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文从三个方面阐释诗人张枣的诗歌写作:一、张枣在诗歌中惯用“鬼脸”,即抒情中的变调,让诗歌产生独特的抒情效果。二、张枣在诗歌写作中始终具有清醒感,从诗歌中的人称变换和变幻可以看出诗人一直在寻找一个“之外”的点来保持这种清醒感。在他早期的诗歌中,只体现出诗人意识到系统束缚的清醒感,而在后期的诗歌中,诗人则逐渐开始寻找突破束缚的方法。三、张枣的诗歌写作是出于对一首独一的、有关诗歌的诗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张枣是一位具有“化欧化古”独特诗艺的当代诗人。《圣经》和荷尔德林等西方现代诗人给予他诗艺生成的灵感,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纯诗”理念的融合开拓了他的诗歌之路。在张枣的诗艺路径中,隐含的宗教哲学促成其诗歌创作的内在超越。张枣的独特诗艺和超越企图应置于20世纪80年代非典型流散状态中来看待。  相似文献   

3.
六朝诗歌新变溢出了传统儒家的诗歌观念,这给刘勰总结诗歌发展历史并确立文体规范带来了论述上的困难.为此,刘勰调整了<明诗>篇的行文顺序.即先"释名以章义",后"原始以表末".他通过提出诗歌发生意义上的"自然"说,弥合儒家诗歌观念与六朝时期新的诗歌观念之间的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文心雕龙>在<序志>篇中规定了文体论诸篇的行文顺序,然而<明诗>篇作为<文心雕龙>文体论诸篇之首,却在行文顺序上独与其他各篇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吴昕孺 《湖南教育》2011,(12):62-62
十来天前,北京朋友李锐回长沙,邀我和诗人刘羊到湘江边上“咖啡之翼”聚餐。刘羊不仅开来自己的新车,而且带了一本好书给我——《亲爱的张枣》。这本书由张枣生前最好的诗友宋琳、柏桦主编,内收柏桦、朱朱、陈东东、于坚等悼念、怀念张枣的诗歌、回忆文字,以及对他诗歌的评论,还有张枣的学生颜炼军与张枣的长篇对话。  相似文献   

5.
严粲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在其<诗>学著作<诗缉>中,他从<诗>的体例,对<诗>六义的认识和<诗句>对举几个方面来进行他的"以<诗>言<诗>",把<诗经>身上的经学性和理学性的"色彩"进一步削弱,故该书有着丰富的文学思想,在宋朝众多<诗>学著作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6.
<御览诗>为现存少数唐人选集的一种.编选者令狐楚在中晚唐之交的政坛、文坛上均有相当地位和影响,其奉诏纂进的<御览诗>在文学史上也应有其特殊地位和价值.从对诗歌体裁的选择、对诗人的选择和对诗歌的选择三方面入手,可以看到:<御览诗>虽多取大历、贞元诗人作品,倡导的却不是声浮气薄的大历风气,从其对气格和风情的追求上都体现出元和诗坛的风尚.<御览诗>可作为一个特殊的出发点来考察元和诗风走向.  相似文献   

7.
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有关大雁塔>之所以长时间地被人们关注与阐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所置身的诗歌传统.<有关大雁塔>体现出韩东的先锋性写作的批判姿态,即对朦胧诗的批判.韩东试图以先锋的姿态让诗歌回归生活,回到人自身最本真的体验上,但他也遭遇到了"先锋"内在的悖论,在刻意"批判"和"立新"的过程中,在语言的"牢笼"里来回奔突而忘记了"出路".故而,<有关大雁塔>,多的是一种以先锋的姿态来进行的话语批判,这跟之后韩东提出的"诗到语言为止"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定的契合关系.  相似文献   

8.
诗界不少人赶时髦,乐于为新诗潮的涨落增添浪花.朦胧诗来了他学写朦胧诗,现代派走红了他追逐现代派.为一次次诗潮的涨落分喜担扰.而金峻山则不然,他一直潜心于近体诗,在近体诗的创作上默默耕耘.现在已经有一百余首诗作行世.从他的这些诗歌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自觉地吸收古代诗歌的养分,来丰富自已的诗歌创作.金峻山诗歌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深沉的历史内容与传统艺术形式的融为一体.一个诗人要写出好的诗篇,就要深刻了解我们这个历经沧桑的民族,这个民族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和艺术,了解这个民族的昨天,今天,并预测它的明天,从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吸收一切有益的东西.好诗无不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双重品格  相似文献   

9.
甘肃诗人高凯的乡土诗,在中国西部当代诗歌中是独特的.他构筑的乡土世界已引起评论家的关注,一方面是他的乡土诗是西部诗歌的"土特产",是研究西部诗歌绕不开的一环;另一方面是他的乡土诗歌充满了魅力.然而,他的处女作<想起那人>还鲜有人去研究.笔者认为,研究他的处女诗作,可以有效地把握他的诗歌整体,把握他的作品的变化与发展.诗集<想起那人>内容主要以童年旧事、爱情感受、母爱、故土之爱组成,格调伤感,善于情绪渲染,并借助叠字、复沓造成音乐美;将口语、方言人诗,语言清新,善于将诗歌视角移至过去来增加诗歌容量和怀旧气息;注重诗歌的色彩感,偏重黄色系列和纯洁白色;在情感取向上有两个特征:其一是对流逝的岁月和情感的怀旧之情,其二是对偶尔、命运的迷惘感.  相似文献   

10.
与诗同行     
教学内容:<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六. 教学目标: 1.根据本组课文所学的诗歌开展综合性学习,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2.自由想象,用细腻的语言表达心中真挚的情感,用诗歌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