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运动既是自鸦片战争后开始的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逻辑环节 ,同时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转折 ,有量的增长 ,也有质的飞跃和升华。五四时期倡导的现代化意识 ,奠定了 2 0世纪中国一切具有现代意义的现象的基础 ,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实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考察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对于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现代化的实质就是人的现代化,将人从封建主义的人性压抑和封建依附的状态下解放出来,树立人、现代人的意识,作为独立的主体发挥全部的才智。五四运动中的知识分子突破了以前只注重物质技术和政治制度等表征因素质的缺陷,从人的重塑、思想意识的改造这一深层次着手来探讨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中国驶向现代化轨道的基石。本试就反封建与人本主义这一破一立两方面来探析五四运动中人的现代化这一历史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有三座重要的里程碑: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演变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反映在政治制度上,它是一  相似文献   

4.
大的文化转型过程中总是渗透着“阶段性文化转型”。通过对近代以来的两次阶段性文化转型的比较可以看出 ,极度封闭的社会之后必将是文化的开放。文化发展的自身过程是由硬文化到软文化 ,其结果是从根本上拯救民族事业。今天的文化转型所承担的任务、自身的性质、引起的原因与五四运动时期有着根本不同。文化建设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过程中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精华。  相似文献   

5.
社会结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问题作为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始终构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其在中外社会结构现代化进程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样态。  相似文献   

6.
自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思想碰撞.近百年来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交融,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进程.两者虽无优劣之分,但由于社会形态、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而拥有了各自不同的体系与价值.但在交流发展的趋势中逐渐形成和而不同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之后学潮的频繁和复杂促使部分学人对五四运动的政治和思想文化价值进行区别性重估,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被视为一体,思想文化的革新被置于中国社会改造中的突出地位;他们对五四运动的思想文化意义的解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五四运动的复杂性,而且提出了一个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很具启迪性的问题思想变革与政治变革哪一个更具优先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现代化起源的五四运动,是学术界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这一时期色彩斑斓的社会大变动,蕴涵着中国社会最富有本质意义的历史性转换。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研究方法出发,对五四运动史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著。本文试...  相似文献   

9.
清末"新政"改革首先通过建构现代法治,开启了政治现代化转型的进程。然而辛亥以后,刚刚起步的法治体系在接踵而来的政治事件中屡遭冲击,使社会精英将政治现代化的期望转而寄予以"德先生"为名的直接民主。由此我们看到,在新文化和五四运动中,先后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形成了民主僭越法治的局面,对法治现代化进程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社会动员是中国现代化的标志 ;同时 ,对中国现代化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鸦片战争以后 ,随着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 ,中国开始了社会动员的过程。而辛亥革命的爆发 ,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动员的实现 ,这就为有效地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加入中国现代化进程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以来人的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始终是个体主体性张扬与集体主体性维护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决定了中国人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同于西方国家人的现代化的模式特征,那就是它的乡土性、伦理性和辩证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20世纪指导中国社会时代潮流的伟人——孙中山和邓小平,都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绘制了宏伟蓝图,并努力付诸实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两位伟人的现代化思想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其实践结局也有很大差异。比较二者的现代化思想,有助于加深对党的现代化方略的理解和把握,对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理论并非西方的专利,把借鉴和创新统一、把一般现代化理论与中国近代史的本质特征结合,就能形成我们的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为研究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一系列变化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但又是低层次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早期现代化过程。近代史上人民群众和先进阶级反帝反封建斗争含有推动而不是反对现代化发展的意义;同样,中国近代任何早期现代化因素的出现和发展,也具有推动革命斗争前进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1前言 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然形成的,其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普遍具有并重复出现的文化、社会心理及行为方式的特征总和.中国近现代国民性改造,即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认真研究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对于今天实现人的现代化和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精神实质不是简单地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外在表现样态模仿和变革。中国社会传统结构具有不同于西方社会传统结构的根本特点,即乡土性。这种传统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而不是西方以团体为中心的社会。因此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进程事实,显示了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进程不是由一个“金字塔型”向“橄榄型”社会结构的革命性转变进程。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精神实质是中国社会历史主体在实现差序格局现代表达过程中所实现的市民社会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逻辑互动;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突出地体现为市民社会、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文明现代化等视域中差序格局现代表达方式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6.
两次鸦片战争均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领土被割占,主权沦丧,开放通商,揭开了中国沦为两半社会的序幕。今天探讨两次鸦片战争的成败得失,对于加深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理解、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感性选择与中国社会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性选择具有认识论、本体论以及文化学上的多重意蕴。从感性选择的语境来审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就是一个感性选择的历史发展过程,不了解中国人的感性选择也就无法理解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刻底蕴和民族特色。理性地分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感性选择及其演变机制与规律,对正处在改革攻坚、社会加速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加速了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进程。在五四运动过程中,中国国民党人或直接参与了五四运动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或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五四运动一定的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当我们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的时候,我发现“五四运动”作为与当代中国命运密切相关的伟大历史事件,几乎浓缩了西方社会多国数百年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科学革命、民族运动、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等西方近现代社会运动目标的全部要求,几乎集中了近现代中国全部矛盾和力量,复合了封建社会晚期、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及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时代特征,具有从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从以“学习西方”“循常”自由资本主义为主的现代化模式,向以“以俄为师”“超越”资本主义为主的现代化模式转变的中…  相似文献   

20.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1919年,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三件大事相继发生,存在着必然联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干部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把中国引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实现了五四运动先驱者的理想。历史上的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今天应当用五四精神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