的几年里,中国电视荧屏上出现过一段经典纪录片的黄金期。然而今天,我们却很难在电视台的节目播出表上看到纪录片,尤其是经典纪录片的名字。经典纪录片不吃香了!这是为什么?经典纪录片为什么渐行渐远?纪录片的瓦解今天,除了专业的纪录片频道,经典纪录片在电视荧屏上已经难寻踪迹,主要的原因就是,主流媒体培育经典纪录片的大环境不存在了。曾几何时,电视剧、电视文学、纪录片被视作衡量一  相似文献   

11.
金春 《视听纵横》2005,(2):77-77
尽管电视纪录片是电视媒体中“最具有化色彩的电视纪实作品”,但其日渐低落的收视率,是每个电视纪录片创作不能回避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电视纪录片的可看性,以适应竞争激烈的收视市场呢?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运用新闻镜头客观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反映生活的原生态,具有真实性和纪实性的特点.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是不断地对纪实影片吸收和借鉴而发展起来的,自1958年我国电视台建立起来,新闻纪录片的播放拉开了我国的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序幕.多年来.纪录片不论是创作理念还是创作方法都不断变化更新,并且融入了新的纪实手法、新的思想、新的内容,形成了新时期电视纪录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王爱东 《记者摇篮》2007,(12):41-42
当电视频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种电视栏目为收视竞争几乎进入殚精竭虑状态的时候,表现形式相对单一的电视纪录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增强电视纪录片的可视性,让电视纪录片提高荧屏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电视纪录片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和反映.因此,从根本上说,纪录片首先应该是叙事体裁,运用电视语言向观众叙述镜头前的一种客观现实.但由于生活本身的丰富多米和创作者的主观努力,实际上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往往风格各异.观看近几年我国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有这种感觉:纪录片创作者愈来愈自觉地寻求自己的叙事风格,并且力求在叙事过程中包孕着情感,生发情感.事与情交融,使现在的纪录片脱去了以往‘说教”的硬壳,充盈着生活原有的活力.创作者在叙事和抒情方式上的这种新的追求,赋予我国电视纪录片以新的风貌和品性.构成…  相似文献   

15.
电视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的重要品种,具有记载历史,讲述现实、传播知识、宏扬民族文化,加强对外传播的作用。电视纪录片不是“易碎产品”,不是“一次性消费产品”,而是可以长远流传的精神产品。纪录片制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家电视机构业务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标尺。在这个意义上,纪录片的兴衰可以代表电视业的兴衰。然而,作为电视大国,我国的纪录片创作和流通的现状却是喜忧参半。个中既有社会转型的原因,也有行业管理的原因,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在我国电视界,存在“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和“专题(性)节目”三个名称。那么,什么是“电视纪录片”?什么是“专题片”?什么是“专题(性)节目”?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6.
历史人文纪录片担负着传承精神价值和历史文化解释权等重要使命。随着新的传播手段出现,纪录片有了更广泛的平台和受众。在新的受众群体和时代语境下,历史人文纪录片不仅延续了之前的主流价值体系,也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创造力。本文以获得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提名、福建省广播电视艺术奖一等奖的纪录片《李焕之与国歌》为例,探究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历史人文纪录片如何运用两极手法,将“小”和“大”交替结合,贯穿始终,在纪录片的选题、叙事、影像、主题各个层面,为新时代历史人文纪录片表现手法的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张阿林 《声屏世界》2009,(10):46-47
随着“Discovery”和“国家地理”等境外强势纪录频道的进入,越来越多的纪录片爱好者的注意力被吸引走,留给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份额和收视率开始萎缩,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面临境外纪录片的猛烈冲击。中国电视纪录片作为民族文化的最佳记录载体怎样走向市场?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融入新的时代?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兴衰,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91北京电视纪录片新作品创作研讨会”1991年12月中旬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这次研讨会是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进入新的求索阶段的特定背景下召开的,同时正值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面对全国播放。可以  相似文献   

19.
2000年,济南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移植纪录片“真实再现”这一概念,创办了新的栏目《真实再现》。它既有纪录片的影子又有电视纪实剧的元素,再加上每期25分钟,一周三次播出的频率,让《真实再现》成为一个边缘化的社教类栏目。“真实再现”的概念来自纪录片。在目前的中国纪录片界对“真实再现”存在很大争议。有人认为违背真实的原则,真实怎么可能被再现呢?也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20.
电视纪录片具有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两方面的内容。电视纪录片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指的就是以纪实手法完整地报道社会生活的电视作品,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及其发展的一致。 自《望长城》播出后,电视纪录片已成为中国荧屏上一个闪光的热点,同时也引起了广大观众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极大关注。不少的中国电视纪录片还走向世界,频频在国际电视节上获奖。有人评价说,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正在带动着中国电视文化的新走向,即从历史的中国走向现实的中国,从自然的中国走向社会的中国,从封闭的中国走向开放的中国。那么,为什么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会出现这种价值取向呢?本文将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主体、文化消费需求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论述其对电视纪录片文化价值取向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