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词中有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庄子思想的体现,可见苏轼对庄子的思想是有很深感悟和很多运用的。庄子思想体现在他的词作中,主要是形成了他“人生如梦”的人生感悟和随缘自适的乐观态度,也因此大大提高了苏轼词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
《超然台记》是苏轼散文中的名篇,该文明确阐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超然于物外,无往而不乐,这也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真正领悟和对人生价值的深沉思考。这一思想既是他在朝廷激烈党争中急流勇退的经验总结,又是他以后战胜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劫难的思想武器。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苏轼才能始终笑对人生,超越于一切荣辱、祸福和得失之外,获得内心的安适和心灵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苏轼为什么能成为蜚声中外、名垂千古的文化巨人?有诸多主客观原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文章着重探讨苏轼的人生理念特别是体现对人生的根本看法的人生观对他成就大业所起的决定性、关键性的作用,并指出积极入世是苏轼人生理念或人生观的基调。苏轼积极入世的人生理念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致君尧舜”,尊主爱国;崇尚仁爱,关心民瘼;潜心著述,有益于世;热爱人生,乐观旷达。文章最后对苏轼积极入世理念的思想渊源作了较有深度的论析。  相似文献   

4.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苏轼的重要思想。苏轼一生对民本思想有充分的论述,他身体力行,在王安石变法期间直接上书反映民众疾苦,用诗文来反映民众的疾苦,并在地方为官时因法便民,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究其牢固的民本思想原因有三个:一是受我国古代先贤民本思想的熏陶;二是受其父民本思想的影响;三是本人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所决定了的。  相似文献   

5.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苏轼的重要思想。苏轼一生对民本思想有充分的论述,他身体力行,在王安石变法期间直接上书反映民众疾苦,用诗文来反映民众的疾苦,并在地方为官时因法便民,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究其牢固的民本思想原因有三个:一是受我国古代先贤民本思想的熏陶;二是受其父民本思想的影响;三是本人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所决定了的。  相似文献   

6.
苏轼对传统哲学思想吸收复杂,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他身上看似矛盾冲突,实则融会贯通。其中苏轼人格与文格的庄学渊源颇深,在庄学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苏轼建构起了执着而超越的人生境界,实现了人格与文格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苏轼对儒道释多元文化的融通和其生命本身对宇宙、人生的深入思考,形成了以“真善美”为本源的艺术精神。苏轼散文则因具有极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而比其他艺术形式更能体现他的艺术精神,苏轼散文抒写自由心灵、向往自由境界和追求散文的自然天成就是其艺术精神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成就卓著的作家。他的思想在其一生经历的各个时期,通过他的作品得到了比较明确的体现。一般认为,苏轼的思想是杂家思想的矛盾统一,既有儒家的思想,又有佛老思想,还兼有道家思想。但是具体分析来看,可以发现苏轼在其经历的不同时期,其思想的发展变化有所不同。下面作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柳永的《满江红·暮雨初收》和苏轼的《满江红·寄鄂洲朱使君寿昌》都是词人经历了仕途坎坷之后,对人生的思索。两首词都流露出对归隐的向往,然而,词中意象各异,表现出作者各不相同的出发点和感情色彩:柳永徘徊在对儒家出仕思想的叛逆和顺服的矛盾之中而无力摆脱,其词意象晦瞑暗淡,颇多感伤;儒与道的融合在苏轼饱经风霜的人生道路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而他随缘自适,旷达乐观,其词体现出佛陀拈花似的微笑。  相似文献   

10.
苏轼是一个善于运用奇妙的联想来阐释人生哲理的艺术大师。他一生坎坷,仍保持豪迈超旷的心态;宦海沉浮,仍对社会怀抱一腔热情。是矛盾的人生和对儒释道思想的融通以及对审美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他充溢着淡泊、通达、恒久的宇宙人生观意识,并成就了他遗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作品。《前赤壁赋》作为“超绝古今”的绝唱,已经陶冶和影响了千百年来的读者。本篇将对赋中体现的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予以探讨,同时兼谈一些人生启示。  相似文献   

