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心性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领域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它包括儒、释、道三教的心性说。它的发展,是中国哲学体系完善、内涵深化、思辩形式不断提高的表现。其中,道教的心性说是在唐宋之际神仙信仰危机四伏、证仙思想由外丹转向内丹的过程中迅速兴起的,是内丹思想的根本性理论,其代表人物为张伯端、王 。张伯端倡三教合一,以其心性说证先命后性的内丹修炼术,使这一道教理论新形态的哲学体系得以建立。王 在总结三教心性说的基础上,用心、性、精、气、神等基本范畴来论证内丹修炼的性功和命功问题,并用先性后命、性命双修、内外功双…  相似文献   

2.
《序三教诗》是研究萧衍三教思想的重要文献,其中对自身接触三教思想的回顾与事实存在一定距离,诗中以儒释二家为重,与萧衍文学创作的整体情况及梁代三教发展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3.
全真教是在宋江金元之际,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道教新派别,也是唐宋以来儒、释、道三教长期融合的产物。入元后,因缘际会,全真教得到广泛传播,盛极一时,与正一教平分秋色,成为道教的两大派别。时至今日,道教依然是正一、全真两派组成。全真教的兴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王开创之功自不待言,丘处机发扬光大乃师全真思想之功,尤不可灭。王、丘师徒二人作为宗教领袖、道教思想家,无疑应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探讨王、丘二人的生平和思想,理应成为中国道教史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史…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陆画是极其珍贵的文化艺术遗存。最初水陆画以佛教诸佛、菩萨、诸神为主,明清之后,随着儒、释、道三教融合,道教诸神,儒家诸神,民间诸神逐步进入水陆画。包括佛、道、儒三教的天神地祇、人鬼仙圣、诸佛菩萨、各色人物等,可谓宗教艺术、民间美术类型的重要代表。这里仅就水陆画中的雷神而言,介绍有关的图像资料及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5.
全真教是在宋辽金元之际,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道教新派别,也是唐宋以来儒、释、道三教长期融合的产物。入元后,因缘际会,全真教得到广泛传播,盛极一时,与正一教平分秋色,成为道教的两大派别。时至今日,道教依然是正一、全真两派组成。全真教的兴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王矗开创之功自不待言,丘处机发扬光大乃师全真思想之功,尤不可灭。王、丘师徒二人作为宗教领袖、道教思想家,无疑应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探讨王、丘二人的生平和思想,理应成为中国道教史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道教内丹学是唐末五代以来道教修道证真的主要方法。噶举派是藏传佛教重要教派之一,以大手印为其主要教法。道教内丹学与藏传佛教噶举派都主张成仙成佛不离性命,且理与法相互印证。本文从性命内涵论与性命工夫论两个方面对两者性命论思想作比较分析,不仅揭示了两者对性命内涵的理解迥异,而且从中可看出道教内丹性命双修工夫的实质就是使纯阳之元神与道合一;噶举派性命工夫实质就是证佛之法、报、化三身,从而使身心均获得解脱。  相似文献   

7.
白莲教与佛教、道教一样,作为一种宗教,它也拥有自己的专门经卷,这就是宝卷。同时白莲教是一种流行于民间下层社会的秘密宗教,所以其经卷也必然是秘密刊印秘密流行的,这又与正统的道藏、佛经有所不同。还因白莲教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所以在它的经卷中吸取了许多...  相似文献   

8.
论唐代《易》、《老》兼综的道教学风卢国龙唐代道教的思想发展,在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经历了一次大的转折,即由重玄之道转向内丹道。重玄与内丹,在心性修养的层面上是相通的,但二者又有差别。前者是一种思辨哲学,即从本体论的高度思考性灵超逸等问题,又因宗承老子学...  相似文献   

