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丽妮 《海外英语》2013,(5X):152-154
"翻译腔"是造成译文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由于英汉语言、英汉民族的思维与文化差异极大,英汉翻译中的"翻译腔"现象更是随处可见。该文通过研究英汉翻译中"翻译腔"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试提出克服"翻译腔"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92):18-19
翻译腔的问题由来已久,十分普遍。带有翻译腔的译文屡见不鲜,其貌似合理却神离千里。因此,有必要对翻译腔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解决对策有所了解和认识,从而使译者找到摆脱翻译腔的途径,克服翻译腔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3.
张宏 《九江师专学报》2006,25(3):90-92,111
英语工具书里,汉译句子中“的的不休”现象较为普遍。本文试从死译、冗余、泛用口语体、衔接与连贯四个方面,对英译汉中前置形容词修饰语这一欧化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翻译应当简化、精练,维护汉语言简意赅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归化"翻译是传统翻译,很早以前就存在。鲁迅在1935年首次提出"归化"这个名词,60年后,西方翻译理论界使用domestication这一术语描述翻译策略,中国翻译理论家将它翻译成"归化"。翻译理论界普遍认为"归化"翻译的特点是译文易懂、透明、流畅,读起来不像译文,译文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译文没有"翻译腔"。然而,有人误解"归化"翻译,把易懂、透明、流畅等作为"归化"翻译的唯一标准。深入研究发现,译文具有易懂、透明、流畅等特点的翻译是"归化"翻译,却不一定是最好的"归化"翻译。最好的"归化"翻译是译文首先翻译出了原文的意义,译文通顺易懂;其次,译文保持了原文的结构,翻译了原文的文体风格,即传统上说的神形兼似。  相似文献   

5.
翻译意味着忠实地将源语的信息传递至目标语中,以便达到功能对等和信息交流的目的。从"中学"等词语的英译来看,确实存在着被误译的现象。这种误译主要体现在对主要英语国家文化缺乏了解和望文生义而导致翻译信息不对等。要避免这类翻译错误就要搞清楚英语译文词语在英语里确切的含义,并同时搞清楚这些词语在主要英语国家的实际使用情况,采用"借用"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以确保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和语义真正对等或对应。  相似文献   

6.
外宣材料中有较多的形象性语言,构成了外宣翻译中的一个难点,也会导致"翻译欠缺"现象的发生,论文探讨这一现象并提出通过"补偿"等手段对译文进行修正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李庆丰 《海外英语》2016,(15):118-119
笔者发现,目前社会上对于"低保"这一术语的翻译存在一词多译及术语译文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于是,笔者从理解"低保"的内涵着手,然后通过平行文本对比研究、现有译本语言分析等方式探讨"低保"的准确翻译。最后,笔者给出翻译建议。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视角下国际商务翻译中的“零对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背景下,翻译中"零对等"现象越来越多,原因是"零对等"翻译可以更好地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效果上的对等。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人们对文学翻译的研究远盛于对科技、商务翻译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科技、商务翻译均可以用对等的方式翻译,但事实上,科技、商务翻译中"零对等"现象比比皆是。对商务翻译中的零对等现象及其存在的理据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描述翻译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辜鸿铭英译《论语》过程中导致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叛逆"现象的翻译策略,既而运用翻译目的论揭示"叛逆"现象背后的因素。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在翻译目的论框架下考察该《论语》英译本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发现该译本是符合翻译目的,翻译充分的译文,辜氏所运用的各种增补、删除和重排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合理手段。本研究的启示在于:文学翻译中的"叛逆"现象可以从翻译目的论角度给予合理解释,译者对原文的"叛逆"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选择,而评价译文的标准则是看其是否有效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0.
靳楚楚 《海外英语》2014,(16):225-226,228
Steve Jobs:A Biography与简体中文版《史蒂夫·乔布斯传》全球同步发售,引发全球读者热捧。乔布斯于结婚二十周年之际写给妻子劳伦·鲍威尔情书的译文引发了中国读者对这中文快译本翻译质量的讨论,并在广大网友中掀起情书"热议",网友"自译"的译文风格迥异。该文选取其中呼声较高的两个译文与出版的中文译文进行对比分析,以韩礼德的及物性理论为框架,定性、定量地对比译文质量,试验证及物性理论作为翻译批评的可行性,说明及物性理论对翻译过程、翻译批评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属性中的"绝对"与"相对"概念入手,指出在翻译实践中存在"不等而等"的现象,即译文与原文的"不等"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传递原文意义,真正与原文的等值。以期对翻译领域的研究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加油"一词的英译为例分析了不同语境下的词汇翻译现象,并从文化制约性与认知理解性层面探讨了语境和翻译问题。研究发现,翻译与语境密切相关,语境影响译文质量,翻译需符合当时语境才能达意;认知过程是获得恰当且合乎语境译文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3.
操时尧 《英语辅导》2008,(5):123-124
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观认为,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对等"。陈道明认为,"对等"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上限标准,当译者找不到"对等"的译法时,应当寻求"功能相似"的下限标准。本文旨在以这两个概念为基础探讨我国职称职务的"副"职的英译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的"文化转向"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翻译研究从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翻译被看作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用其分析翻译中的文化误译现象可以发现,充分照顾到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有意误译,使得译文读者只需付出很少的推理努力便能找到原文与其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译者也应发挥主体性与创造性,避免无意文化误译的产生,并充分运用有意文化误译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5.
"翻译腔"的问题十分普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应从文化对比入手,探究两种语言的差异,逐步提高翻译技能,严把翻译质量观,力行消除"翻译腔",使译文流畅易懂。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的视角出发,结合语料库技术,采用定性、定量两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多元化翻译时期内《道德经》英译本的共时性特点的研究和分析,对"道"字的翻译情况和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对导致译文差异及误译产生的可能性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再议翻译腔     
翻译腔现象客观存在。翻译腔不尽带有贬义。翻译腔可能是积极的,是译者故意在译文中引进异质而为之,这与一种主张有关。中国翻译思想史和西方译论中皆存在故意使用翻译腔的做法。翻译腔也是一种认识。人们对某种形态的翻译腔的认识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18.
英语被动句是英译汉中常用的句式。初学翻译者在翻译这种句式时往往有一种趋势,就是过多地使用一些不必要的“被”字,使译文显得生硬、刻板,不符合汉语习惯。这里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翻译法,以帮助翻译初学者克服翻译中容易出现的“洋”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别从"被"字句和"被"现象的语音、句法结构,"被"字的语义指向,"被"字的词性和语义来分析"被+X"结构和"被"字句的不同,并分析"被+X"结构产生的语境。  相似文献   

20.
袁帅 《海外英语》2014,(6):157-158
传统的翻译理论要求译作尽可能忠实于原文,一旦违背了忠实原则,译文的价值将大大下降。然而,文学市场上有这样一个现象存在:一些"不信"的译本成为畅销书。翻译中为何会出现"不信"的译法?"信"与"不信"究竟孰优孰劣?本文将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研究翻译的"信"与"不信",究其原由与发展过程,以促进翻译实践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