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审美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晶 《现代传播》2002,(2):21-26
“审美观照”是一个颇具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审美范畴 ,在学术界被广泛运用 ,但却并未得到学理上的建构与阐析。“观照”这个概念来源于中国传统美学。审美观照是在艺术创作中摄取、形成审美意象的重要途径。审美观照不是一般的观看、观察 ,而是审美主体在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之后 ,以充满独特情韵的眼光来看对象物的观赏与晤对。中国古典美学中审美观照的主要方式 ,是“仰观俯察”、“远观近察”的“流观”。中国的审美观照方式与传统哲学中的道家、佛学与理学都有某些内在的联系。中国文学艺术的独特韵味与意境 ,是与其独特的审美观照方式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独语”格调指的是现代散文中的一种内敛的散文叙述方式,它在文体风格上偏重奇崛和沉思,以实现一种带有幻美色彩的审美追求。何其芳的《画梦录》在其文体风格方面是此种格调的代表之作。  相似文献   

3.
纪实特稿以其戏剧化、情节化和趣味化受到读者的欢迎。但近些年,纪实特稿出现了虚幻化倾向,引发了读者对其真实性的质疑。如何规避纪实特稿虚幻化,如何改变纪实特稿的审美倾向——从一味猎奇,转变为真实反映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并在可读之外提升其思想内涵,在读者中重建了公信力,成为  相似文献   

4.
李磊  高展 《青年记者》2016,(15):47-48
将当代都市作为观照对象写入艺术文本中起源于1980年代,都市剧、都市电影、都市文学,在审美发现中都将都市生活、都市变迁作为创作素材。一方面,这得益于改革开放加快了都市化的步伐;另一方面,市民文化随着社会风尚的变迁而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社会心理与行为规范,中国都市人群迫切需要一种反映他们日常生活与价值追求的艺术作品,于是以都市作为题材的影像作品在众多艺术文本中崭露头角。当都市文化裹挟着现代工业文明向我们冲击而来时,艺术也在以审美方式反思与回应着时代变化,这也为审美现代性提供了分析都市影像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思想是人类意识的沉潜与澄滤,她以穿越时空的魅力,承传、延续、酝酿着人类的文明进程。今天的文明与进步,是人类历史无数思想者智慧与成果的结晶。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和历代的史传散文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品格。而现代散文的亮点则体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胡适、梁实秋、林语堂、朱自清等一大批文学巨人创造了既可与古典散文相媲美又让后来者难以比肩的  相似文献   

6.
1.九月。江西三清山。我看到许多年轻的面孔。二OO七年的散文,与这些面孔有关。它们平日里是作为名字出现的,罗列在不同版本的目录里,以不同的字体亮相。但那个深秋的夜里,这些名字以另外的方式出现了,像表情、呼吸与交谈一样温暖和生动。这是一个散文的夜晚。距离消失了,只剩下时间。散文,成为所  相似文献   

7.
王向峰教授主编的《王充阎散文创作研究》(辽海出版社出版)是研究王充阎散文的最新成果。此书对王充阎的散文进行全方位的审美观照,心理分析深逐透辟,立体式地建构周密富有逻辑性的理论系统,显示了主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远的学术风范。 王充闯的散文创作取得了多年的成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1998年他以《春宽梦窄》获得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鲁迅文学奖(散文奖)。王充阎受到文艺理论界的普遍关注,他的散文备受好评。王向峰教授把上允闾及其散文视为一个巨大的文本,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审美观照,编成以后具有强烈的现…  相似文献   

8.
祝勇 《编辑之友》2008,(2):64-65
九月。江西三清山。我看到许多年轻的面孔。二00七年的散文,与这些面孔有关。它们平日里是作为名字出现的,罗列在不同版本的目录里,以不同的字体亮相。但那个深秋的夜里,这些名字以另外的方式出现了,像表情、呼吸与交谈一样温暖和生动。这是一个散文的夜晚。距离消失了,只剩下时间。散文,成为所有人奔波和相聚的理由。  相似文献   

9.
董琦琦 《东南传播》2010,(4):102-105
近年来,荧屏上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制作精良的电视连续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其承载的意涵不禁引人深思。进入数字化时代以来,感性的、当下即时的、无距离的视觉体验逐渐跻身为审美主体日常消费的基本方式。应时代精神之感召,后现代主义文化主要围绕图像确立了体系化的产业模式,图像作为文化产业链条中的生产性要素又继而刺激了消费的需求、对象与方式。鉴于图像在当今世界的重要地位,文本将以现下的热播电视剧目为研究对象、以受众的审美趣味为导向,着力从平民化的创作路线、对个体生存状态的观照、价值观念的重塑三个维度解读电视剧与受众的内在关系,尝试为我国大众文化的建设与实践做出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0.
<正> 随着现时生活节奏的变更和审美心理的转向,现代散文重新拥有了日臻壮大的读者群。一些为人熟知的散文大家和那些并非耳熟甚至是陌生的名字联袂进入了现代读者的视野。现代散文的这块瑰宝又重新在今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当琳琅满目的诸家散文选本成为许多人枕边床畔的读物时,我们又惊喜地看到了姗姗而至的《今文观止—中国现代美文精品》。(任天石编选,任天石、马佳注析)。《今文观止》的选编者取兼容并包之势,以审慎精细的态度,选取了从“五四”开始到现今港台海外的四十几位风格不一的作家的  相似文献   

