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正当帝国主义列强不断侵略我国,中国危亡之势迫于眉睫之际,林纾以大无畏的精神,敢于起来向帝国主义屈膝投降的清政府进行抗斗。他经常通过其著作和译作的字里行间发出强烈的反帝救国的呼声,大力传播了维新思想,并向全国人民敲响了亡国灭种的警钟,充分发挥了“叫旦之鸡”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述陈文龙在复元将唆都的劝降书中,以严正的立场,坚定的信念,义正词严,有力驳斥了唆都在劝降书中所提出的论点。指出《复元将唆都书》是篇具有教育意义,值得传颂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3.
王审知(公元862—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潢川以南)人。生于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他出身于农民家庭。曾祖、祖父、父亲三代,皆以家农为业。他兄弟三人,长兄王潮,次兄审(圭阝)和他自己。审知少年喜爱读书,“周礼之书无不皆览,韬钤之术尤所精致。与昆仲游,未尝不以文武之道诚勖焉”(1),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因而,少年就名闻乡里,人称他们三人为“三龙”。  相似文献   
4.
福州古称“冶城”,因“以越王冶铸为名”(1),据《吴越春秋》卷一《阖间内传》记载:“越王允常(亦作元常)使欧冶子造剑五枚”,允常传子勾践,又六世至无疆,为楚所灭,其子孙流散江南海滨,或称王,或为君,部分移居于闽,其间有人冶炼于山,或淬剑于地,又七世至无话,后为王,故其都城以冶为名(2)。汉武帝时名为“东冶”(3),汉平帝元始二年闽越遗民自立冶县(4),冶城是福州建城的第一次。《榕城考古略》亦说:自无诸建国,都冶为城,是为“冶城”。这是“冶”及“冶城”之来历。(一)汉高祖刘邦于汉五年(公元前202年),…  相似文献   
5.
世称严复是一个19世纪“中国感觉锐敏的人。”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民族危机。 当时,“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国就象一个垂死的巨人任强盗宰割肢解,亡国的危机迫在眉捷,使严复的思想受到极大的震动。他早在甲午战争期间就在写给陈宝琛的一封信中提到:“亮察事势至此,本为发难时所不料,所最痛心者尤在当路诸公束手无策,坐待强寇之所欲为。平壤告溃之后,东三省已成无险可扼之区,祖宗以此蕞尔所胜代帝业有余,而子孙不能以天下之大庇之,如何!如何!!”接着他又惊呼:“今诚恐四千余年之文物,声明行将扫地而尽,此惊心动魄之事,不料及吾身亲见之也。”他感到应该与国内爱国志士一道,从事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事业,于是果断地抛弃了“仕宦”之途,决定“致力于译述以警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