11.
王晓莉 《天中学刊》2002,17(6):49-50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因此他的词作表达出沉重的人生空漠之感。苏轼的怅然不是缘于仕途的进退,而是对一生忙碌意义何在问题的迷惑和怀疑。苏轼胸中吸收、融合了中国的各种传统思想元素,因而能够在人生的痛苦面前保持旷达的心境,达到精神归隐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宋代苏轼不仅在文学、经学、为政方面卓有建树,而且其兵学研究也颇具特色。苏轼的孙子兵学研究文章主要有两篇,其主要内容有对孙子价值的肯定,也有对其思想的批评。对孙子思想的批评与当时的政治现实与思想状况有关,也表现了苏轼儒家的基本立场。苏轼对孙子思想的运用更多地体现在战略层面,并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与从政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是对孙子思想的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一生服膺儒释道三家,儒家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佛老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苏轼在文、诗、词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是词代表了宋代文学最高成就。世人往往注意到苏轼诗和文中体现的佛禅思想,却忽视了佛禅思想对苏轼词的影响。现从苏轼词"梦"的意象上来看佛禅"空"、"无常"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悲剧性的人生意识贯穿了苏轼的创作,体现出苏轼具有强烈的悲剧生命意识.他认同和接受儒家思想,保持坚定的人生信念和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在生存困境中坚持东方式的道德自律;他选择了佛道思想对主体心态的调节功能,抛弃其虚无.用"譬如法"消解苦难,用一切从零开始的思维方式,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开始人生.他对待生命的方式在宋代是最独特的,苏轼因而也成为宋代文化最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苏轼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博采我国传统儒、道、释三家思想之精华;这使他在人生中一直充满自信和力量。他的这些思想在其词中也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对其后代的文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太虚在批判鬼神之教、提倡人间佛教思想的过程中,他从六道轮回、因缘果报、五乘共法、一切唯心、自他两利等众多角度阐述人间佛教思想的意义,并大量引用儒家思想,这主要表现为:一是用儒家重人生及人之德性的内容,诠释人生佛教的意义;二是借儒家的伦理观念,张扬佛教人乘善法的理念;三是引儒家成贤成圣之路径,阐述佛教济世利他的大乘思想。太虚法师经过有选择地吸收儒家思想,使其人间佛教理论得以发扬和传播。  相似文献   

17.
在苏轼的思想中,儒佛道三家思想并存,并已深度融合。这三种思想随当时的情势不同,或消或长。在苏轼顺利的时候,儒家经世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而当他处于不利境地时,佛道思想就成了他保护自己的精神屏障。前后《赤壁赋》中所体现出来的达观,正是佛道思想在当时处境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黄州时期是苏轼入仕后思想发展过程中比较消极的时期。现实令他痛苦、失望、悲愤,人生空漠虚幻意识十分浓重,但他却并未因此而颓靡不振。他融儒家与佛老思想而为一,从而使现实痛苦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淡化。苏轼以特定的身份置身于特定环境中,由怀古而感慨,由感慨而生悲,再从悲哀痛苦中挣扎解脱出来,他以齐物我、等荣辱、忘毁誉、一福祸的庄禅思想实现了这一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以"旷达豪放"形容苏轼的人生态度以及其诗文的精神风貌.但是,苏轼的思想层面不是单一的.在他的后期,尤其是绍圣元年被贬南迁以后的诗作,在旷达的背后却潜藏着深深的感伤.这种感伤心理主要体现在:人生迟暮的时间悲情以及在儒、道、释三种思想间的心灵折磨.  相似文献   

20.
历来人们津津乐道于苏轼对宋人尚意书风的开创性贡献,却相对忽略了苏轼书法艺术观的守成性特征,这是不全面的。苏轼书法的守成性是儒家入世思想对他的主导性影响的必然结果。苏轼秉持“书为小道”、“学书为乐”的习书观,书如其人、人书并重的品评观,同时缺少书法艺术创作所必需的创作激情。这些因素是苏轼书法守成性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苏轼对书法艺术的贡献,以及居“宋四家”首席的突出地位,更多的是一种天才的文艺才华和人格气节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