11.
郑翔 《传媒观察》2008,(1):43-44
报纸副刊散文在现代中国曾以承载“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批判意识和变革意识”①为己任。在那个沧海横流、风雷激荡的时代,在新旧文化的冲撞中,关注社会、开启民智、引导变革便成了现代报纸副刊散文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哲学隐匿、广告崛起”^②。当前的报纸副刊散文呈现出与现代报纸副刊散文不同的思想取向和美学风格。同时,  相似文献   

12.
报纸文艺副刊,是报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几年来,报纸副刊越来越受到文化消费群体的关注、读者的喜爱。这与副刊作品更加接近现实,贴近生活,靠近读者,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副刊散文则因为能更迅速敏锐地反映社会变革,和应生活节奏,折射心态变化,而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报纸副刊一直青睐散文,副刊散文的盛衰又往往受到社会环境、文坛景况的影响。这两年报纸副刊散文红红火火地兴旺起来,并非只是在原有格局上“增其旧制”,还出现了新的走势:一是取材趋向平民化,在多层次观照社会、描绘“寻常百姓家”、抒写悲喜人生等方面有了突破,赋散文“登堂入室”以新意;二是作者呈现民众化,而且不少新人涉足散文创作,为的是借此倾诉在普通生活、艰辛跋涉中积累起来的体验,将其作为审视人格力量和显示自身价值的一种方式。尽管他们无意当“文人”、挤“小道”,仍然为副刊散文送来清新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十年来,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栏目一直以富有特色的表现方式,在我国纪录片栏目中创下了举足轻重的成就。在纪录片的领域之内,《探索·发现》栏目的戏剧化叙事策略具有明显的特色和风格,因此,研究《探索·发现》戏剧化叙事策略能够促进传播者和受众双方有效交流,有助于推进我国纪录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所说的散文是现代散文理论所指的狭义散文,即属于文学范畴的抒情叙事散文;我所指的新闻,是指一切形式的文字新闻,主要指消息和通讯。所谓新闻的散文美,就是说新闻作品具有散文的素质。散文是文苑中一朵精致的花,有着独特的美学旨趣、审美标准和写作时必须遵循的美的规律,譬如诗的意境、形散神聚的结构,素雅的语言风格等等,下面试加以申述。一、意境美  相似文献   

15.
大凡散文,不外乎两种:一种,虽然也以现实生活为根据,但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对事实进行艺术加工,掺进了想象和虚构;另一种,则是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描写对象,而没有虚构成分。后者通常被称之为纪实性散文。由于散文的艺术功能和读者对散文的审美需求,纪实性散文较之前一种散文更有市场。尤其是,作为一种既带有一定的新闻性,又具有文学性、艺术性的载体——报纸文学副刊,在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寓言、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各种文体的作品中,刊发量较大的也正是纪实性散文。  相似文献   

16.
正"距离产生美"这一美学命题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审美论断。神奇的是,在纪录片领域,距离不但产生美,还产生真实感。在人们的日常观念中,"贴近"才是"真实"的同胞兄弟,所以讲究真实的纪录片,往往强调零距离的观照,要求题材真实、人物真实、场景真实、时空真实和体验真实。但是,当原生态的素材近距离地堆砌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迷失在真实的谎言中。现实的紊乱,时空的单一,片段的局限,事件  相似文献   

17.
海派话剧的繁荣须臾离不开报刊媒介的推动,话剧创作与接受、媒介与话剧的多元关系中蕴含着话剧生存与演进的景观。从媒介发展带给海派话剧审美思想的革新与变化,观照当今郑州话剧现状,可以发现现代海派话剧对今日话剧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能够有效引发话剧评论的兴盛,有利于促进话剧市场的发展,且对话剧审美艺术的演变与革新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历史剧是艺术作品,它的特质在于审美,这种审美是基于现代语境意义上的审美。《楚汉传奇》在现代语境中对历史图景进行了独特的诠释,这种张扬导演审美个性的创作方式,将成为历史剧创作的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9.
突发事件中网络奇观的负面效应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奇观与网络奇观美国社会学者凯尔纳的媒体奇观理论,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在追求媒体轰动效应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已经屈从于奇观逻辑,因而被小报化。  相似文献   

20.
同样是关注"音乐是否具有意义"以及"音乐意义如何实现"这两个音乐美学原命题,查尔斯·罗森的《古典风格》以及阿伦·瑞德莱的《音乐哲学》这两部专著的观照视角和审美维度却大相径庭.一个从实证主义出发,立足于音乐本体的可视性存在方式(乐谱),在音乐的鸣响中进行着历史性梳理;而另一个则以经验主义为源头,在音乐律动中进行自主意识的意向性投射,揭示其中的人文内涵.文章带着前面所说的两个音乐美学原命题对《古典风格》和《音乐哲学》的核心价值进行了宏观的提炼与细部的解读,着重评析了这两本著作的审美视角与方法,期望能够为更多的阅读者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