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进入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展实验;2005年,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至今为止,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已有十个年头。十年的课程改革,是体育课程不断产生新变化、获得新成果、发现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育部的领导和组  相似文献   

2.
马瑞 《陕西教育》2008,(10):33-33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而取代了旧的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高中部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并于2004年的新学期开始在我国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省区试点。2007年9月全国各省市高一年级开始正式实施新课程改革。体育课程改革是整个高中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次改革是我国有体育课程一百年来最大的一个变化,有必要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旧的《教学大纲》进行比较研究,以加深认识与理解,进一步促进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3.
自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来,2000年中国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又先后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小学和初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并在部分地区学校试行;2002年9月,试行范围进一步扩大,继而颁布了新的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至此中国教育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从指导思想和内容框架方面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面对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本文想谈几点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学)》(简称新《课标》)在价值体系、目标培养、课程基本理念、学习领域、水平划分、课程评价等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为中学体育改革、实现素质教育、切实贯彻“健康第一”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但新《课标》在概念解释、体育与健康关系、如何操作与实践等方面存在需要商酌的地方.作为实施新《课标》的体育教师,面对课程改革,应多一些比较,多一些联想,多一些实践,这样遇到新问题时才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重建充满生命力的教育。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正处于试行阶段。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的特点以及国内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6.
张健 《中小学电教》2008,(12):33-33
<正>教育部颁布《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的界定、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结构的改变、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建设的要求与课程评价的改革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明确的阐述。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由单纯的"体质健康"向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实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标准》观念的产生、确立未能得到较快的发展。面对现状,如何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的步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职责。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我国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l一6年级)体育与健康(7一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验区试验的基础上,目前己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普及,人们对中小学的教育也逐渐重视起来。本文站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将我国的《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容进行了一个综合性的对比,得出了在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中小学体育健康教育方面的一些教学实践的内容;此外还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用书《义务教育教师用书体育与健康》从水平一到水平三进行了一系列分析,此外还就《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的七年级到九年级教学用书做了相对的课程分析;确定了体育健康教育在小学生以及初中生的体育课程上的侧重点,以此推动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化。  相似文献   

10.
王峰 《课外阅读》2011,(12):282-283
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对农村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颁布与实施以来,许多教师对中学体育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推动了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其中,如何正确把握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创新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自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后。围绕是否需要编写体育与健康实验教材学生用书的问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应该重视学生的身体活动,编写体育与健康教材(指学生用书,以下同)意义不大;另一种意见强调。虽然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但许多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方法需要通过教材这样的载体而获得。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的日益深化,推动了学校体育课程的变革,2001年出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可以说是这场变革的标志和产物。在顺向、封闭的系统中,以本质主义及其认同性思维起点运行了近百年的中国高校体育课程,随着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在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体育课程改革具有了新的视野与选择。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2012,(1):144-148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进入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展实验;2005年,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至今为止,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已有十个年头。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第一至三册(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用书》是根据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编写的一套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本套教材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目前在全国20余个省市进行实验。根据教育部的指示与决定,小学体育课程只编写供教师使用的体育教师教学用书,不编写小学生体育课本。如何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编写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用书,使小学体育教师既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新的《课程标准》,又能够创造性地进行小学体育教学,就必须以实验教材为中介,全面、准确地反映《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和改革的精神。这里将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用书》第一、二、三册的编写思路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6.
冯其旭 《成才之路》2010,(29):24-25
随着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我国学校体育的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体育教师作为新课标在体育课堂中的实施者与指导者,其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已不再单纯是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  相似文献   

17.
张波 《时代教育》2008,(1):148-149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对体育教学内容是否应该进行指导和如何进行指导两方面都缺乏明确的思路和说明,也由于体育教师缺乏创新能力和意识,造成了现阶段体育课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的混乱.本文主要从课程标准所涵盖的知识体系、课程的目的与目标等方面,对<课标>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后提出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构建体系.  相似文献   

18.
2006年3月7-10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征求意见座谈会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来自辽宁、天津等省(区、市)的教研员近百人与会。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朱明光同志参加了会议并讲话。会上,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编辑室负责人介绍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有关情况、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教材的特点;各省(区、市)教研  相似文献   

19.
毫无疑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用《新课标》)的实施是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新课标》的内容设计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新一轮改革实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整个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的因素。本文将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研究如何更好地推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试行《课程标准》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大课题。在《课程标准》试行的研究中,如何选择研究方法和视角非常重要。文章拟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分析方法对《课程标准》的试行作一肤浅探讨,试开辟体育课程领域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