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巾 《华夏文化》2005,(3):35-36
雷峰塔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数以千计的中国古塔中,它是为数不多的几座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内涵而且游赏魅力超乎寻常的名塔之一.从民俗文化的意义上讲,《白蛇传》的广泛流传,与这座七级浮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许多人心目中,雷峰塔已不是一座普通佛塔,她是承载神奇传说和千年历史的文化见证.白素贞这个神话中的妖而人者,虽然只是传说,在世俗知名度上却远超许多历史人物,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已经成为自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高城 《寻根》2010,(2):41-47
<正>居住在僻远高寒的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不仅有抗高寒严酷自然条件的超常力,而且有着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与宗教的渗透融合,显示出独有的文化魅力。那些极具民族特征和宗教色彩的文化现象,成为这个民族内心深层智慧和善良的表征,令人惊异而敬服!  相似文献   

3.
从战国末叶秦灭巴蜀到秦汉之际,是巴蜀文化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巴蜀文化从先秦独立王国形态和民族性质的文化,向秦汉统一帝国内的地域形态和以秦汉文化为符号的中华文化的亚文化转化.巴蜀文化在转型过程中,发生了极为深刻的文化解构、文化重组和文化整合.其结果,一方面,巴蜀文化经过分化和重组,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生机;另一方面,通过与秦汉文化的整合,使它在保留其精髓的基础上表现出整体进化的新姿态.创造性适应(变革)与连续性发展(继承),成为巴蜀文化转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金秋十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共历史上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一个文化的春天、文化的盛世、文化的新时代将以金色的基调在神州大地铺染、呈现、展开.这是中华民族文脉的承续与新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凝聚了先贤哲人对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思索与智慧,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文化气象、文化精神,并深深地熔铸在每一位华夏子孙的文化因子之中.面对全球化、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方位,当代中国人如何以创造的姿态和创新的能力,为民族文化传统注入新鲜血液,展现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风骨,为后人留下我们的文化成果和文化遗产?这是现时代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数字在一定的文化条件下,其意义常常超出它本身固有的含义。例如,在当今的商业大潮中,我们中国人都喜欢“八”这个数字,因为它是“发财”、“发展”、“发达”的“发”字的谐音;而我们避讳使用数字“四”,因为它是“死”的谐音。再如,我们常常用“十”来表示完整和美满,如“十全十美”。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七”这个数字情有独钟,并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用它来表示“幸运”、“美满”、“多数”等意义。“七”是一个神圣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数字,它对西方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还因为它具…  相似文献   

6.
龙山 《寻根》2012,(3):106-111
中华56个民族,各有各的风采和特质,而世居青藏高原严酷自然环境中的藏族在其中无疑独具魅力。无论是先民古老文化的珍贵遗存,还是藏传佛教理念在民众生活中的渗透和泛化,都体现了这个高原剽悍民族的独特性,以及存在于这个民族内心深层的智慧和善良。  相似文献   

7.
陆璐 《大理文化》2009,(1):49-51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创新地提出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个内涵深刻、内容博大的概念,这对我们大理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旅游文化资源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接触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应合理利用旅游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制定旅游开发的实施方案.显然,在规划区域的诸多资源中,核心文化资源的发掘与运用对整个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而言,具有决定其未来命运的重要意义.本文将UPS理论运用于核心旅游文化资源的发掘与文化主题与形象定位,并结合旅游开发项目实践案例加以解读,对如何发掘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旅游规划——基础资料的调查、动态信息的收集、旅游文化的深度发掘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物质的贫困不一定就会导致精神的贫困,这也是文学艺术发展上的一种奇异现象.地处大理州宾川县东北角的平川、古底、拉乌、钟英一带,是该县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直到现在仍然是该县最贫困的地区,是一块有着猛烈的阳光和灿烂的星空的河谷盆地--就是在这个满眼是山,只有天空才有无限的空间的地角,千里彝山以她那博大而苍凉、贫瘠而神奇的底蕴养育了后来成为作家的纳张元--从文化的认识上来说,这是一块虽然贫瘠但经历了历史的过滤的土地,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0.
王毅 《大理文化》2009,(1):41-46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谈谈"什么是文化"?"文化"这个概念.在当今国内外研究者中有不下二百种定义,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化热"中,有人不无嘲讽地说:"文化是个筐,什么都能装!"其实并非如此,作为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一门学科--文化学,毕竟给出了一定的规范.……  相似文献   

