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孟浩然(公元689—740年),唐代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县)人,早年在家乡岘山(在襄阳南、汉水东)下的涧南国读书.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冬天,他到长安谋求功名,但没有成功.于是,他只得抛弃“忠欲事明主”(《仲夏归南园寄  相似文献   

2.
杜甫于公元七一二年(唐玄宗先天元年)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但史书记载他常自称“京兆杜甫”,不少史籍又说他是襄州襄阳人。这是从何说起的呢?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公元二二二—二八四年)的第十三代孙.杜预智勇多谋,才高善战,被时人誉为“杜武库”。他懂  相似文献   

3.
王审知(公元862—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潢川以南)人。生于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他出身于农民家庭。曾祖、祖父、父亲三代,皆以家农为业。他兄弟三人,长兄王潮,次兄审(圭阝)和他自己。审知少年喜爱读书,“周礼之书无不皆览,韬钤之术尤所精致。与昆仲游,未尝不以文武之道诚勖焉”(1),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因而,少年就名闻乡里,人称他们三人为“三龙”。  相似文献   

4.
板桥先生,姓郑,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康照32年(公元1693年)生,清乾隆30年(公元1765年)卒,终年73岁。他是我国清代“扬州画派”的一位杰出代表,号称“扬州八怪”中的一“怪”。他的绘画、诗词和书法,被誉为“三绝”。以下记述的,是有关板桥先生日常绘画写字作文生涯中的几件趣闻“怪”事。一板桥先生有个“怪”脾气:对于肩挑小贩、放猪牧鸭这般穷人,只要给他送一碗烧热了的狗肉,他总是作书画小幅以回敬;可是,对  相似文献   

5.
<正>赵秉文(1159-1232),字周臣,号闲闲居士,晚号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省磁县)人。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登进士第,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年)拜礼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同修国史、知集贤院事,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赵秉文生性好学,诗文书画皆工,在当时颇有文名。刘祈《归潜志》云:“赵秉文幼年诗与书皆法子端(王庭筠),后更学太白、东坡,字兼古今诸家学,及晚年书大进。  相似文献   

6.
康太乙,名乃心,字孟谋,陕西合阳县人。明崇祯十六年(公元一六四三年)生,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一七○七年)卒,终年六十五岁。他是一个多方面发展的人,既是诗人,又是理学家,又是方志牒谱学家。但他当时在关中地区的名头较小,比不上同时的理学家或经学家“关中三李”,即李顒(二曲)、李柏(雪木)、李因笃(天生),所以《四库全书》未曾收入他的著作。然而,康太乙却为外界所知,特别是在  相似文献   

7.
王符,字节信,东汉安定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人,大约生于章帝建初(公元七六——八四)年间,卒于桓帝末年或灵帝初年(公元一六三——一七四年)*。他出身于地主阶级下层,为妾所生,“为乡人所贱”,社会地位比较低.在东汉社会趋附门阀成风和一派尊儒反法的叫嚣中,他“独耿介,不同于俗”,“涉猎于申、商、刑、名、韩子杂说”,终身不仕,隐居著书,抨击时政,在他所著《潜夫论》一书中,比较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弊病,提出了一系列  相似文献   

8.
陆九渊,字子静,自号存斋象山翁,学者称象山先生,今江西抚州金溪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卒于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3年)。他是我国宋明理学“心学”一派的创始人。他一直和朱熹齐名,并始终以他的学说与朱熹相抗衡,在中国文化史上,发生过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兰亭序》是我国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代表作。王羲之,字逸少。西晋惠帝太安二年出生,东晋穆帝升平五年卒(公元303-361年)。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内),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曾官职秘书郎、参军、会稽内史、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他书法造诣极深,并达到了时代的顶峰。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3月3日,他和朋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  相似文献   

10.
一每当读到“一从恩谴度潇湘”和“雁飞犹得到衡阳”的诗句,就不禁想起“诗家夫子”王昌龄曾两次被贬来湖南的不幸遭遇。王昌龄,字少伯,是我国初唐的杰出诗人,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六九八年),死于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七五六年)。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武则天称帝、安禄山作乱的中唐时期,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激化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沈秀英 《陕西教育》2005,(12):38-38
历史教材涉及知识面相当宽广,古今中外,包罗万象,但教学课时少。因此,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充分提高课堂利用率。巧妙运用“数字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巧用数字,牢记史实。例一:用数字记史实——“秦末农民战争爆发于公元前209年”。秦朝历史都在公元前,陈胜、吴广两人领导九百人在大泽乡(三个字)起义当然发生在公元前。这样,就能轻松、牢固地记住了“公元前209年”。例二:两汉的起讫年代,可抓住其中“两”字作文章。两汉,分别在公元前、后两个世纪,先有西汉,后有东汉。西汉在公元前两个世纪(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东汉在公元后两个世纪(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汉之间夹个“王莽新政”(公元8年——公元25年)。  相似文献   

