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陈振杰 《科技文萃》2005,(5):146-148
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的一大奇迹.他统帅的庞大船队让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之骄傲,更让世界航海界惊叹.然而,当如今的人们想建造一艘当年的郑和宝船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先人时,遍访国内外,竟找不到一份较为科学准确的有关宝船设计建造的图形和资料.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的前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意义.了解郑和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他七次率船队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与经济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臾上的壮举.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3.
【背景材料】材料一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启航600周年,为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国家安排了一系列重大活动:2005年在北京举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2005年在北京举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展览,中央电视台拍摄了郑和下西洋电视专题片,2005年在上海举办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材料二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与福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册》2004年年底在福建正式发行。邮册中精选了近50张精美邮品,围绕郑和当年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这一宏伟历史事件,反映了郑和和他的船队成员们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4.
新闻背景:600年前的7月11日,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正式受命出使西洋。在随后的28年里,郑和率领由208艘船舶和2.78万人组成的船队,不畏艰险,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创举,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和平之旅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最早、规模宏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5.
今年7月,是航海家郑和率队七下西洋600周年。公元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领的大明船队从江苏刘家港(今浏河)出发,先后七次,历时28年,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4期远达亚非30余国,开创了人类航海史上的新纪元。历史学家指出,郑和的壮举,比西方的达伽玛、麦哲伦、哥伦布的航海活动要早  相似文献   

6.
材料一:郑和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公元1405年至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远渡重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达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2005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为纪念航海史上的这一伟大壮举,我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材料二:下图为郑和航海路线图:  相似文献   

7.
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之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前后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时间之长,足迹之广,是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它比哥伦布远航美洲,达·伽马绕好望角抵印度洋要早半个多世纪。这在我国和世界航海史上都传为佳话。这一史实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浓厚兴趣,学者们探讨了郑和下西洋的许多问题,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也是他们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新探,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的:1. 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①郑和下西洋的经过。②郑和下西洋的意义。2. 学生需要认识的基本观点:①郑和是我国历史上和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②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教学重点:1. 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意义。2.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2005年5月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中国的航海日。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日。航海日是由中国政府主导,全民参加的法定纪念日活动。中国设立此纪念日的初衷在于:纪念郑和下西洋;宣传、发扬海事工作:加快中国海洋事业发展。下图为郑和航海路线图。  相似文献   

10.
今年7月11日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家决定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航海日”,7月11日成为中国“航海日”的生日。  相似文献   

11.
郑和下西洋和开辟新航路都是15世纪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都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航行时间、船队规模、航行技术上比,郑和下西洋有明显的优势。若从其他方面进行比较,从产生的差距和反映出的问题看,我们将会对二者形成新的认识。一、从航海的背景看:西欧在15世纪时已处  相似文献   

12.
郑和下西洋是否到达我国的台湾岛,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从郑和船队出洋的目的和使命、郑和下西洋时遗留下的《郑和航海图》以及记载郑和下西洋诸多史料中的疑点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郑和及其主船队没有到达台湾岛。  相似文献   

13.
郑和(1371—1435)是我国历史上名扬中外的伟大航海家。今年将隆重纪念他逝世550周年. 传为美谈的“三保太监”下西洋(今文莱以西的南洋群岛和印度洋一带),是指从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郑和率领一支二万七千多人的庞大船队,在长达二十八年的峥蝾岁月里,七次奉命通使西洋的事迹。郑和的船队,以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往向前的大无畏精神,克服种种困难,“涉沧溟十  相似文献   

14.
15世纪初,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曾率领一支强大的船队,先后七次远航亚、非两大洲沿海各地,不仅加强了这些地区与我国的联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由于这一航行,远在西方航海家哥伦市与达·伽马之前近一个世纪,并且后者的航行无论从出航的规模,还是从舰船的先进性,都是无法与前者比拟的。因而由世界航海史的角度去考察,实为亘古未有之壮举。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交流的又一伟大贡献,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三保太监下西洋”,自明清以来,就为妇孺皆知,但是多年来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具体时间,却众  相似文献   

15.
明初的经济外交与郑和下西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世纪初,伟大航海家郑和率庞大舟师七下西洋,历二十八载,经三十余国,扬帆万里,远航至阿拉伯和东非海岸,开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友好关系的新局面。世界航海史上这一空前壮举,引起中外学者的浓厚兴趣,成了半个世纪以来举世瞩目的科研课题。笔者不揣譾陋,试对郑和下西洋的动因、性质和终止原因作一简略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在哥伦布等人“地理大发现”前半个多世纪,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领导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部赤道以南地区,前后经历30多个国家。这是近百年来史学研究的基本结论。但2002年,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到达美洲并环球航行”的新论,一时全球为之轰动。  相似文献   

17.
郑和小传     
《历史教学问题》2005,(4):53-53
1371年,马和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1382年,明军征云南。马和被掳入明营,遭阉割。1390年,马和被燕王朱棣看中,选入燕王府服役。1404年,马和因战功显赫,获成祖赐姓“郑”的殊荣,从此改称郑和,并擢拔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奉成祖命,郑和偕王景弘率27800多人第一次下西洋。1407年,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1409年9月,偕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1413年,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1417年,第五次下西洋。1421年,第六次下西洋。1431年,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1433年,郑…  相似文献   

18.
对郑和、马可.波罗、哥伦布这三位伟大的旅行家、航海家、政治家的事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所做出的贡献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着重从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和郑和下西洋入手,分析他们之间航海的动因、目的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从而指出了他们对后世及各自不同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的悬殊,并论证了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郑和及其船队早于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率先完成环球航行这是英国航海史学家孟席斯在2002年提出的新说法。考虑到中国古代人们持有的是地平大地观,从未正确认识到地是一个球体,我同意部分学者认为郑和船队不可能环球航行的观点,但也不能排除偶然因素。孟席斯新论,引发广泛争议,有其特有价值和意义,如打击长期以来西方文明中心史观,宣扬中华文明等。  相似文献   

20.
福建长乐太平港是明初郑和七下西洋离国远航的出发港,郑和船队每次均在这里停泊,其停留时间前后累计约二年多,因而与福建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着重论述郑和下西洋与福建人才培养、宗教信仰及文物古迹等问题的关系,探讨郑和下西洋对福建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 郑和船队停泊长乐,在这里等候朔风开洋,招收水手,修造船舶,补充人员等。可想而知,随他下西洋的福建人一定不少。 郑和七次下西洋人数少至27000多人,多至30000人,但其中明确记载姓名籍贯的却不多。据目前笔者见到的资料大概统计,有姓名及其籍贯者共有74人。这些人员来自江苏、福建、上海、浙江、江西、安徽、陕西等地,其中福建人16个,占21%。人数之多,是其他地区所不及。加上外省在福建军营参加下西洋的15人,那就更多了。福建人在郑和使团中,有的担任领导工作,如闽南王景弘、晋江侯显、安溪李兴;有的担任辅佐人员,如泉州蒲和日;有的是技术人员,如福清林贵和,任阴阳官;有的从事航海水手,如长乐黄参;有的奉命参加下西洋,如闽候吴兴。此外,有一批军人从征西洋,如闽县严观、莆田许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