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课程研制的重新审视和理解需要从对文化演变的辨析入手。现时期我国课程研制的文化失落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建设的细节疏离于文化演变之外,具体表现为课程建设理论脱节于“个性文化”的发展理论,课程内容的知识性脱节于“具体文化”的教育性,课程运作逻辑脱节于“隐性文化”的自组织逻辑,课程评价意义脱节于“多维文化”评价意义。课程研制基于文化的发展必须面对课程研制与文化演变的视野,课程研制的文化取向应该着力于课程目标个性文化泛化取向、课程内容具体文化境化取向、课程实施隐性文化升化取向、课程评价多维文化协化取向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对课程研制的重新审视和理解需要从对文化演变的辨析入手。现时期我国课程研制的文化失落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建设的细节疏离于文化演变之外,具体表现为课程建设理论脱节于“个性文化”的发展理论,课程内容的知识性脱节于“具体文化”的教育性,课程运作逻辑脱节于“隐性文化”的自组织逻辑,课程评价意义脱节于“多维文化”评价意义。课程研制基于文化的发展必须面对课程研制与文化演变的视野,课程研制的文化取向应该着力于课程目标个性文化泛化取向、课程内容具体文化境化取向、课程实施隐性文化升化取向、课程评价多维文化协化取向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一个悄然兴起的课题——隐性课程,迈入人类文化研究的里程,并逐渐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关注的教育课题。当今“反理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惊醒了一些埋头于传统理论的学者,为超越过分理性化的传统课程模式的局限性,力求为人的精神的全面和谐发展寻找出路,他们大胆地涉足此领域。隐性课程的提出,引起了课程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并迅速为人们所接受。许多学者都投入隐性课程的概念、原理到隐性课程功能及其实践意义的探究。不同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探究隐性课程,例如,杰克逊(P.Jackson)把非文化传递(即学生在学校…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批判课程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知识谱系。在其“家谱”中,“解放理论”、“再生产理论”和“抵制理论”构成了批判课程理论的三个主要支系,其中“再生产理论”支系又分化出三种模式:“经济再生产模式”、“文化再生产模式”和“霸权再生产模式”。批判课程理论体现了“社会批判”的精神气质,把揭秘“隐性课程”、弘扬社会正义、消除各种歧视作为时代课题,为当代课程研究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5.
1问题提出校本研究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已逐渐被教学一线的教师所认识和接受.校本课程既包括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研究者所从事的关于数学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对国家课程的取舍和修正而形成课堂课程,其中包含着隐性的校本课程.隐性的校本课程实质是教师对国家课程的一种增减、修正,对课程某一点的深入拓展,舍弃一部分课程内容,增补一些内容.这时课程教材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具有很大流动性,把最新的社会科学知识介绍给学生.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应更多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张奠宙先生认为“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的确,数学的文化内涵往往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存在,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将文化观念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才能让学生感悟这种“看不见的文化”.数学教师在数学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对课程的选择和修正随时随地都在进行,把这种时刻发生着的不自觉的行为引向自觉、自发、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在对课程内容补充、加强的基础上,使隐性的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脱离,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切入点,实现从隐性到显性的过渡.研究者所在的湖州二中属于重点高中,学生基础较好,学校一贯坚持“以人为本”(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6.
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危机催生了社会学取向的课程史研究.到90年代,为应对美国教育日益突出的文化紧张,课程史研究适时从“社会”转向“文化”.这一转向不仅促成了课程文化史的兴起,而且为学校实践空间日益萎缩的美国课程学者创造了新的实践空间与方式,这便是将课程理论直接看成是实践,同时转入广域的文化社会领域,通过对美国学校中的支配性文化展开福柯式的历史揭示,使课程理论成为文化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7.
试析隐性课程的特点及其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析隐性课程的特点及其功能庞学光隐性课程是当今课程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崭新领域,也是一个充满分歧的领域.在括地阐述一下自己对“隐性课程”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隐性课程的特点及其发展功能,就教于大家。一、用性课程及其特点“隐性课程”一词是舶来品,其英文用...  相似文献   

8.
隐性课程的“场”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如何界定这一概念,理论界是有争议的。一般认为它可以被理解为“学校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经验。也可以说它是存在于学校的一种文化氛围,对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它具有一种强大的影响力。 隐性课程理论,虽然早已产生,但由于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对显性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以外的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重视不够,把“课程”研究的着眼点局限在了教学的范畴,因而使隐性课程“非教学性”影响的研究受到了冷落,或者说未能予以自觉的注意。 今天,随着世界范围内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又一次崛起,“唯科学主义”受到了挑战,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势在必行。因此,探讨“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也是教育实践发展到今天的客观需要。本文想就隐性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关于"隐性课程"研究的迷茫与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于隐性课程是“客体性”的,还是“主体性”的;隐性课程的特点仅是非计划性还是兼其计划性等本体问题,研究观点截然对立。其原因是对隐性课程上位概念“课程”的理论认识,是见仁见智的。隐性课程为“舶来品”,西方关于隐性课程观点不一,不同专家、学对隐性课程有不同的建构和理解:暂不从隐性课程的理论视角出发,基于实践的视角探讨隐性课程,应是走出迷茫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隐性课程”是一种曾被人们忽视的教育资源。但它的隐蔽性、愉悦性、持久性却正好契合了职业学校人格教育的需要.使其在职校人格教育中具有矫正、内化、维持等特殊重要的作用。合理构建职业学校的“隐性课程”,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