9.
作为道士的陆西星,虽然反复强调《庄子》乃《老子》之注疏与竺西之贝典,但实际上,《南华真经副墨》既不是纯粹的"以道解庄",也不是"以佛解庄",亦不是"佛道并释",而是三教融通意旨的真正践行,并给后来的解庄者在思路与意旨上以不同维度的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王重阳是金元时期重要的社会活动家和道教宗师,他通过修正传统道教的思想立场和宗教服务方式,创立了对中古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都具有深远影响的全真道。全真道的文化旨趣,立足对时代精神的准确判断和积极融摄,不仅在当时开辟了道教文化发展的新境界,而且对其后几百年文化的发展确立了典范。虽然就当时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而言,三教融通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但是只有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采取了以教团为载体推动三教融合的社会实践形势。这也决定了当时政治文化舞台上,比较儒佛而言全真道成为最耀眼的社会力量。其预流的政教关系模式,及其它文化之间的模式以及其自身文化独立性的模式,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其经验到今天还具有重大示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统梳理了经典意义上的内丹道的历史嬗变;在此基础上,努力挖掘内丹道心性学的价值和蕴含的文化内涵,认为内丹道在立足道教本位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和融会儒、佛二教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谦下、真诚、学习、平等、多元、包容等诸精神,一方面能为当今异质文化尤其是中西文化的对话、交流提供了重要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为当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好地发挥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龟鹿二仙膏是明代道教医家创制的以血肉品为主药的服食方,内丹家用之于炼养时筑基补亏,而医家进一步将其用于治已病治未病。明代中期以来,龟鹿二仙膏作为效验服食良方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成为不少地区药铺(老字号药铺)的重要成方配本,至今仍得到传承并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3.
道教与古代科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与古代科技华文在儒、释、道三者中,与中国古代科技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恐怕莫过于道教了。关于道教与科学的关系,著名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卷2第10章"道家与道教"中说了这样一句话:"道教能将理论付诸实践,所以东亚的化学...  相似文献   

14.
苏氏蜀学是由三苏父子创立的儒学派别,它与荆公新学、二程洛学相对立,是北宋中期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时代潮流的产物.苏氏蜀学的学术渊源是以儒为宗、援佛入儒、援道入儒、援诸子以入儒.它的最大的学术特点是驳杂.  相似文献   

15.
伍守阳是明末著名的内丹家。伍守阳的生命观集中体现了道教内丹学的生命观,对我们今日生命哲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文从四个方面:道化性命的生命本源观、神炁相依的性命观、性命双修的生命修持观和重五伦之德的生命伦理价值观对伍守阳的生命观作了解析。  相似文献   

16.
在生死场上镇静自若,笑向刀斧丛的英雄自古不乏其人,但在残酷的政治打击面前仍谈笑风生,畅怀高歌的文学家却并不多,苏东坡便是极特殊的一个。他的这种风格因何而形成?需要对他的生活经历,人生观和性格特征等加以分析。一、兼采儒、释、道三教所长容为己用苏轼所处时...  相似文献   

17.
本文深入地分析了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内丹心性学说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认为王重阳在总结三教心性说的基础上,用心、性、精、气、神等基本范畴来论证内丹修炼的性功和命功问题,并以先性后命、性命双修、内外功双合深化心性概念的哲学内蕴,创立了特色鲜明的全真内丹心性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标志着中国哲学的一种理论新形态的初步成熟,同时为全真教的内丹修炼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论儒、释、道三教会通及其文化意义屈小强一、中国佛教的"本末会通"入唐以后,特别是进入中唐以后,伴随着中国佛教各大宗派建构的完成和佛教内部急剧出现的两极分化(即出现了平民僧侣阶级与享有特权的贵族僧侣阶级)以及国内政治形势的大起大落(以"安史之乱"为典型...  相似文献   

19.
"气"是刘沅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学界着重在理气关系中讨论刘沅的气学结构,认为刘沅气学思想与宋明理学相比,并无大的推进。本文认为,刘沅的气学结构,不能仅从宋明理学中理气关系的视角考察,要放在其"和会三教"的思想体系中,才能看出其独特性。"气"的概念与道教的"神",佛教的"心"密切相关。其养气的方法受到道教养气方法的影响。虽不认同禅宗不动心的方法,养气最后达到的境界却与佛教的"空"相通。在三教交涉视角中,才能看出刘沅气学结构的丰富内涵,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羽现象与儒、释、道三教蔡东洲"关羽现象"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以关羽信仰和关羽崇拜为内容特征的文化现象。关羽本为蜀汉政权一位功过参半的大将,自唐朝起关羽开始被神化,至元代已成为"宇祠遍九区"的尊神①,形成了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信仰和崇拜。明清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