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一百年大众传播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随着媒介技术的高度发展,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人的异化程度和异化方式有新的变化,本文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和大众传播学中“媒介即人的延伸”及“拟态环境”的理论为基础,着重分析了大众传播过程中异化的延伸和放大现象,并提出了“拟态(信息)环境生态失衡”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近一百年大众传播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随着媒介技术的高度发展,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人的异化程度和异化方式有新的变化,本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和大众传播学中“媒介即人的延伸”及“拟态环境”的理论为基础,着重分析了大众传播过程中异化的延伸和放大现象,并提出了“拟态(信息)环境生态失衡”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播的本质是一种人的信息交往方式,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日常生活影响愈来愈广泛,渗透愈来愈深入,作为正面效应的信息交往被异化出诸多负面因素。本文旨在梳理大众传播视域中人交往异化的四重规定性,即人交往主体性的异化,人交往主体间性的异化,人交往语言性的异化,人交往社会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里,由各种体育传播媒介所形成的体育"拟态环境"对人们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首先分析了现代信息环境与大众传播的关系,再分析了体育传播媒介与体育"拟态环境"生成,最后研究现代传播语境下几种体育"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使用与满足"理论与互联网环境下的文献接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卡茨(Elihu Katz)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文章综合有关研究,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同传统的信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文章认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当代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具有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特征,从而引入媒介传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综合考察互联网环境下的社会阅读的文献接受情形,从读者地位反过来审视当代图书馆的管理和运作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艺蓉 《考试周刊》2007,(33):103-105
在现代信息环境中,由于媒介在社会协调过程中带有明确的引导性和倾向性,加之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和"拟态环境"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受众的"刻板印象",使之偏向于放大媒介的功能。本文试图从一个侧面反映受众的这种放大行为,探讨受众对媒介社会协调功能的正向和反向的放大,以及针对这种放大情况的建议,力求引发媒介研究层面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7.
议程设置是媒体形塑民意的重要方式,理解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是理解媒体、政治精英、受众之间复杂关系的重要一环。文章以电影《摇摆狗》作为分析解读的对象,探讨了媒体对"拟态环境"的塑造过程以及政治精英通过媒体来操纵民意的过程,以提醒当代受众应该采取审慎的批判的眼光来接触和使用大众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播制造出了拟态环境,它的主要的内涵是仿真的,而我们知道广告也是一种大众传播的方式,所以广告传播也是具有拟态环境制造的功能,本文就是来研究广告传播的拟态环境制造的作用机制。并就广告传播拟态环境的正确认知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车录彬  陈欢 《现代语文》2007,(12):18-18
美国政论家李普曼曾提出著名的"拟态环境"理论,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人们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的事物只能通过新闻媒介去了解,于是媒介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知可感并好像也能亲身体验的"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常启云 《天中学刊》2009,24(4):60-62
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传播内容、语言和传播过程的规范化来达到操控受众的目的.受众正是在大众传播编织的这张无形大网中,不知不觉间成为无处可逃的被"网"的"鱼".信息社会中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公共领域理论为参照,立足于大众媒介作为公共领域的重要构成部分这一基点,分析了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在快速发展时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其中文章提出了大众传媒判功能退化以及大众媒介作为社会公器被使用时出现的异化等较具新意的观点,同时归纳和指出了相关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我国广播电视节目日趋成熟,网络等新兴媒体蓬勃发展,媒介大融合的媒体环境之下,主持人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戴维·桑德曼指出,当我们说到"大众媒介"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仅指大众传播的渠道,而且指这些渠道的内容,甚至还指那些为之工作的人们的行为.的确,主持人作为大众传播的最后一环,确实对媒介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深深影响着整个大众传播的过程.本文将会通过四个方面去探寻这个现象.  相似文献   

13.
何梅 《函授教育》2001,(2):103-106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被大众传播媒介包围的环境之中,接触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以北京人为例,人们每天花在大众传播媒介上的时间如下表。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媒介社会,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大众传播媒介颠覆了现实和形象的关系,形象不仅仅只是现实的反映."虚拟现实"科幻电影就是以当代社会中的媒介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叙事基础,形象地传达了人们对信息技术和人的发展关系的哲学思考,突出表现真实与虚拟这两个含有终极意义的命题在媒介社会中的意义.文章追溯"虚拟现实"科幻电影叙事的历史渊源,关注虚拟现实电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现实社会、文化传统之间所构成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媒不但反映现实,也建构现实,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拟态"环境里。受众通过对拟态环境中媒介信息的认知,进而将之转化为现实行动,影响其生活。而拟态环境中的虚假新闻与客观事实背道而驰,虚假新闻传播所产生的"麻醉"、"污染"、"欺骗"和"背离"功能会误导和损害受众的心理环境,给受众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媒介社会化背景下,由传媒所营造的拟态环境,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大众的思维及生活方式,而拟态环境的混沌、散漫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人们思想意识上的混乱、是非判断上的模糊和价值追求上的困惑。如何面对媒介技术所构建的拟态环境这一现代性的时空范畴,了解拟态环境这一传播学概念,特别是拟态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作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直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拟态环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媒介环境和心理环境构成的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等同于现实环境,又与现实环境密不可分,人的主观环境(心理环境)起着重要作用。拟态环境的研究重点大多在空间定位与导航领域,而缺少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拟态环境的研究有必要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张振伟 《文教资料》2008,(12):103-104
根据德国学者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系统模式,提高教育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教师(传播者)、教育信息(信息)、教育媒介(媒介)、学生(接受者)、学校文化(传播的环境)等五种因素上,对这五种因素的分析,有利于不断提高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挑战.由其形成的拟态环境对中学生有潜在危害,涉及思想观念、行为举止、人际交往、身心健康等方面.为规避网络媒介的危害,需加强对中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在挖掘网络拟态环境、媒介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可从转变教育观念、营造媒介环境、提供媒介教育平台及资源、丰富媒介实践活动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手机报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熟悉,处于城市"信息孤岛"上的农民工也可以通过订阅手机报的形式参与信息的获取和反馈。文章从大众传播学角度分析手机报已具备大众传媒的属性,并且从农民工角度分析手机报与其他媒介相比所具有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发挥手机报作为大众媒介的职能和作用,建立起农民工和大众传播媒介间的良性互动,并试图设计一项以农民工为目标受众和目标客户的手机报套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