11.
文化的超时空性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陈振昌时空条件是一定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前提。正是时空限制性;造就了不同文化形态的独特面貌和赖以发展传承的条件。由于这个原因,对于某个特定民族文化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只有置放在该民族整体的文化背景上才能得以实现、然而,任何...  相似文献   

12.
现已94高龄的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楚图南先生,长期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深知“交欢玉帛”的重要.笔者有幸多次拜访楚老,聆听其精辟而深刻的言论.一次,楚老在为笔者讲述其诗作《经曲阜重游孔庙》时说:“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有很大的片面性.孔子和儒学,不是想打倒就能打倒的.我的观点是“取精去糟粕,宏旨昭千秋”.不仅对孔子和儒学应该如此,对待一切传统的、外来的文化,都应该如此.日本国在这方面作得比我们好.日本发展得这么快,他们自己就承认,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介绍云南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对策。一、云南彝族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光荣的民族,从远古时代开始,彝族的先民就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为缔造这个伟大国家做着贡献。这一贡献的突出表现,就是彝族在漫长的民族发展道路上创造了大量的、独特的、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4.
唐代豪侠传奇塑造了一大批各具风姿的侠客形象.通过类型分析发现从中唐到晚唐,侠客特质发生了从义侠到武侠的变化,这个演变的核心线索即是"武"与"侠"的观念的合流与分异."武"、"侠"观念的分合变异是时代背景和士人这个特殊社会阶层自身文化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而导致的.作为中国武侠小说的开端,蕴涵于唐代豪侠传奇中的"武"、"侠"观念的转变为后世武侠小说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和马克·吐温一样,保罗·马里奇发现在毛里求斯有一座人间天堂。一种由于繁杂的人种和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混合体,增添了这个岛国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以往教育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强调要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而课堂是实施新课改的主战场,在课堂这个空间中,存在着教师、学生及他们相互间的活动等,他们共同就形成了一种文化——课堂文化,因此创建一个良好的课堂文化是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东麓是黄河、长江的发源地.两大流域的文化,在上游地区形成了颇为明显的共性或交融性,是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真实反映.长江上游一系列的南北向支流水道,构成天然的联系通道,是文化交流的通道,也是民族的走廊,而四川盆地处于这种交流的最有利的地理位置.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在东西文化的交流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而喇家遗址是探索文明起源及发展的一个考古前沿站,其中发现的一些文化遗存,对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文化”,本身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而所谓的“创新”.其本意泛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纵观“文化创新”,笔者的理解就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已创造的精神财富.要不断地赋予新的内容和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从群众文化这个角度而言,要创新就得要了解群众文化所涵养的范围.这就是社会上所从事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的全部.涉及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体育、娱乐游艺等各个方面。在干禧年伊始.我们来探讨如何搞好“文化创新”这个议题,笔者认为似乎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9.
猪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典型符号,猪文化经历了从神坛走向世俗的转变,其原因可能与其成为人类圈养的对象而丧失了神物的特性,以及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与其他家畜的对比而尽显劣势有关.猪的双重文化品性在当今社会还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分析文化全球化的内涵入手,指出正在兴起的全球文化虽以西方文化作为普世文化,但确实具有一些超越民族文化的共性.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是和文化全球化相伴而产生的现象,在文化全球化和文化民族主义的互动关系中,全球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乃至冲突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日益走向全球化的今天,确立起以民族主义为基点的全球化视野十分重要,但中华文化的复兴不应以排斥全球文化和全球价值的引进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