12.
一、刘禹锡的少年时代刘禹锡,字梦得。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死于唐武亲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他是我国唐代以努力学习民歌著称和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优秀诗人;又是一位积极参加中唐“古文运动”,以隽永畅达的语言,宣传朴素唯物主义和其他进步思想的杰出散文作家,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谈到刘禹锡的籍贯,一般人都沿《旧唐书·刘禹锡传》之误,而称他为“彭城人”。  相似文献   

13.
刘长卿,唐朝诗人,生于公元709年,卒于780年,是盛唐末季和中唐初度时期的诗人,字子房,河间人氏。开元21年(公元733年)中进士,官至随州刺史,故又有刘随州之称。他作诗好为五言,曾以“五言长城”自命。但他在世之日诗名并不甚著,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仅选了他九首诗,把他排入肃、代两朝中兴诗人钱起、戴叔伦、皇甫冉、郎士元之列,而不能进入开元天宝诗人之行,且多微词,说他“诗体不新”“思锐才窄”。直到中  相似文献   

14.
耶律楚材(公元1190年——公元1244年)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族人,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因他家曾住在北京玉泉山一带,故又称“玉泉居士”。金章宗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耶律楚材生于当时的中都燕京(即今北京)的一个皇族家庭,其父耶律履(《金史》作“移刺履”)在金朝为官,很受金世宗的宠任,官至尚书右丞。耶律履为人博学多艺,善属文,通晓诗词,精历、算、书、绘等事,于历史尤长,在金章宗时(公元1190年——公元1208年),曾参加修撰《辽史》。由于耶律履和他的妻子杨氏教子有方,所以他的三个儿子辨才、善材、楚材都是金元之际的博学多才之士,在这样的家庭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南征以后,“南抚夷越”既定民族政策初有成果。张嶷继承诸葛亮遗业,在西南方积极贯彻执行“和”“抚”方针,完成了诸葛亮未竟之业,获得了很大成就。张嶷(约公元194年—254年),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今四川南部县)人。史称“嶷出自孤微,而少有通壮之节”。他起初是马忠的部将,在平定少数民族叛乱中,既能带兵临阵,又能运筹帷幄,史书言其“北讨汶山叛羌,南平四郡蛮夷,辄有筹画战克之功。”延熙三年春(公元240年),张嶷出任越巂郡(郡治在今四川西昌)太守,直至延熙  相似文献   

16.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王安石写的一篇游记。王安石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一○二一年),卒于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一○八六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出身中下层官僚地主家庭,少年随父宦游,立志报国,自比夏禹的大臣稷和契(“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考中进士,出任地方官达十七年之久。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北宋王朝的弊病。嘉佑三年(公元一○五八年),他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改革朝政的措施。虽未引起重视,但是,他却利用自己的权限,在局部地区施行过一些政治改革。  相似文献   

17.
贾思勰是我国北魏末期人。他曾在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做过太守,他到过山西、河北、河南等,最后回到家乡山东益都,经营农牧业。他于公元533年(北魏永熙二年)到公元544年(东魏武定二年)写成了《齐民要术》。  相似文献   

18.
包世臣(公元1775-1855年),字慎伯,号倦翁,安徽泾县人,清末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家。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中举,长期从事游幕生涯,他对当时的人口、农政、河工、漕运、盐法、水利、赋税、货币等问题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认为考察经济问题,“此皆吾儒分内之事”①。史称其“有经济大略”;“东南大吏,每遇兵、荒、河、漕、盐诸钜政,无不屈节谘询,世臣亦慷慨言之。”②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曾经当过江西新喻(今江  相似文献   

19.
韩愈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其诗文在我国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的散文(古文)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对我国一千多年来的散文创作,起着历久不衰的巨大作用。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即今河南孟县西北二十华里的尹村人(现改名苏庄)。尹村是他的祖茔,而韩文公本人则葬在城西十五华里左右的韩家庄后面。因他生前曾当过吏部侍郎,所以人们也叫他韩吏部。死后谥号“文”故又称他为韩文公。他生于公元七六八年<唐代宗李豫大历三年),死于公元八二四年(唐穆宗李恒长庆四年),一生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等五个帝王。由于韩愈生前常自称昌黎人,所以他死以后,对于他究为何地人,则是众说纷云,莫衷  相似文献   

20.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写的。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召入京,他以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远大抱负的机会到了;不料到长安以后,却只被当作点缀升平的词臣。于是,苦闷中的他醉酒狂放,终遭高力士等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被赐金放还。在长安的三年,他的理想遭到重创,于是他把天姥山看作是心灵的归宿,试图通过求仙访道以寻求解脱。壮志未酬的苦闷,对功名与权贵的鄙弃,凝结成了《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