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近日,翻阅了有关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评论,受益匪浅。评论像聚光灯似的,条条光线汇集在如何改编古典名著方面。这些评论不仅在普及《红楼梦》文化意识上起到了空前的推广作用,就是在古典名著改编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也起到了一定的开拓作用。以往,在银幕、舞台和屏幕上都出现过根据《红楼梦》改编的作品,但它们都是从一条渠道、一个人物、一个侧面去展现大观园内外的风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比较好地发挥了电视连续剧的优势,全景式地展开了大观园内外的大千世界和众多  相似文献   

2.
一、声音形象在影片中的确立我们从银幕上听到的是声音本身,而不是声音的形象。从银幕上传出来的声音,就是录音机所录下的同一个声音。声音没有形象。—巴拉兹—这里摘引的有关影片中声音的理论,是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所论述的。在此引用,并不是想论证这一理论的正确与否,而是想说明:随着电影语言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声音的表现特征应从一个新的电影美学的角度提出,应该说,声音是有形象的。在影片中,这种形象则具有渗透于人们意识的心理表现作用。  相似文献   

3.
革命叙事剧中小资产阶级形象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为特定的社会环境,革命叙事剧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在相当长时间内相对缺失,且多以被丑化被改造的形象出现。近期的《潜伏》、《风声》等则体现了小资产阶级形象在革命叙事剧中的复位和回归。因为契合新时代发展和银幕表现的需要,小资产阶级形象将在革命叙事剧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4.
2019年7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推出了《主播说联播》短视频节目,新闻联播主播走出电视荧幕,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短视频中,出现在网友们的手机屏幕上,持续点燃网络热度的同时,展现了主流媒体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创新与探索,也为其它媒体转型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周洲是江西电视台少儿节目《智慧娱乐园》的主持人。《智慧娱乐园》为周洲提供了一个塑造自己屏幕形象的舞台和天地;周洲又通过自己的屏幕形象把《智慧娱乐园》推向观众,特别是少儿观众群(包括家长和教师)。周洲的屏幕形象给她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周刊》2004,(35):78-78
★《纽约黑帮》丹尼尔·戴·刘易斯素有“千面人”之称,在《纽约黑帮》中他首次出演一个真正的坏蛋。其精彩表演使之具有了杰克·尼科尔森式的反角魅力,尼科尔森曾三获奥斯卡影帝,以“邪魔之王”而闻名。★《老妇杀人组》一向以英雄和美国阳光大男孩形象出现在银幕上的汤姆·汉  相似文献   

7.
报告文学《她的中国心》发表后,全国几十家报刊予以转载或发表评论文章,主人公乌云的形象也将通过电影、电视、戏剧、歌舞、评书等十几种文艺形式陆续搬上银幕、屏幕、舞台。乌云的名字响遍大江南北,她的事迹正被人们广为传颂。乌云还被评为全国十大新闻人物。一篇作品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是作者本人所始料不及的。我在内蒙古哲里木报社工作,长期从事编辑业务,多年来甘愿“为他人作嫁衣”,无暇秉笔创作。然而,科尔沁这片热土以及耕耘在这片热土上的科尔沁人,孕  相似文献   

8.
经典影片《刘三姐》在本世纪初"翻拍"成不同语境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和动漫作品。消费文化诉求下的《刘三姐》影视翻拍,以受众的符号认同为基础,整合大众文化的明星形象及流行元素,颠覆原版形象而幻化为"媚"与"美"的商品化标识。影视媒介作为一种构建民族文化形象的"仿像"符号(载体),如何运用影视艺术表现力,塑造具有符号意义的银幕形象;探讨网络技术背景下,影视媒介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亟需规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报告文学《她的中国心》发表后,全国几十家报刊予以转载或发表评论文章,主人公乌云的形象也将通过电影、电视、戏剧、歌舞、评书等十几种文艺形式陆续搬上银幕、屏幕、舞台。乌云的名字响遍大江南北,她的事迹正被人们广为传颂。乌云还被评为全国十大新闻八物。一篇作品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是  相似文献   

10.
荧屏、银幕上的小生形象可谓不少,但演得那么朴实吸引人的,塑造那么多不同人物类型的,廖京生可算是其中的一位了。演主角,潇洒自如;演配角也衬托得恰到好处。所以一时间,荧屏、银幕上都有他的影子,一部比一部演得好,他新近主演的《总统套房》,又将给观众带来一个新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唐昊 《今传媒》2012,(3):88-89
2012年,《黑夜传说4》成为新年的一记重磅炸弹,在年初再次引爆好莱坞的吸血鬼狂潮。不可否认,吸血鬼与超人,蝙蝠侠,钢铁侠一起,延续着好莱坞的炫酷题材。自1913年美国影片《吸血鬼》开始,吸血鬼就在好莱坞银幕上不断出现,每个时代的吸血鬼形象皆不相同,却又异常成功。在数字手段无所不能的今天,好莱坞电影中的吸血鬼形象变得更为丰满,故事讲得更为引人入胜。本文整合好莱坞历史上优秀的吸血鬼题材影片,解析影片成功的因素,提炼出好莱坞对于某一文化的运用技巧和惯用手法,使中国的优秀文化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银幕空间提供有价值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秦可卿之死”,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里的一大谜案,多少年来,红学界为解此谜费尽心机。著名作家刘心武也雄心勃勃,参与解此谜案的行列,并写了一部小说,名为《秦可卿之谜》,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秦可卿之谜》也即将搬上银幕。这是一部学术性兼观赏性的电视剧,它的出现将给中国屏幕带来新的启示。同时,广大观众也可以一睹新秀苗乙乙担纲主演秦可卿母女两角的风采。  相似文献   

13.
赵丹遗言     
赵丹已昏睡多日。医生查房后对黄宗英说,让亲友们来看看吧。黄宗英明白,丈夫已进入弥留之际。她摘下“谢绝探望”的牌子,打开病房门,还在窗台上摆了两摞赵丹写的书,《银幕形象创造》和《地狱之门》,以赠来探视的亲友留念。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的屏幕形象与影视演员的表演形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曾有一个颇具才华的影视演员,以主持人的身份主持电视专题片《世界电影之林》,却没有获得成功。有电视理论刊物说她"手足无措,动作做得极不自然。  相似文献   

15.
《出版工作》编辑同志: 我们读了一九七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光明日报》上陈铁健写的题为《毛泽东同志是生活在人民中间的革命领袖》一文,其中说:“毛泽东同志曾经对斯诺说过,他的家庭原是贫农,后来上升为中农,进而又上升为富农,雇长短工,每年有八十四担谷的收入,并且转售谷米赚钱。”又看到《中国青年报》一九七九年一月  相似文献   

16.
正当银幕在为缺乏大工业题材的作品而苦恼时,荧屏上出现了一部表现国营大中型企业改革的力作,这便是16集电视剧《大潮汐》。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个案进行研究,从影像传播的角度,分析应如何使抽象的政治理念与鲜活的银幕形象结合,通过影像符号传播国家核心价值观念,塑造国家形象以更好地适应当下的全球语境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读《出版工作》1988年第11期《录“像”还是录“象”》一文,作者亦均同志认为应该作“录象”而不应该作“录像”,对此我有不同意见。按“象”、“像”二字在某些意义上本来相通。亦均同志文中引《说文解字注》也说:“按:古书多假象为像”;又说:“似古有象无像,然像字未制之前,想像之义已起,故《周易》用象为想像之义。”而亦均同志下文却据《现代汉语辞典》中“想象”一词的释义,推论出由“想象”派生出来的表示形状、样子意思的“图象、印象、形象、影  相似文献   

19.
自从60年代电影《林则徐》放映以来,琦善就被当做林则徐的对立面人物、投降派的代表钉在国人心中的“耻辱柱”上;电影《鸦片战争》放映以来,琦善的银幕形象得到了一些改观。那么,他在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相似文献   

20.
西方宝主说,是中古时期欧亚大陆流行的四天子说中的一说,起源于印度,魏晋时期传播到中国。唐代,西方宝主说在《大唐西域记》和《释迦方志》中仍有记述",宝主"形象出现泛化趋势,这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